潖江,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写下过一页页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潖江颂》作为抗日战歌,响彻北江两岸、唱遍大半个广东,潖江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汹涌澎湃;潖江人民抗战斗争的故事远近传颂,威名远播。

  一、潖江,抗日的前线

  潖江是北江的支流,发源于佛冈县的观音山和独王山,流至中游与广州市从化区潖二水汇合,经清城区江口镇注入北江,汇入珠江。

  潖江地区东南面与从化、花都交界;西面与清远市源潭、潖江口镇相连;北面与英德市白沙镇为邻。历史上原属清远县管辖的一个较大的行政区域(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域多次变动,现潖江地区一分为三:佛冈县分辖大部分;从化区分辖一部分;清远市的清城区分辖一部分)。潖江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人口超过10万人(中共潖江地方组织曾宣布建立潖江县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撤销),现人口30余万人。潖江地区地处广东中部,是历史上南来北往的战略交通通道。现京港澳高速公路、106国道贯穿潖江地区南北。抗日战争时期,潖江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抗日的前线?

  1938年10月10日是民国27周年国庆日,国民党边防守军军官们在抗日战争这个非常时期,居然放假回城休息。日军便乘国民党军休息轻敌麻痹大意之机,集结了4.5万兵力于11日晚在惠阳大亚湾抢滩登陆入侵广东。由于国民党边防守军失去指挥,无力抵抗,日军很快便抢滩登陆成功。日军登陆后,国民党军虽有抵抗,但由于打无准备之仗,人心、军心涣散,且战且退。战事发生不到10天的时间,日军便打到省会广州来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以及各部门机关均纷纷后撤到粤北各地。中共广东地下省委亦撤往韶关。10月21日,广州市全面陷落敌手。接着广州的周边县市佛山、南海、番禺、花县、从化南部等地方相继沦陷。潖江地区便自然而然成了保卫粤北大后方的抗日前线。


  二、潖江,抗日的特区,党的工作特区

  潖江,这块抗日前沿阵地,它肩负着抵抗日寇侵略者的入侵、保卫粤北大后方安全的特殊重任。对于这个历史赋予的重任,潖江能否肩负得起?根据当年潖江的特点和条件,它是能挑得起的!实践也证明潖江已挑起这个历史的重任。那么潖江当年有什么特点和条件能够挑起前沿抗敌的责任?

  首先,潖江境内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良好地理环境。整个潖江地势多山,山地连绵起伏,林茂掩映,人熟地熟,是个打游击战、运动战的好地方。如果日军敢进入潖江,可以置其于处处挨打的境地。第二,潖江人民卫国保家乡的抗日情绪十分强烈。广州沦陷后,国民党一些军队退到潖江地区时,潖江人民立即派出代表与其谈判,促其抗日,提出“如果不协同抗日,潖江人民表示不欢迎和不供给粮食……”国民党军在潖江人民要求抗日的强烈呼声压力下,勉强答应军民并肩抗战。第三,当时的潖江人有几个特点:一是潖江人勤劳勇敢,有自立自强精神;二是排外思想严重,外地人一般不敢来潖江做生意;三是姓氏宗族主义很浓。因历史上宗族姓氏械斗多发,民间所藏枪支弹药甚多,各村氏族为了保护本氏族利益,防范和应付氏族械斗,都买有一定数量的枪支,估计潖江的枪支集中起来足以武装一个师。

  以上条件和特点,构成了潖江地区的特殊因素。而这些条件和特点,又可以转化成为潖江人民抗击日寇入侵的有利因素。然而有利因素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如何去把潖江人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团结起来,抵御敌人的入侵,在潖江真正筑起抗日的钢铁长城?这是个根本问题。对于这个根本问题,当年党是有深刻认识的。对于潖江这个特殊的抗日前沿地区,党在认识上或工作部署上,都有着特殊的考虑。

  1939年10月,广东省抗先总队部在《广东青运工作报告》中指出:“北江青运有二个中心,一个是最前线的清远潖江,那里民众强悍,枪械亦多,抗先760多人,大部分是自卫团,将来还可以沉着开展。另一个中心是后方根据地的南雄。”由此可见,当年党对领导潖江青年运动是多么重视。当年潖江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在党的直接领导下,确实十分红火。广州沦陷不久,党便在潖江四九地区领导和发动青年,建立起四九青年抗日服务团,随时准备配合地方抗日武装投入抗日战斗。1939年春,党派省抗先队员刘渭章(共产党员)回潖江汤塘家乡发动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迅速组建起汤塘青年抗日先锋队,到了同年4月便联合建立起800多人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潖江支队。一时间潖江青年抗日救亡宣传运动轰轰烈烈,如火如荼,似潖江水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党领导的青年运动中心在潖江,党的工作重点亦在港江。1939年春,省委派梁威林来潖江视察工作,接上原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的秘书徐青(同年初春来潖江)夫妇和刘渭章的关系,批准建立起中共潖江特别支部。4月,中国北江特委派王磊(省抗先总队党团成员)、王强、梁尚立、梁庄仪、陈赞、梁尚任、谢永宽等一批党团骨干来潖江,建立起中共潖江区工委,领导潖江地区的抗日救亡工作。6月,中共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又来潖江视察指导工作,并将从化县几名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归潖江区工委领导,批转中共潖江区工委为中共潖从区工委。当时根据形势斗争的需要,北江各县均建立地下县委或县工委,因潖江是清远县一个较大的行政区,斗争条件特殊,所以在潖江亦建立起中共潖江区工委、中共潖从区工委(相当于县一级)。从区工委的干部配备情况来看,人数之多,力量之强,是各县少有的,而且王磊、王强、陈赞3位同志还是受过军事专业培训的干部。

