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民间艺术

第一节 民间戏剧

  1、采茶戏
  采茶戏为连阳地区(连山、连南、连州、阳山的俗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戏,相传100多年前由湖南道州传入。采茶戏曲调丰富,优美动听;表演时载歌载舞,活泼谐趣;语言沿用湖南方言,但有的地方改用客家话,效果颇佳;伴奏乐器有胡琴、三弦、箫、鼓、板等。传统戏有《打鸟》、《补背褡》等,创作、移植的现代剧目有《车子化》、《中秋之夜》等。20世纪70年代末,阳山县旧采茶戏班老人肖球胜自编自演《三姑记》、《正月拜妹》、《黄麻子接姐》、《张医生断病》等,在阳山黎埠、大崀、黄坌及连县西江、朝天,连南寨岗等地演出,颇受当地群众欢迎。连阳客家地区的老人,不少人会唱《五更调》、《绣花鞋》、《送郎曲》等采茶调。

  2、花灯戏
  花灯戏由民间歌舞花灯发展而成,形成于清末,一般提灯执扇表演,故又名“灯戏”。艺术风格类似粤北采茶戏与花鼓戏,既歌且舞,活泼简洁,生活气息浓郁,大都表现爱情故事和劳动生活。优秀剧目有《夫妻观灯》、《俏妹子》等。连山、连州等县(市)的业余文艺团体,喜欢在节日庆典时表演花灯戏。

  3、木偶戏
  木偶戏又称“傀儡戏”,以对话或歌舞形式演出,配上曲调演唱。连州的布袋木偶戏长演不衰,还成立木偶戏艺术研究会。阳山流行提线木偶。代表性剧目古装戏有《打面缸》、《狮子滚球》、《花木兰》、《水漫金山寺》,时装戏有《小放牛》等,还有一批新编动物故事剧。

第二节 民间舞蹈

  1、狮子舞
  狮子舞在全市各地都流行,种类繁多。清城、清新的狮子舞较有代表性,明初从佛山流入,主要有斗牛狮、狗头舞(舞火狗)、猫头狮3种类型。舞时多配以大头佛(沙僧)对舞,少数还加配以猴面(小猴子)同舞;以锣鼓为配乐,少数加配唢呐;程式有狮子出洞、窥测方向、高台饮水、欢天喜地、戏狮、打狮、牧狮、睡狮、过天桥、跨三山、上楼台、采青、醉青等(“青”是由他人设置的,除有青菜或树枝叶外,还有封有钱币的红包,挂在半空的称“高青”,置在地上的称“地青”,放在水中的称“水青”)。舞狮或采青结束后,一般都接着武术表演。舞狮多在春节期间盛行,用以拜贺新年,平时遇有喜事亦舞狮庆贺。

  2、龙舞
  龙舞在市境许多地方都流行。流行于清新滨江山区的沙河、新洲、浸潭、石潭等地的龙舞,龙起舞时与虾精、鲤鱼精、河马等对舞,用龙舟鼓为伴乐。舞龙活动多在新春至元宵进行。

  3、禾楼舞
  又称跳禾楼,主要流行于清新的清西平原和清城附城、洲心等乡镇,多在中秋前后举行。舞前用禾秆搭起一座2米多高的彩楼,舞者绕着彩楼边走边舞,以表娱神赐福之意。

