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年鉴(1988—2003):图书文物
2024-05-20
第六章 图书文物
第一节 馆藏图书
1、馆舍建设
民国10年(1921年),清远县创办市境首个公共图书馆。新中国成立后,市境各县均在县文化馆内开设图书阅览室。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建图书馆独立馆舍。至1987年,先后有连县、清远、佛冈、英德、连山、连南等县新建了图书馆。
清远建市后,1988~1991年在清城学宫街建成清远市图书馆。1995年建成阳山县图书馆。2000年、2001年分别建成清城区、清新县图书馆,其中清城区图书馆是引资100万元创办的全市首个数字图书馆。2003年,连州市图书馆扩建至6046平方米,成为清远市面积最大的图书馆。同年,清远市在新城18号区新建图书、博物合一大楼,其中四、五层为市图书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2003年,全市共有9间公共图书馆,馆舍总面积16441平方米。
2、业务活动
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现代科技不断进步,市境图书馆界逐步告别传统的借藏模式,业务活动不断丰富和创新。
图书购置公共图书馆的藏书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拨款购买,同时接受社会各界和热心人士的捐赠来增加藏书。市图书馆从1994年1月由市人大牵头向机关事业单位、个人发出“捐书捐款献爱心”倡议,并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协领导成员带头捐款、捐赠图书起,至2003年,先后接受顺德鳗鱼养殖场董事长吴三骚、省新闻出版局、清远乐华电子有限公司、清远叶子书屋、深圳新华书店、东莞新华书店、广州新华书店、清远新华书店、清远英展书店、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香港汉荣书局董事长石景宜等单位和个人的捐赠,其中购书款及其他设备购置费85858元、图书90871册。市图书馆藏书总量从建馆初的31756册增至182088册,并订有报纸68种、期刊52种。
2003年,全市9间公共图书馆藏书增到67.51万册。市图书馆以及连州、英德和清新等县(市)图书馆还开展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至2003年共向各界征集各类地方文献1800册,积累了一批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图书分编20世纪70年代始,市境图书馆统一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进行图书分类,并采用卡片目录索引藏书。一般都编有“书名目录”和“分类目录”各两套,另设有“特藏目录”两套。1997年,市图书馆开始采用电脑建库。2000年起,所属县(市、区)图书馆均改手写著录为电脑著录,变卡片检索为电脑检索,实现图书编目电脑化。
图书流通20世纪70年代始,市境公共图书馆由闭架外借方式向半开架和全开架外借服务发展。同时开设期刊阅览室、多媒体阅览室、儿童阅览室、自学室、内参室等阅览场所,为读者提供服务。清远建市后,市图书馆、连州图书馆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旧杂志整理装订成册,编目上架供读者借阅。清城图书馆利用数字图书开设图书数据库、音乐数据库、电影数据库等阅览项目,为读者创造现代化借阅条件。英德图书馆开展预约借书、送书上门和资料查询业务。连州图书馆设立资料信息部,与22个乡镇的308户种养专业户建立联系档案,编印《图书资料信息》发送,提供实用的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连山图书馆2002~2003年共送书下乡3577册。连南图书馆编印《种养科技信息》共62期赠送种养专业户。
3、部门图书馆(室)
部门图书馆以教育系统图书馆事业发展较快,一般中学都设有图书馆(室),并有专职人员管理。其中,规模较大的依次是:清远市第一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达3000平方米,有藏书资料11.50万册,专职管理人员6人;清远市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1750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8万册,电子图书10万册,另有报刊合订本1万册;连州中学图书馆,馆舍面积924平方米,配备3名管理人员,有纸质藏书11万册,设有书库、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另有校园网电子图书5.30万册。除教育系统外,市直机关和较大的企事业单位也都设有供本单位职工阅览的图书阅览室。其中,市国税局图书阅览室有6000多册图书,购有报纸、杂志近50种,雇有专人管理,平时晚上开放,双休日则白天、晚上都开放。
