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村,位于龙塘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千米。云龙村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由罗氏族人从花县豸场迁移至清远黄龙岭村开基创业而形成。因村背山岭大多由黄泥构成,远望山体貌似一条龙,故以地貌定村称为黄龙岭。1959年改称云龙村。村子坐落于北江冲积平原的低丘陵地带,民宅坐北向南,呈长方形,从东至西分为新宅和老宅两片。村西正前有一口池塘。村庄四周阡陌纵横,树木葱茏,环境优美,交通方便。

  清乾隆年间,云龙村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回岐区连平祥乡。1948年,属清远县龙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清远县龙塘乡。1958年,属清远县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清远县龙塘人民公社云路大队。1983年,属清远县龙塘区云路乡。1986年,属清远县龙塘镇云路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云路行政村。1990年,属龙塘镇云路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云路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罗姓。据罗氏宗祠碑刻记载,罗氏入粤始祖罗才胜之孙罗起礼为操持家计,从龙川移居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狮岭老鸦窦,后居豸场,创业定居;清乾隆年间,从花县豸场迁移至现址。2015年底,全村共有96户,户籍人口490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约有30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约有30人,分布在美国。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村里交通比较方便,村道与省道 S269线和国道G107线相连,乡道黄龙岭村道经过该村。该村生活设施齐全,村道已实现水泥硬底化。

  云龙村现有传统民居35座,三间两廊布局,砖木结构,每座占地面积约144平方米。有现代民居60座,为2~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每座建筑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多配有前院或者天井,并留有停车位。


  罗氏宗祠,始建于清代,2001年重修。坐东南向西北,现存广两路,总面阔21.2米,总进深31.8米,建筑占地面积约671平方米。宗祠为三间三进布局,面阔12.5米;右路为衬祠,左右青云巷门楼尚存。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正脊灰塑博古、瑞兽、花鸟及瓜果图案。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6.9米,前设四步廊,博古梁架通雕吉祥图案。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花岗岩石门框,须弥座门枕石,门额石阴刻“罗氏宗祠”。墙楣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壁画。内设屏门。中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7.6米,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内设屏门,上方悬挂“源远流长”木匾。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6.75米,进深3.25米,木梁架现改为水泥屋顶。上堂面阔三间,进深十三架6.9米,四根木金柱,两根石檐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明间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堂前带两廊一井,两廊面阔4.35米,进深3.25米,木梁架现改为水泥屋顶。地坪上立有旗杆夹石一对,上刻“光绪二年丙子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郑兆熊立”。2011年,罗氏宗祠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中元节,岭南一带叫“鬼节”,也叫“盂兰节”。有些客家人的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四。传说宋末人们正准备过节时,元兵突然入侵,因此只好提前一天祭祀祖先、普度,以避兵扰。从那以后,人们就习惯于农历七月十四这天过节。云龙村村民在农历七月十四这天接太公太婆“回家”领取祭品,事前买好金银纸箔折叠成金银锭状,做好纸袋,在袋上写上祖宗名字,装入纸锭,中午放在门前或天井中焚化,叫“烧包”。有的还烧给神佛,用红纸做包。农历七月十五祭祀“野神野鬼”,实际上是普度无祀孤魂,晚上在门前路上焚烧金银纸张,在房屋四周插香,谓之“烧夜香”,并在旁边放一碗米饭和油豆腐,供孤魂享用,以保平安。昔日在乡村要举办醮会,叫“度孤”“放焰口”“打太平醮”等。客俗在中元节忌放鞭炮,据说中元节上祖亡灵返阳享供,如放鞭炮有驱逐之意,故不能放鞭炮。这两天晚上村民一般情况下不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