  4、排瑶长鼓舞
  又称大长鼓舞,是排瑶特有的传统舞蹈,已有上千年的传承历史,在连南、连山、连州、阳山等地的排瑶中流行。长鼓用沙桐木制作,长约95厘米,鼓腰小,两端大,状如喇叭,两头分别蒙上兽皮。舞时用手或小棍敲击两端。有36套打法和72种动作,可分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等表演形式。或模拟生产劳动,或抒发欢乐情绪,或祭祀祖先(盘王)功德,表现内容甚为丰富。因是男性舞蹈,动作显得粗犷、雄劲、奔放。每到盘王节“耍歌堂”时,往往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起跳舞,场面甚为热烈壮观。该舞蹈入录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5、过山瑶小长鼓舞
  原称长鼓舞,为与排瑶长鼓舞相区别,以其所用之鼓较小而改称小长鼓舞。流传于连山、连南、连州、英德的过山瑶聚居地,而以连山保留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过山瑶村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婚姻吉庆以及祭祖的“还盘王愿”活动,皆进行小长鼓舞表演,特别是“还盘王愿”时,场面尤为隆重热烈。小长鼓舞以表现建造房屋为主要内容,模拟建房的24个动作,以表现建造房屋的全过程。这与该民族频繁迁徙的游垦生活有密切联系,因为频频迁徙必须频频盖房,方能从事耕山垦地劳作。小长鼓舞的基本动作共有27个,其中源于模拟造屋建房的表现性动作24个,其他3个动作源于对自然景物进行的艺术性抽象。小长鼓是小长鼓舞的唯一道具,又是为舞蹈提供鼓点节奏的打击乐器。由木质轻盈的泡桐木制作,长0.76米,中间鼓腰小至一般成年人指掌可握,两端圆形,大小如一,里面挖空,外蒙优质兽皮,可击出清脆声音。该舞蹈人录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6、连山舞龙灯
  为瑶族传统民间舞蹈,流传连山吉田、大旭山等瑶族村寨。龙灯由龙珠灯1个、龙头灯1个、龙身灯7至9个、龙尾灯1个组成,另加鱼灯2个、牌灯4个,共18人组成龙灯队,每人手举一灯,出场时龙珠灯在前引龙,龙头灯随着龙珠灯的晃动方向追逐。龙身灯一个接一个跟着龙头灯走动和左右、上下晃动;龙尾灯紧跟在后面,不断地摆动;两个鱼灯随着龙的滚动,在两旁衬托配合,自由地游动;四个牌灯分别在表演场地的边沿四个方位站立,不参与舞动。舞龙灯以鼓、钹、京锣、云锣等敲击乐器伴奏,有时也加入一、二支唢呐,跟着鼓点吹奏一些瑶族曲调,按龙动作的舞动状况,默契配合,最后进入高潮。龙灯制作精致,用篾扎成各种灯型,表面再用各色纸糊贴出一些瑶族花边、花纹图案。每个灯内还可以点燃灯火或用小电筒。夜间舞动时,龙灯迎风转动,人走灯移,五彩缤纷,宛如游龙,别具特色。2002年10月,连山舞龙灯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铜奖。该舞蹈人录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7、连山舞龟鹿鹤
  连山舞寿星公与龟鹿鹤,简称“舞龟鹿鹤”,壮族民间舞蹈,主要流行连山小三江镇。表演以道具为主。由9人分别扮演寿星公、灵童、玉女和龟、鹤、鹿(2只,各由2男扮演)。舞蹈主要以摹拟各种神物的个性化特征动态来表达壮民节日的喜庆情绪。用打击乐伴奏,主要乐器有竹梆、鼓、小钹、大钹、狮锣、锘锣等。道具全部用竹篾编织扎成,表面以各种颜色纸糊裱。每件道具都装置有各种机关,可随表演需要而表现各种动态,如寿龟能伸缩颈、开合口、摆动四脚和尾巴,神鹿能耸耳、眨眼、张合嘴,仙鹤可弯颈抬头、开合嘴、展翅等。该舞蹈入录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8、阳山双凤舞
  主要流传于阳山杜步镇旱坑村,有150多年的传承历史,为当地年节活动的主要舞蹈形式。表演以道具为主,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过门。双凤舞的风格特点主要是:动态矫健、生动活泼,动作稳健,变化多样。动作重点在脚上,要求上步落脚扎实,以脚带动腿的屈膝动作;同时要身活、腰活、手掌活(左手操作翅膀展合,右手操作凤头的拧摆和嘴的张合),配合协调流畅。该舞蹈人录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9、阳山鹤舞
  主要流行于阳山七拱镇田心村,有200多年传承历史。田心村群众除在每年春节元宵期间,以舞鹤作为庆贺新春的活动外,还用于祝贺民间乔迁新居等喜庆活动。鹤舞表演形式以道具为主,由3个男子分别扮演鹤、青蛙和鹿,另由两个男子分别扮演捉蛙人和猎人。通过表演鹤、青蛙和鹿的特征动作,赞扬鹤蛙除虫保庄稼的品德,描述鹿因糟蹋庄稼而受到猎人惩治。同时穿插了青蛙捉虫的机灵可爱和捉蛙人生动诙谐的表演,增添浓郁的生活情趣。舞蹈用打击乐伴奏。舞蹈的风格特点是动作利索,表演诙谐、幽默。如:丹顶鹤立、青蛙跳动、鹿跑以及捉蛙人风趣的动作等,都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尤其是道具的特技运用具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形象栩栩如生,富有鲜明的动态美感。该舞蹈经整理人录1996年出版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