第二节 文物
1、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止,全市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市英城镇南山。原有114题,现存110题,其中唐代6题、宋代56题、明代17题、清代7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的22题。内容有题名、题记、题字与诗刻,以诗刻为多。书体有行、楷、篆、草。石刻中著名的有北宋苏东坡南山题名、张俞《广东路新开峡山栈路记》和石汝励《英州南山圣寿禅寺水车记》等。1978年省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贤令山摩崖石刻位于阳山县阳城镇东北面,贤令山为纪念韩愈任阳山县令而得名。山岩上存有唐至明清的石刻27题。据传是韩愈手迹的共3题:其一是草书题刻“鸢飞鱼跃”,存于“贤令山打字岩,每字高达70厘米,笔势苍劲,奔逸豪放,给人以舒阔腾跃感;其二是一首五言诗刻,诗云:“所乐非吾独,人人共此情。往来三伏里,试酌一泓情。”存于贤令山游息洞;其三是楷书题字“千岩表”,存于贤令山金鸡石下,字大盘天,笔力凝重。贤令山上最大的题刻是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阳山县令张本中的《皇宋圣传颂诗并序》。刻面宽4米,高3米。全文28行,每行18字到20字不等。字为楷书,笔力遒劲,是广东著名的宋刻,向为省内金石界学者所推崇。明清时期的石刻大多集中在游息洞,以景韩为主要内容。1979年,省政府公布该处石刻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慧光塔位于连州市区。始建于南朝宋泰始四年(468年),唐宋期间重修。为六角九层楼阁式砖室塔,高45.50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塔身首层用人字形鸳鸯交手拱承托平坐。1979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蓬莱寺塔位于英德市浛洸镇(又名“舍利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宋代重修。为六角五层楼阁式砖塔,高15.40米。塔腔为穿壁绕平座结构,塔身向上逐层递减并置出假平座。各层以菱角牙子砖及拔檐砖叠涩出檐。该塔形制、结构风格保留着宋代特点。1990年重修。1978年被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云洞摩崖石刻位于连州市连州镇。大云洞又称“大云岩”,为连州八景之一,曰“秀岩滴翠”。石刻现存37题,其中有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祖无择、黄裕游大云洞题名和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著名理学家周敦颐游大云洞题名。1983年被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寺位于清远峡北禺西段。始建于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年),由广庆寺、飞来古寺、帝子祠、六祖殿、观音殿等组成,为岭南著名的三大古刹之一。存有十九福地坊、带玉堂、观音殿、旧址大殿及帝子祠等建筑。十九福地坊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石坊,坊额“飞来禅寺”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总制两广军门张镜心题刻。带玉堂(俗称方丈楼)坐北向南面宽三间9.94米,进深9.16米,建筑面积98.59平方米。观音殿位于半山腰,坐北向南,硬山顶,明次三间,宽10.40米,进深6.05米,建筑面积62.90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飞来禅寺位于后山上,坐北朝南,由正殿、寺门、配殿连成,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梁普通元年(520年),唐中宗神龙年间(705~706年)重修(现存有唐代莲花石柱础),至景云年间(710~711年)改号禅居寺,又尝名广陵寺、广庆寺。至北宋康定二年(1041年)赐额广庆禅寺。明弘治四年(1491年)、崇祯十三年(1640年)两次重修,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重修。1986年5月,广州市文化局拨款将已坍塌的正殿、配殿、廊及残危寺门重修复原。1989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8日,飞来寺遭受巨大山洪引发的泥石流袭击,大雄宝殿、六祖殿、韦驼殿、斋堂、客堂等主体建筑被毁。2002年被取消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2月至2003年9月,飞来寺进行重建,工程包括大雄宝殿、钟楼、鼓楼、方丈楼和卧佛楼、藏经阁和地藏殿、天王殿、牌坊等的建设,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
