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桥村,位于龙塘镇东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11.2千米,村域面积约1.3平方千米。村落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先由苏氏族人从英德白沙迁至此地建村,后马氏、朱氏族人相继迁人定居而形成。由于村子建在一条小河边,河上有一座很高的石板桥,故取名为高桥村。

  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之中较为开阔的山坡地,坐东北向西南。村西有一条沿京广铁路走向的小河,长约1千米,自东北向西南流进银盏河。村的北面有大沙口水塘,用于蓄水灌溉。村前有两个月牙形池塘,塘前是一片面积超过1.3公顷的良田。武广高铁和京广铁路分别从村南和村西经过。

  明代,属清远县清平乡。清初,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连平祥乡。1948年,属清远县龙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高山乡。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8年,属清远县八一人民公社。

  1959年,属清远县龙塘人民公社银盏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龙塘区银盏乡。1986年,属清远县龙塘镇银盏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银盏行政村。1990年,属龙塘镇银盏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银盏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朱、苏、马三姓。苏氏族人在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从英德白沙迁移至此地。马氏族人在明代中后期由银盏林场石硖村迁入,朱氏族人在明隆庆四年(1570年)从南海迁入。2015年末,全村共126户,户籍人口609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5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5人,分布于加拿大。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村中现存传统民居45座,大多数是三间两廊布局、砖木结构的瓦房。有楼房52座,全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多为小三层或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后有部分村民迁移到银盏中心村建楼。还有10户村民购买了商品房。

  苏、朱两姓族人都建有祠堂,共有3座,分别是苏氏宗祠、务仙朱公祠和开龙朱公祠,其中苏氏宗祠和务仙朱公祠规模较大。

  苏氏宗祠,曾兼作书舍(苏氏书舍),始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1986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三进布局,总面阔11.4米,总进深29.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340平方米。青砖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人字封火山墙。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6.95米,前设三步廊,

  前廊博古梁架木雕瓜果图案,上面刻有“宣统二年孟冬吉立”,步架间由鳌鱼托脚。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上施柁檄、异形斗拱隔架,梁下施石雕花卉雀替。花岗石门框,须弥座门枕石,门额石阴刻“苏氏书舍”。封檐板木雕精美花鸟图案,墙楣彩绘“诗赋传家”等历史人物故事、山水壁画。内置屏门。中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7.5米,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墙楣彩绘花鸟、岁寒三友、张良受书、炼丹图等精美壁画,墙壁正中书写“谈笑鸿儒”四个大字。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4.65米,进深3.45米,六架卷棚顶。两廊封檐板木雕花卉图案。中堂与上堂之间设有天圆地方两重门。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七架5.85米,前设三步卷棚顶轩廊,两根木檐柱,明间木额枋上悬挂1986年重制的“苏氏宗祠”木匾。明间内设神龛,供奉苏氏历代祖先的牌位。封檐板木雕卷书“满堂富贵”及精美花鸟图案。上堂前院墙上灰塑花鸟瓜果图案。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3.45米,进深3.7米,六架卷棚顶。

  务仙朱公祠,始建于1928年,坐东向西。三间二进布局,通面阔12.15米,通进深19.7米,建筑占地面积约240平方米。硬山顶,青砖墙,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素胎瓦当。两侧存青云巷,与民居相隔。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一架6.6米,前设三步廊,博古梁架木雕暗八仙图案,步架间有鳌鱼托脚。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花岗岩石门框,门额石阴刻“务仙朱公祠”,落款为“民国十七年岁次戊辰冬月建立”。明间前砌三级台阶。封檐板木雕暗八仙图案,颇为精美。墙楣彩绘人物、山水壁画。内置屏门。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7.5米。明间前砌三级台阶。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墙楣彩绘赏荔、喜上眉梢图案及山水壁画。脊檩绘有八卦图。明间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5.35米,进深3.2米,六架卷棚顶。该祠对于研究民国时期当地的祠堂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高桥村人崇文尚教,村中除了苏氏书舍外,还有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朱氏家塾。2011年,苏氏书舍和朱氏家塾均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取得大专以上学历者达20多人,从事教育事业的有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