  10、连州舞木狮
  布袋木狮是连州三水、瑶安乡瑶族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道具舞。狮头用泡桐雕刻而成,长约40厘米,宽约25厘米,分上下两块,上为狮子面部,下为狮子下腭唇齿。狮头后面是宽大的狮被,用黄布做成,内可藏若干人。木狮舞动,鼓乐齐奏,木狮头按乐曲节拍往前一甩,两唇一合,发出“啯咽”的响声,形象生动,情趣盎然。木狮每构成1个图形称为象(也叫“景”),舞木狮共有72象(景),分为喜、悲、护、想、报、形、反等7类,此外,还有牵狮表演、木狮拳等。牵狮表演以唱为主,唱法有两三种,配以唢呐伴奏,有领有扣,悦耳动听,气氛浓烈。舞木狮表现瑶族人们漂洋过海的艰辛过程,是广东省现存的独特舞狮种类。

  11、连州舞马鹿
  舞马鹿是流传连州西岸镇的一种民间舞蹈,是民间艺术家根据一种生活在密林里头似马、身似驴、长着一双牛腿和一对牛角的半仙动物,能给人们带来福寿和吉祥的传说,将几种动物的特征集于一身而创造的。舞马鹿的表演分“热烈奔跑”、“嬉戏休息”、“与人共舞”3个情节。马鹿的动态,十分形象、生动,给人美感,整个舞蹈充满生活气息。1988年,《舞马鹿》参加第二届广东欢乐节在广州演出36场,2003年参加广东首届民间舞蹈大赛获铜奖。

  清远市民间舞蹈一览:

  清城、清新:狮子舞、龙舞、禾楼舞、打沙城舞、调笙舞
  英德:渔夫与蚌精、闹花灯、调王、调师爷、马车、春牛、摇船、舞龙、舞狮
  连州:鹿、春牛、舞狮[瑶族]木狮舞、大长鼓、小长鼓,[汉族]舞龙、耍蛇、蚌舞、纸马、舞板凳、舞马
  佛冈:渔夫与蚌精、公鸡独立、猫头狮、大头狗、春牛、纸马、鸡公狮、大金龙、大头狮
  连山:火狮、舞青草狮、舞香火龙[瑶族]小长鼓、舞龙灯、古道,[壮族]舞寿星公与龟鹿鹤,[汉族]舞木猫、鹤舞、舞
  连南:[瑶族]大长鼓、花鼓舞(小长鼓)、师爷舞,[汉族]春牛、巫戏、舞狮
  阳山:鹿舞、双凤舞、舞龙、舞蚌、舞鱼灯、春牛、鹤舞、划彩船、斗牛舞、龙舞、狮舞

第三节 民间音乐

  1、连山壮族八音
  流传于福堂、上帅等地,清乾隆年间传入。壮族八音原指匏、土、革、金、石、木、丝、竹制成的乐器所发出的声响,后来指敲击乐“口车”、“口督”、“口蒙”形成的声音。壮族八音的乐曲由于使用地域不同、传授艺人掌握的水平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乐器种类也因人因事而异。八音队员至少要有锣、鼓、钹、唢呐、铙5种乐器。敲击乐谱:福堂有开场锣鼓、出行锣鼓、贺喜锣鼓;上帅有行路调、小开调、接客调、大开调。吹奏乐曲一般有迎新曲、行路曲、拜堂曲、贺寿曲。