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市英城镇龙头村。原有103题,现存99题。其中唐宋时期63题、明代4题、清代9题、民国2题、年代不明的21题。有各种题刻和各种书体。著名的有周夔《到难篇》、钟允章《盘龙御室记》、苏东坡《碧落洞》诗刻等。石刻大部分尚好,部分已风化。1989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牛栏洞遗址位于英德市云岭镇约2公里的狮子山南麓,总面积约400平方米。1996年和1998年,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联合发掘,出土大量打制石器、动物化石(41个种属)和少量磨制石器、骨器、蚌器、陶片和人类化石(牙齿、肢骨等),经碳十四测定,距今约1.20万年至8000年,为旧石器晚期至新石器早期类型遗址。这是继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遗址之后第三处具有中石器文化典型意义的洞穴遗址。2002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老墩遗址位于英德市沙口镇清溪村。1998年7~8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英德市博物馆和地方志办公室等组织联合发掘,除发现制造石器的遗迹15处外,还出土各种石制品500余件。同时在遗址北部的第一层下发现3座相对年代较晚的墓葬和灰坑,出土一批石斧、石锛、陶纺轮和釜、盘、罐等器物陶片。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时期的过渡和了解石器制造场的布局、工序技术及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实物资料。2002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巾峰山摩崖石刻位于连州市连州镇巾峰山。石刻仅有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周敦颐游巾峰山题“濂泉之源”四字,每字长宽各0.60米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熙宁初任广东提刑。石刻保存完整。2002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观音岩摩崖石刻位于英德市北面约20公里的观音山。现存63题,除民国2题外,均属清代。大部分分布在洞口和两边石壁上,有题记、题名和题诗。其中有清代的尚可喜、赵执信、廖燕、李调元、杭世骏、袁枚等名人墨客写下的诗文。2002年省政府公布其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冯达飞故居坐落在连州市东陂镇达飞巷。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为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占地面积2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1998年,省文化厅和连州市政府拨出专款进行了全面维修。2002年7月,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陈可钰故居陈可钰故居位于清新石潭镇新民街,始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由景瑷图书馆、藏书阁和家属住所组成。占地面积1161平方米,建筑面积441平方米。2002年7月,陈可钰故居被公布为广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止,全市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
藏霞古洞位于清远峡东段北隅的伯公坑内。始建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正殿倚山叠建,面宽、进深均三间;同治八年后,在正殿两侧陆续扩建水月宫、三圣殿、报本祠、紫桂庐、养真庐。山门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里人朱汝珍高中榜眼后题刻门额“藏霞古洞”和门联;至民国8年(1919年)扩建了洞门,大总统黎元洪题刻门额“名山洞府”。仙观山径上,建有畅幽亭、盥漱亭、甘露亭、观海亭及四柱三间的“藏霞善径”、“藏霞古洞”坊,以方便游客憩息。洞内现存碑刻8通、摩崖石刻6题。2001年市政府公布其为清远市文物保护单位。
