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汪村,位于龙塘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2千米,始建于明代,由吴姓族人从花县迁至此聚居而成。因村前地势低洼,雨后常会受浸,变成一片汪洋,故名大汪村。村庄坐落于大燕河旁、北江冲积平原的低矮丘陵地带,坐西北向东南,呈长方形分布,背靠树木茂密的岭岗,村前地势平坦,农田肥沃。

  明朝,大汪村属清远县清平乡。清初,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连平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8年,属清远县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清远县龙塘人民公社云路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龙塘区云路乡。1986年,属清远县龙塘镇云路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云路行政村。1990年,属龙塘镇云路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云路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吴、罗二姓。吴姓,明代从花县迁移到此地;罗姓源流不详。2015年末,全村共有45户,户籍人口220人。世居民族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大汪村现存传统民居16座,每座占地面积约144平方米,三间两廊布局,砖木结构。另有新型楼房29座,多为2~3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每座占地面积均为100平方米左右,装修比较华丽,多配有前后院或天井。

  吴氏宗祠,始建于清代,1984年重修。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二进布局,总面阔11.4米,总进深20米,建筑占地面积228平方米。砖木结构,青砖墙,悬山顶,灰塑博古脊。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五架7.35米,前设三步廊。两根石前檐柱,石檐枋。门额阴刻“吴氏宗祠”。墙楣彩绘人物壁画。内设屏门。上堂存善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七架7.35米,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明间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神龛上方有一块“存善堂”牌匾。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5.35米,进深3.15,六架卷棚顶。吴氏宗祠于2011年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大汪村民风古朴,至今保留着春节舞狮、清明祭祖、中秋拜月、建房上梁要抛油糍,新居入住要担灯盏和担甘蔗、进屋后要点长明灯等习俗。其中中秋拜月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节庆习俗。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村民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放一张供桌,准备月饼、花生、柚子和茶水拜月亮。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玩乐。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那些祭过月神的供品,接受月神的赐福。大汪村的月饼,除了五仁、蛋黄、豆沙、莲蓉月饼等常见品种外,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而成的新品种,无需烘烤,工艺简单,口感酥软,略有弹性,需要冷冻保存,被称为“冰皮月饼”。此外,柚子也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如剖开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虽然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传承着这些传统的风俗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