  2、连州十样锦
  十样锦锣鼓流传连州星子语系地区,是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吹打乐。其锣鼓点有独特风格,配上高亢洪亮、灵活清新的唢呐伴奏,场面欢快、热闹。曲牌有三挑、十样锦、前三思、五方仔、拜五方、坐车、闹严府、后三思、五吹五庆和行山调。乐器有高边锣、小锣、硬锣、高边鼓、扁鼓、芒冬鼓、木鱼、中钹、小钹和唢呐。新中国成立前,“十样锦锣鼓”专用于游神。新中国成立后,逢年过节、集会游行、送公粮、婚丧祭祀等活动时,群众都打起“十样锦锣鼓”。星子镇四方村十样锦锣鼓演出队曾获得广东省第一届民间艺术会二等奖。

第四节 民间歌谣

  1、禾楼歌
  禾楼歌又称南歌,流行清城和清新部分镇。相传1000多年前,清城和清新的前身清远县常闹旱灾,水稻不管起初长势多么好,一到抽穗扬花季节,总是水分不足,灌不上浆,变成“好笑禾苗大哭谷,一场欢喜一场空”。人们想尽办法亦无济于事。有一年,接近收获季节又遇上旱灾,在人们焦急万分之际来了个歌仙赵乌奴,乡民向他请教抗旱之法,他说要唱歌,要用歌声驱逐旱魔。于是,群众在田里搭起一座五彩牌楼唱民歌,一连唱了三天三夜,歌声凄婉动人,传上灵霄宝殿,感动天上“禾花仙女”。一天黑夜,一群禾花仙女降临人间挤出乳汁,洒向正在抽穗扬花的禾苗,至乳汁挤干,挤血水救得禾苗,结出串串稻穗。被乳汁洒过的结出白米,被血水洒过的结出红米,这一年获得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从此,每逢禾稻抽穗扬花时节,人们就搭起五彩牌楼,大唱民歌,以此祝愿丰收到来,纪念乌奴与禾花仙女,代代相传成为风俗,所唱的民歌就被称为禾楼歌。
  起初,禾楼歌以独唱、合唱形式进行,后来逐渐发展为擂台歌赛。禾楼歌赛进行时间较长,一般是几个小时,而通宵达旦的亦不少见,有的甚至连续几天几夜。

  2、壮族民歌
  壮族民歌主要流传连山永丰,福堂、小三江、加田、上帅等地。句式有四句、五句为一首的山歌体民歌和六句、七句以及更多句为一首的自由体民歌,其中以五句体为多。每首歌的一、二、五句末尾一字押韵。第一句有三个字的,如《囡盟魂精囡梅了》一歌“囡盟赖,囡盟散滩梅根挨,泵很挨湾撩有撩,囡盟魂精囡梅了,囡盟饮吧笃伟挨”。意译是:“想你多,想你三餐不吃饭,端起饭碗挑又挑,想你人情想不了,想你眼泪流落饭”;有七个字的,如《好花冇得共盆栽》一歌的首句为“塘基种根八月豆”。壮族民歌曲调有自由流畅的慢调、活泼开朗的快调和高亢悠扬的高调三种,亦称半过山调、过山调、全过山调。演唱时,“坐歌堂”一般用慢调演唱,“年晚歌”以高调演唱,快调在山上劳动生产时演唱,有时也以高调唱。