飞霞洞位于清远峡东段北隅黄牛坑内。始建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历经十多年才陆续扩建成。整座建筑群依山叠建,由三教殿、古佛圣真殿、无极宫、务本家塾、博雅闲居、养性楼、福寿居、康宁所、藏经阁、道房等组成,共十多座,百多间,建筑布局奇巧,雄伟壮观,时人评有“小布达拉宫”之称。2001年市政府公布其为清远市文物保护单位。
七星岗塔位于清远市区北江一路东端北江河畔。建于民国10年(1921年),为八角五层仿楼阁式砖室塔,高20.50米。各层以菱角五层砖及拔檐砖相间叠涩出檐,真假拱形窗排列各层同一直线,葫芦型塔刹。2001年市政府公布其为清远市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文物遗存及革命史迹与纪念建筑
市境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富,类别有古遗址、古墓葬、摩崖石刻和寺观、庙宇、祠堂、书院、民居、宝塔、桥梁、古迹、牌坊、亭台、楼阁、井等古建筑。时代最久远的有英德宝晶宫、牛栏洞、史老墩等旧石器遗址。许多遗存物在省内颇具研究价值,1962年、1963年清远县三坑马头岗先后发现两座春秋战国墓,揭开了广东先秦时期青铜文化研究的序幕;1995年,连州竹仔墩出土的西汉时期大型木椁墓,为迄今全省发现的先秦两汉时期墓葬椁板保存较好的一座,对研究广东北部地区汉代文化有重要意义。
市境是广东省近代开展革命运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现存有20多处革命史迹及纪念建筑物,其中重要史迹有大革命时期的清远石板乡、庙仔岗农会旧址和英德鱼湾苏维埃政府旧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共北江特委旧址、中共连阳特别支部旧址、佛冈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潖江支队旧址、阳山高坡民兵战斗遗址等。
4、馆藏文物
2003年止,全市9所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50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7件、二级文物87件、三级文物1151件。馆藏文物主要有石器陶瓷类、铜器类、书画类等。博物馆藏品各有侧重,连州、英德、阳山、佛冈博物馆以出土文物为主,连山、连南博物馆以民俗文物征集为重点,市博物馆主要有陶瓷类、书画类等。
新石器石钺平首、大穿孔,弧刃,磨光精细,形制特殊;长16.40厘米,刃宽16.40厘米,厚1.50厘米。阳山县馆藏。
新石器石钺通体磨光,刃部弧斜,上部有一个1.30厘米穿孔,青白色带玉质,石纹清晰可见;长17.80厘米,厚0.90厘米。英德市馆藏。
战国小方格纹红陶罐敞口,圆唇,短颈,鼓腹,平底,上腹饰二道弦纹和拍印方格纹;通高34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14厘米。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馆藏。
汉青釉方格纹带盖大罐泥质灰陶,敞口,短颈,圆肩,鼓腹,平底,子母口,圆形盖钮;施青釉,器身饰方格纹,肩部饰两道弦纹,器盖饰弦纹、波浪纹;通高32.10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8.80厘米。连州市馆藏。
东汉青釉弦纹双耳盖罐敞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口覆盖,半环状盖钮,肩附半环形双耳;施青釉,盖、器身肩部、腹部饰双弦纹;通高20.90厘米,口径12.40厘米。连州市馆藏。
东汉青黄釉带盖豆附盖,盖饰柿蒂纹,圆形钮;豆为子母口,浅盘,扁腹,腹饰弦纹,高圈足,足饰四镂孔,通体饰青黄釉,大部分已剥落;高9.50厘米,口径8.30厘米,底径8厘米。清远市馆藏。
东汉青黄釉双耳三足盖鼎附盖,盖饰连弦三角纹;鼎为敛口,附耳,折腹,腹饰弦纹,三蹄足;高19厘米,口径15.10厘米。清远市馆藏。
东汉青釉三合式楼阁屋由两幢单层的长方形房子组成曲尺形,左侧为楼阁重檐歇山顶,右侧为丁字脊,内设四门,分住舍、厕所、猪圈,屋内有数个陶俑,青釉已剥落;长23.30厘米,宽22厘米,高18.50厘米。清远市馆藏。
东晋青釉六耳罐侈口,短颈,圆肩,深腹,腹下部内收,平底,肩附梯形六耳,施青釉;高20.20厘米,口径10.50厘米,底径14.50厘米。连州市馆藏。
东晋青釉点彩盖罐敛口,短颈,圆肩,鼓腹,腹下部内收,平底,口覆盖,蘑菇形盖钮;施青釉,盖上饰弦纹及点褐彩;高11.60厘米,口径10.60厘米,底径6.90厘米。连州市馆藏。
西周铜铙短甬中空与铙体相通,有干无旋,干上有“c”形纹,长鼓短;舞部、篆间部遂部饰云雷纹;腹部有36枚,枚作乳头状,上有螺旋纹,器身厚重;为西周早期遗物;通高40.80厘米,腹宽26.20厘米,口径17~22厘米,重18公斤。佛冈县馆藏。