  党为什么在潖江地区投放这么多精干力量以及建立县一级的领导机构?很明显,这是根据当时的斗争需要和潖江所存在的特殊环境和特殊的条件所做出的特殊决策。党把工作重点放在潖江,宣传、发动、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保卫粤北大后方,巩固这块抗日前沿阵地,再向半沦陷区的从化推进,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中共潖江组织自1939年春诞生以后,发展很快,经过抗先队的活动和组织学习培训以及抗日战争的考验,涌现出不少先进分子,到同年年底党便吸收发展了30多名地下党员。中共潖江组织同时开展上层统战工作,同潖江知名民主人士黄开山先生与当年潖江区的区长建立起团结抗战的统战关系。他们对青年抗日救亡运动,对组织民众开展武装抗日斗争给予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潖江人民在党的帮助下,不但组织了近千人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潖江支队,而且还帮助潖江8个乡组织民众抗日武装大队(或中队)。潖江民众抗日武装队伍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曾多次抗击日寇的入侵,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取得了重大的胜利。1940年2月12日,省委书记张文彬在《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广东各地情况给南方局、中共书记处的报告》中叙述:“潖江三千多民众是有组织的、有战斗力的,前几次打击敌人,我们的干部在组织上能掌握的兵力有二个大队,人枪二百,党员30多人,多是知识分子及政治工作人员,在部队中有信仰。”1940年4月23日,张文彬书记在《广东工作报告》中又阐述:“在北江有名的潖江民众武装三千余人,曾屡次抗击敌人,成绩优于正规军。”

  由于党在潖江领导青年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发动、组织民众抗日武装抵抗日寇的入侵,取得了可喜的战绩,而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妒忌和仇视。1940年夏,反动逆流袭来,国民党反动派公开通缉中共潖从区工委书记王磊同志,潖从区工委成员只好被迫撤离潖江。

  王磊等同志撤出潖江,但不等于党要放弃这块刚刚开拓的且又结出丰硕成果的抗日前沿特区。正如张文彬1940年4月23日在《广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南海、顺德,北江、潖江,南路这三个地区,每一个地区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军事干部可以领导三千人的,立刻要派去。”王磊诸同志撤出潖江后,党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潖江地区的领导工作,继后又派出谢永宽、陈枫、廖萱、李云、何俊才等同志相继来潖江工作。


  三、潖江人民抗日战绩辉煌

  抗战时期,潖江人民在共产党的发动和帮助下,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敢于拿起武器去打日本鬼子的事迹,确实名震一时,四方传颂。那么,潖江有过哪些对日作战的事迹呢?
1938年10月广州沦陷后,于同年12月,日军为了扩大侵略战果,企图从花县百步梯和源潭青龙岗两地窜犯我潖江,当日军进犯至潖江边境地区的伯公坳和青龙岗时,立即遭到驻当地的国民党抗日军队和潖江民众抗日自卫武装的拦追堵截,迎头痛击。战斗相持了三天两夜,毙、伤敌千余人,敌遭受重创后,被迫退回花县、广州。这两地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潖江人民的抗日斗志,沉重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从此,日军再也不敢窜犯潖江,潖江也就真正成了保卫粤北的抗日屏障。

  1939年12月,日军从广(州)从(化)公路向粤北进犯。我潖江四九地区抗先队和民众抗日自卫团武装,在抗先队长黄劲秋和党员干部黄干生(新四军教导队回来的军事干部)、唐凌鹰等同志的参与领导下,配合国民党63军(张瑞贵部)在潖江边的米步、石岭、良口、牛背脊等地围截日军,与敌周旋鏖战数日,打得敌军晕头转向。后侦察到东洞、陈新围、石岭一带有小股敌人驻在道路两旁的支撑点,我潖江武装采取游击战术,对敌突然袭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与此同时,国民党62军(黄涛部)亦向牛背脊增援。敌方发现我方大部队增援便仓皇逃撤。这次战斗,毙敌千余,缴获军用物资一大批,单是我潖江民众抗日团自卫武装便缴获战马11匹,自行车近10辆,还有其他军用物资一批。