  3、瑶族民歌
  瑶族民歌分排瑶民歌与过山瑶民歌。
  排瑶民歌主要流传在连南排瑶地区,内容十分丰富,有多个种类。古歌:排瑶史诗性的叙事长歌。歌词的格式长短不一,不拘押韵,歌体自由。内容主要叙述本民族的历史来源和迁徙过程中的苦难遭遇,歌颂民族英雄等。流传较广的有“水淹天”、“八排来历歌”、“甘基王”、“星八峒”等。歌堂歌:排瑶男子集体在“耍歌堂”活动中唱的歌。歌词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盘古王,以及反映瑶民获得丰收后的“耍歌堂”的喜悦。歌唱时,一人领唱,众人和唱,并伴之牛角号声、口哨声、欢呼声,气氛非常热烈。情歌: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白天在山野外唱的,称为“引路歌”;一种是夜晚在家里窗门口唱的,称为“天黑歌”;还有一种称“格乐当歌”,只在连南三排和油岭一带流传。“格乐当”是一种近以风车的玩具,歌名以此而得。未婚女子将彩色纸花扎在小竹竿上,让风吹着转动,唱着“格乐当歌”去寻找心爱的男子对歌。情歌的内容,主要是互相表示爱慕和互表家庭身世等。劳动歌:一般在山野劳动时对唱,主要有“打猎歌”、“伐木歌”、“收山禾歌”、“气节歌”等。风俗歌:流传较广的有“嫁女歌”、“敬酒歌”、“哭丧歌”、“贺喜歌”,还有先生公作法的“祭祀歌”等。
  过山瑶民歌主要有历史歌、山歌、风俗歌等,在连南、连山、阳山等县域过山瑶居住的村寨都有流传。其中,“盘王歌”是过山瑶祭祖还愿活动中的重要歌唱内容,由师公领唱,众人帮唱,场面十分庄严肃穆,表现出一种神秘的宗教氛围;“坐歌堂”是过山瑶在厅堂围火唱歌的一种娱乐形式,多在逢年过节的喜庆时期举行,主客双方用对歌的方式互相表达情谊。连南过山瑶在“坐歌堂”唱的歌主要有“纳发歌”和山歌等。

  4、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主要流行客家地区村镇。清远市客家山歌既与其他地区客家山歌有共通之处,又具有本地特色,2003年组队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古风新韵”唱小康一广东省客家山歌擂台演唱会比赛,获银奖。

  5、连州潭岭山歌
  在古代,潭源峒民众受歧视和欺压,被侮为“洞蛮”。洞蛮历来被认为低人一等,连嫁娶都非常困难,有“洞牛吃洞草,洞婆嫁洞佬”的俗语。但是,勤劳、勇敢、聪明的潭源峒人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潭源峒文化”,潭岭山歌就是其一。潭岭山歌用的是本地方言,调子委婉凄凉,唱词内容表现男女相恋、辛勤劳作、人情世故等等。山歌对唱大都在劳动中进行,所唱山歌也是即兴而来。如男的在砍竹,随口唱道:“人山砍竹竹头飘,砍根竹子做横箫。白天吹来咣咣响,夜晚吹来妹心焦。”对面割草的姑娘听了,便会答唱道:“割草要割龙凤草,恋哥要选人品好,扶住肩头发誓愿,谁人断情老虎咬。”现在保留得最多的还是情歌。

  6、连山山歌
  连山山歌结构严谨,讲究韵律,有起、承、转、合,节奏分明。格式有四句撑、五句板、十二衬。五句板全首歌唱五句两韵,其中一、二、五句一韵,三、四句一韵。部分山歌因缺第三句,往往加上“真奇趣”、“思情”等助词押韵,俗称“歌下水”,唱起来音韵和谐,悠扬悦耳。广大群众在日常生活或生产劳动中,触景生情,出口成歌。有寻情觅爱时以物托情的“好花色来好花枝,好花欲动弟心机,好花生在大路口,问过有人掌管无,无人掌管弟来移”。有穷苦人自慰的“无怕苦来无怕穷,苦久终须有日松,田螺剩有三个运,一世贫穷依无信,蛇儿修久会成龙”。

  7、情歌
  情歌在民歌中占有重要比重,全市各地均有流行。选录三首于后。

  我同细妹来对唱(流行清新县滨江山区)

