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份田村,位于龙塘镇的东南面,距镇人民政府驻地约7千米,村域总面积约0.9平方千米。村落始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由阮氏族人从清远洲心迁移至此聚居而成。在过去,银盏地区的山间谷地分布着十八个自然村,古称银盏十八洞(古代用“峒”或“尚”表示)。此村位于十八洞的出口,村前有一片开阔平整的水田,故称大份田村。

  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边缘,属较为开阔的盆地,依山傍水,东南面有一条流经坳背新村的小河,从村旁经过流入银盏河。村子东面与新村相邻,南边是新都广场,西面原是一片良田,现为清远海关进出口检验场,北面是小山岗,现为名业油漆工具厂。

  清初,大份田村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连平祥乡。1948年,属清远县龙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8年,属清远县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清远县龙塘人民公社银盏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龙塘区银盏乡。1986年,属清远县龙塘镇银盏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银盏行政村。1990年,属龙塘镇银盏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银盏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阮、赖、罗、杨四姓。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阮氏族人从清远洲心迁移至此。清康熙二年(1663年),赖氏从新丰县迁入。清同治五年(1866年),罗氏迁入,来源地不详。清同治十年(1871年),杨氏族人从清远源潭连塘迁入。四个姓氏的后裔在此和谐相处,繁衍生息。2015年底,村中共有70户,户籍人口24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61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红薯、木薯、花生,同时养猪、鸡、鹅、鸭等。2000年以后,土地用于开发建设,村民没有耕地,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或就近打工,少数经商。村集体经济主要以土地出租为主,2015年收入约30万元。
村中现存传统民居42座,多为三间两廊布局,红砖墙基,泥砖墙体,人字梁,红瓦面。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2006年起,在旧村右边的山坡上兴建新村。新村规划了76座新民居,每座占地面积达80.75平方米,横巷宽6米、直巷宽2米。至2015年底,已建好和在建的民居有35座。楼房多为三房一厅布局,部分装修豪华。

  村里有一座杨氏宗祠,始建于清代,1947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广三路,中路为杨氏宗祠,三间二进布局,右路为关口家塾,左路为民宅。总面阔22.4米,总进深17.2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86平方米,灰塑博古脊,人字封火山墙,青砖墙,碌灰筒瓦,素胎瓦当。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6.3米,前设四步廊,博古梁架雕刻瑞兽、花鸟图案。两根石前檐柱,木檐枋。门额石阴刻“杨氏宗祠”,落款为“民国三十六年岁次丁亥重修”。明间前砌三级台阶,边饰垂带石。墙楣彩绘壁画已毁,封檐板木雕花卉图案。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五架6.85米,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堂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墙楣绘有壁画,现已模糊不清。墙壁书写有“文化大革命”时期标语。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4.25米,进深2.65米,四架卷棚顶。上堂及两廊封檐板均雕刻精美花鸟图案。2011年,该宗祠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每逢清明节、春节,杨氏族人都会在祠堂烧香、祭祖、祈福。

  村民视春节为最隆重的节日,农历十二月底,人们就为迎接春节做准备。家家户户进行比较彻底的大扫除,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然后就开始蒸年糕、炸油糍、炸油角,还会购置新碗新筷、糖果、烟花爆竹等年货。除夕当天,每家每户宰杀牲口敬奉祖先神灵,贴对联、贴“福”字,晚上全家团聚吃团圆饭。除夕夜将近零点,人们燃放鞭炮烟花,喜接新年。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穿上新衣服,大家串户说一些吉利话,长辈给小孩红包,以示吉利和祝福。大年初二,人们走亲戚拜年。自新村建成以后,四姓族人组成“联庆堂”,成立了醒狮队,每逢春节或喜庆日子,族人们都会进行联谊和表演,以增添节日气氛。

  村中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多株,其中的一株荔枝树和一株花梨榕树,树干粗壮,高大挺拔。而位于村子右边路口的一棵大古榕树,被村民奉为土地神,人们称之为“社公”,逢年过节,四姓族人在此拜神、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