汉朱雀玄武青铜铸造的塑像,造型为:北方之灵玄武伏地仰首,足踩双蛇;南方之灵朱雀屹立玄武背上,昂首振翅欲飞。神态生动,制作精细。长7厘米,宽10厘米,高10厘米,重365克。连州市馆藏。
汉弦纹铜钵广口,深圆腹,平底内凹,近口缘处施弦纹,通高6厘米,口径15厘米。清远市馆藏。
汉双鱼纹双耳铜釜盘口,耳饰绳纹,深腹,圆底,底部有一周直径为19.50厘米的凸弦纹,犹如圈足;腹部有凸棱一周,腹内壁有花纹,已不清晰;釜内底有双鱼纹,双鱼之间的一竖行隶书铭文(无法辨认);通高21厘米,口径35厘米,底径29厘米。清远市馆藏。
唐双龙钮铜钟蒲牢钟钮,平肩,肩饰弦纹,筒腹,敞口,钟裙饰上下两区袈裟襻纹,襻纹之间铸有铭文记述铸钟经过;通高38厘米,口径21.40厘米,重9.80公斤。阳山县馆藏。
清鎏金泰佛带座通高22厘米;头戴高螺髻宝冠,宝僧呈翅膀状分上下二端垂至两肩;脸长圆,头微侧,闭目抿唇;着圆领通身大衣,衣上饰有各种浮雕花点图案;左手广袖,右臂裸露,胸前打花结;结跏趺坐;座上分四层,第一层饰浅条纹,第二层饰罗汉像环座一周,三、四层均为乳钉、花纹图案,底座呈梯形覆盖状;造型美观,为清代泰国铸造。清远市馆藏。
曾宾谷长寿寺后池修楔图画幅为卷轴纸本,长1200厘米,宽36厘米,是嘉庆乙亥(1815年)曾宾谷所写的长寿寺后池修禊图。图中林茂葱葱、山石磊落,画的中央为长寿寺,寺中人物有读画论诗的,有鸣琴细语的,一派诗意盎然的景象。继画之后,分别由23人就画吟诗作对(以篆书、隶书、楷书等书写),为:刘彬华、胡森、周三燮、郭琦、黄道开、王崇熙、陈昙、早安、黄明熏、朱启、张维屏、龚立海、郑曾甫、劳崇光、冯誉聪、陈澧、定祁、陈可钰、伍铨萃、江殷、黄荣康、黎佩、铁禅。图以其独具的特色,载承不少文人名士的墨迹;而所作诗、词,大都是围绕着长寿寺的景致一挥而就,将各自的情怀寓寄于上。清远市馆藏。
大汕和尚自书斗蟋蟀赋《大汕和尚自书斗蟋蟀赋》为清代著名的大汕和尚(俗姓徐,号石濂)撰书、信宜陆焕题书之长卷;全文约1800字,小行书,笔法精湛,柔中带刚;文中着重介绍蟋蟀不畏强敌,争强好斗的品性,以及胜败后的悲欢之感,如文中所引“嘉宾雅斗蟋蟀,喜其物小用大,感而赋之,盖以述胜劣之悲欢耳”;画幅为卷轴纸本,长500厘米、宽25厘米。清远市馆藏。
清王泉诗铭端砚体大缘厚,荷叶形,砚额藏有三个相通浅坑,边镌五瓣荷叶点缀,砚底镌刻铭文:“斗酒诗百篇,好在研中眠。端州一片石,铭醉酒中仙。王泉铭。”砚长36.70厘米,宽31.50厘米。清远市馆藏。
民国高剑父题达摩面壁图轴《达摩图》是岭南画派大师高剑父及其学生永青、炳光、雄才、日东等游飞来峡时所作,高剑父题词,其学生作画;画幅为纸本,水墨淡彩,纵133厘米、横67.40厘米;图中达摩身穿红袍,双目平视,神态自若盘膝而坐;达摩前面石峰浮凸,凌空而过,石缝里野草丛生,后面瀑布飞泻,山峦连绵,显示出山壑幽静,空间广阔,虚实相应,意境深刻;是名画家的一幅珍贵艺术品。清远市馆藏。
5、文物保护管理
文物维修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清远建市前,先后有英德县政府拨款10万元修复英德南山部分文物古迹、国家文物局拨款12万元对连州慧光塔进行全面维修、广州市文化局拨款35万元重修峡山帝子祠和峡山飞来寺(时清远县隶属广州市)。清远建市后,1989年省文化厅拨款22万元,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英德蓬莱寺塔”进行修缮。1992年,英德县政府拨款27.60万元修筑县文物保护单位“文峰塔”护坡和泊船码头,其后两年又续拨35万元加固文峰塔塔基。1995年,省文化厅拨款20万元,地方自筹10万元维修飞来寺客堂、斋堂;同年,省文化厅又拨款7万元维修连州惠爱医院。2003年9月30日,被暴雨引发山体滑坡而毁埋的飞来古寺重建工程告竣,此项重建工程由市政府出面筹资,总投资1500万元。
文物保护宣传1991年7月,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强飞来峡风景区管理和保护的布告》,要求严格保护风景区文物古迹,规定风景区的古建筑外围90米内不得修建新的建筑物;同年11月,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文化局、市公安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文物管理保护工作的通知》。1990~1992年,相继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大规模文物保护宣传月、宣传周活动。期间,市文化局、市电视台联合摄制专题片“悠悠清远胜迹多”,出动宣传车到各乡镇宣传,派发宣传手册,张贴宣传画,市文化局领导接受市电视台专访,通过系列活动形成浓厚的宣传氛围。2002年起,每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各地文博部门举办形式多样的文物保护宣传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文物保护法》宣传咨询活动,摄制“救救文物”、“走进清远博物馆”、“连州木椁汉墓”等电视专题片。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