  男:我唱山歌大家听,支支山歌有妹名:
    我同细妹来对唱,细妹唔唱唱唔成。
  女:亚哥唱歌妹答声,点样唱作我唔惊;
    讲唱山歌我头点,哥同妹唱妹领情。
  男:我条花名唱歌王,唱到日头对月光;
    唱出麒麟对狮子,再唱金鸡对凤凰。
  女:亚哥生得真斯文,细妹又系打单身:
    时时见到难开口,十分难舍有情人。
  男:日头一出东边红,细妹共哥配一双;
    想要细妹先开口,亚哥开口面都红。
  女:亚哥莫慌妹唔惊,两人大胆讲大声;
    不怕横边人听到,唔使介绍仲开名。
  男:雷公一响好大声,虽然唔怕得人惊:
    今日细妹来相会,大家同意事实成。
  女:日头一出在半天,两人相好不用钱;
    云遮日头天已久,亚哥带妹万千年。
  男:百般鸟雀百般音,新打戒指不镀金;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口面不知心。
  女:亚哥真心妹真心,一条丝线一枚针;
    亚哥线细妹系针,针行三步线来寻。


  入云千里也相连(流行阳山县)

  女:妹是好花叫芙蓉,生在高山石岩中。
    蜜蜂蝴蝶飞不到,春来花开分外红。
  男:妹是好花叫芙蓉,哥是深山牛角峰。
    飞到亲妹花心去,采出香蜜甜心中。
  女:哥是蟾蜍趴路蓬,妹是天鹅飞天空。
    蟾蜍想吃天鹅肉,除非再世能相逢。
  男:哥是猎手好英雄,弯弓搭箭钻山中。
    瞄准阿妹射一箭,乖乖跌落哥手中。
  女:哥是大树高参天,妹是小笋露泥层。
    若是成双心又怕,老藤缠住嫩花根。
  男:妹莫嫌哥出世先,哥不嫌妹细几年。
    妹是风筝哥是线,入云千里也相连。


  妹变黄藤又上山(流行英德市)

  妹系鲤嬷哥系鲩,我俩生死共一滩;
  若哥死了变大树,妹变黄藤又上山。


  8、童谣
  市境有传统儿歌和新编儿歌。传统儿歌中流传地区最广的是《月光光》“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吃槟榔,槟榔香,买子姜,买胡辣,胡辣苦,买猪牯,猪牯肥,买牛皮,牛皮薄,买菱角,菱角尖,买孖辫,孖辫长,起屋梁,屋梁高,买张刀,刀切菜,买箩盖,箩盖圆,买条船,船沉底,浸到两个害人仔,一个变成油炸鬼,一个拱人裤裆底”。此儿歌在原清远县流传时,最后三句并成一句:“浸死两个番鬼仔”,当是后来的改编之句。

第五节 民间工艺

  1、瑶族刺绣
  市境瑶族喜着花纹服饰,远在唐代就懂得用蓝靛和白蜡在白布衫上染出精美的花纹图案。唐人刘禹锡曾用“蛮衣斑斓布”(刘禹锡《蛮子歌》)形容当时连州莫徭人的服饰。至明代,连南瑶族刺绣工艺已臻于成熟。
连南瑶族女孩一般长到七八岁就学绣花,以后终生不离手。这种刺绣工艺多以黑色粗布为底,以红、黄、蓝、绿、白5种彩色绒线为纹饰材料;刺绣图案取材广泛,有水波纹、山形纹、月亮纹、菱形纹、三角纹、人字纹、十字形纹、花草纹、蝴蝶纹、鸟雀纹等10多种,构图古朴大方,色彩鲜艳协调。绣品有:男女便服的衣领、襟边、裤脚、头巾;妇女婚服的花帽盖帕、上衣、裙子、脚绑;男子盛装的披肩、头巾、花脚裤;儿童的花帽、马裤、马裙、背带。此外还有挂袋、荷包等,品种多达二三十种。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连南瑶族刺绣成为享誉境内外的品牌工艺品。

  2、英石盆景
  英石主产地是位于英德市望埠镇的英山,具有“瘦、皱、漏、透”等特征。英石盆景已有上千年的制作历史。传统的英石盆景主要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造型主要有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渚等。用料不多,有的一石成景,有的由三五件造成。景盆有瓦盆、瓷盆、木盆、石盆等。规格一般是30厘米x40厘米,小的如碗碟大,很少巨型盆景。改革开放后制作的现代盆景,因超声波产生大量负离子,必须用大量石块砌成大型盆景,才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故现代英石盆景形体变大。
  由于市内外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传统的英石盆景工艺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