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围隶属佛冈县龙山镇官路唇行政村,位于县境西南部,镇境东南部。郭围形成于清代,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清朝年间,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在此地建村,村落因此而得名,取名为郭围。

  郭围民居大多为广府三间两廊结构。三间两廊屋,为三开间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三合院住宅,这是广府地区最重要的平面形式。整个郭围村的房屋建筑呈“横三竖九”分布,即三条横巷,九条竖巷,形成整整齐齐的村庄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郭围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愈发引起重视。2012年,郭围被列入佛冈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

  围镇村的防御系统十分完善,为保护家园,抵抗外侵,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围门楼由青砖砌成,坚固厚实,前后各有一扇耳门,均设有应急木栅栏(俗称“趟栊”)防护,墙上设有炮眼,可观察外部情况和射击敌人。

  一般古村都是坐向一致,巷巷对齐,井井有条的,唯独围镇村给人有种杂乱无章的感觉,村内过道小巷纵横交错,异常复杂,东西南北难辨,可谓进得来,出不去,犹如迷宫一般。有人形容整个围镇村的建筑呈“网”形,房屋坐向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非常奇特。就是这种特别格局,在抗日战争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防制作用。村落的建筑特色,见证了先民的智慧。

  中共潖江县委、潖江县人民政府旧址位于围镇村的西北隅(围仔山脚)。坐东南向西北,呈曲尺形,屋顶为平脊硬山顶。原共有平房两排8间,现剩6间。1939一1949年,这里是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围镇一带人民进行革命活动的地点。

  1949年9月20日,中共潖江地方组织在围镇村召开军民大会,宣布成立中共潖江县委、潖江县人民政府。

  2011年1月,中共潖江县委、潖江县人民政府旧址经县政府批准为县级革命史迹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