  此役后,从龙门经新丰北上的日军先头部队到达翁源县新江地区时,又遭到从湖南前来增援的国民党54军(陈烈部)的迎头痛击。日军害怕前后遭到夹击,于是不敢继续往北推进,只好兵分两路,改道调头撤退。一部分由铁路经英德、清远往南逃窜;一部分由翁(源)从(化)新(丰)公路北部向佛冈、潖江方向南逃。日军退至佛冈边境和潖江边时,为避免兵力集中挨打,又兵分两路进入潖江。日军一路由高岗的挂牌进入潖江诚迳地区,晚上在石龙讲武堂宿营,遭到我地下党县委书记邹华衍(兼任县抗日动员委员会秘书)和宋振武领导的民众抗日自卫队常备中队的夜袭,用“猪仔炮”(土炮)装上火药,以铁砂、铁链、秤砣作炮弹向日军宿营地开炮,打死打伤敌人数十人。敌人见一条条红红的铁链条,如凶猛的火龙横空而来,火红的秤砣、铁砂如暴雨般凌空而至,被这不明的炮弹吓得缩成一团,不敢轻举妄动。翌日,日寇到附近村庄大举报复,所到之处实行“三光”政策,杀害人民群众十多人。另一路经迳头进入潖江水头地区时,也遭受到天西乡(现水头)乡长廖犀铭(共产党员)和抗日军民合作站站长程琪(共产党员)所率领的抗先队、民众抗日自卫武装的多次袭击,打死打伤日军多名。敌人不敢恋战,在遭受痛击后,如惊弓之鸟,不敢在水头地区夜宿,连夜夹着尾巴南逃。

  日军沿大庙峡的崎岖山路退至汤塘古竹迳时,又遭受到以共产党员陈赞同志(时任中共潖从区工委军事委员)为军事指挥的潖江汤塘民众抗日自卫大队的迎头痛击。陈赞同志亲自指挥布阵,待敌进入我方火力圈时,集中火力扫射敌人,当场毙敌多名。我方亦牺牲了小队长冯南和队员周俭彬,第一中队长冯智在战斗中受重伤,最终因失血过多而牺牲。后因敌众我寡,装备对比悬殊而主动撤出战斗。当晚日军在大埔一带宿营,燃起熊熊大火,将被我方打死的日军尸体进行火化。日军唯恐我方夜袭,在宿营地四周到处放火焚烧民房草堆,以火警戒,以火壮胆,并不断施放冷枪,闹得鸡犬不宁。第二天,日军大部队经石门“跌死马”(地名)向从化方向撤退,退至潖江鳌头、白土(地名)等地,亦遭到当地民众抗日武装的袭击,再次受到痛击后才逃出潖江地区,退到花县、广州沦陷区;另一部分经上下黎、上四九过从化温泉退出潖江地区。日军在撤退时,汤塘民众抗日自卫武装运用敌退我追的战术,尾随追击。结果在汤塘、良安两地共俘敌各一名,俘日军妇女一名,毙敌二名,缴获战马一匹和军用物资一批。

  以上战斗,历时半个多月,日寇以失败告终。此战为“第一次粤北大捷”。战役结束后,因潖江人民抗日有功,时任国民党广东省主席的李汉魂先生亲自率慰问团来潖江进行抚恤、颁奖慰问,赞扬潖江人民抗日有功,任命潖江当地官宦朱履吉、黄康平为粤北挺进纵队副司令。

  1940年4一5月,日军集结兵力再次由广(州)从(化)公路向北进犯。当到达潖江边的良口地区时,便立即拉开队伍,抢占一些山头和制高点,掩护其主力部队向北推进,驻良口的抗日军队奋起抵抗。在关键时刻,潖江四九民众抗日自卫队偷袭蜈蚣偷水饮(地名)的日军,将日军截成两段,使其首尾不能顾及。日军受到截击后,转而向西进犯。为了堵住敌人西进,潖江民众自卫武装配合国民党抗日部队连夜向黄花方向转移,对日军进行围追堵截。我方抓住日军晚上不敢妄动的弱点,便利用晚上偷袭敌军,置敌于处处被动挨打、日夜不得安宁的境地。敌军在日夜处处挨打的情况下,北进不成便转而全面向南撤退。潖江民众抗日自卫武装发现敌军败退时,便派出黄巧、吴家阜两个中队抄小路率先进入黄牛偷水饮(地名)、沙江等地伏击逃敌,当场毙敌数名,击沉击伤敌运输船只多艘。

  此役为“粤北第二次战役”。激战十多天,在潖江民众抗日自卫武装和国民党抗日部队的紧密配合下,又一次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次战役,又一次充分显示了潖江人民抗日武装在中共地下党的帮助、指导下,能打善战,机智勇敢,顽强作战,敢于克敌制胜。这次战役结束,潖江人民再次受到中共地下广东省委以及国民党十二集团军司令部的表彰与奖赏。

  抗日战争时期,潖江人民抗日斗争的事迹远近传颂,可歌可泣,潖江的优秀儿女用生命和血泪谱写下抗日战歌一曲一《潖江颂》。此歌当年唱响北江两岸,唱遍大半个广东,激励着潖江人民以及广东人民的抗日斗志,直至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本文作者曾任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党史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