竹径村,位于福堂镇北部,距镇政府7千米。建于明万历年间,因连山旧县城西至怀集的古驿道从村南经过,驿道两旁长满金黄色的竹子,此段路径便称黄竹径,后来用作村名,简称为竹径村。世居村民有虞、龚、莫、谢、陆5姓,以虞姓人居多;村民有壮族、
班瓦村,位于福堂镇中部,属新联行政村,距镇政府4千米,始建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班瓦是连山壮族最早用瓦盖屋的村寨,“班”在壮话里是“村寨”的意思,“瓦”是壮话新借词,合起来便是“瓦屋的村寨”(壮话词序是倒装的)。世居村民为
新屋村,位于福堂镇西部,属新溪行政村,距镇政府3千米。清道光二十五年,杨愈将、杨愈军兄弟由肖洞三房村迁到现址建厅堂、围屋,形成村落。该村坐落于肖溪水东岸,依山傍水,称新屋村,原居住地称旧屋村。世居村民为杨姓,有汉族和壮族,汉族为客
大获村,位于小三江镇南部,属三才行政村,距镇政府约4.4千米。始建于明嘉靖年间,韦辅贤从怀集苏奉水口迁此立寨。据传选村址时,因此地开阔,可用大铁锅煮饭,寓意人丁兴旺,“锅”与“镬”字同义,故取名大镬村,后笔误写成大获村。清康熙初期
三排老寨,位于三排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8千米,占地面积3.1平方千米。老寨始建于唐末宋初,因八排瑶祖居地涡水旺埂村发生瘟疫,瑶民先后迁至此地建寨定居。排瑶语称“古寨”为“老排”,故取名老排;后改名为三排老寨。特色老房子为泥土夯墙、
大掌村,位于连南瑶族自治县县城西南部,距县城23千米,是连南八排之一。该村初步形成于唐代初期,先人从湖南道县、洞庭湖等地迁至此地;宋代,唐姓、邓姓从连南涡水迁至大掌排,部分唐姓瑶民从连南三排油岭迁至此地,至今已有1000余年历史。
联红古村,是寨脚村和香花村的统称,始建于宋末,位于三江镇东北部的石泉山脚下,距县政府约1千米。2017年,该村被评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特色村。该村现保存较好的古建筑有门楼3座:城上村门楼、中和里门楼、桂林坊门楼。
瓦角冲村,位于三江镇西北部,距镇政府约8千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山寨建在形似瓦角的大长坑冲而取名瓦角冲村。该村于2019年被评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特色村。瓦角冲村传统民居为两房一厅布局的瑶家吊脚楼。
马头冲老寨村,位于涡水镇东南部,距县城28千米,村域面积2.05平方千米。老寨始建于明末,沈姓、盘姓先祖分别从军寮、南岗迁至此地。2020年,该村被评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特色村。传统民居为两房一厅瑶家吊脚楼房,杉木框架,泥砖砌墙,屋顶
唐屋村,位于寨岗镇东南部,距镇政府约15千米。该村始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因全村村民均为唐姓而取名唐屋村,也曾因有崖鹰石的神话传说而取名崖鹰石村。2018年,该村被评为清远市美丽乡村特色村。
青莲村,位于青莲镇圩镇中心,始建于汉代,古往今来都是青莲镇的经济、文化中心。秦汉时期,青莲镇开拓了秦汉古驿道,作为阳山关重要通道。青莲村有秦汉古驿道、汉代通津古码头、宋代沙市古街、明清广州会馆等,古建筑、古街道保留完整,水上商业繁
莫屋村,位于七拱镇西部,距镇政府1千米。该村始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莫姓先祖莫秀发由七拱镇大塘村分支迁至此地定居。2015年,莫屋村被评定为第一批广东省传统村落。该村最著名的传统建筑为莫氏镬耳楼,占地面积5191平方米,总面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