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围,位于凤城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3千米,是清郊居委会所在地。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远潖江下岳(今佛冈县龙山镇下岳村)朱氏第十五世朱象谦(又名跃龙,庠生)来此开村定居,故得名朱围。其后,林、陈、江三姓先后迁入。至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881人,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清远话。

  建村时,该村属清远县兴一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一区。1958年,属清远县清城人民公社清郊大队。1981年12月,属清远县太和农林场清郊大队。1983年12月,属清远县清郊区清郊乡。1986年,属清远县清城镇清郊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清城镇清郊行政村。1990年12月,属清城区松岗街道。2003年6月至今,属清城区凤城街道清郊社区。

  村庄坐落于清远旧城城池的东北隅,民居建于古城围内,东傍笔架河,西倚松树岗。村旁原有朱塘和六公塘两口池塘,现已填平做朱围综合批发市场和汇博美居广场。周围过去是大片的农田和鱼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朱围四周已高楼林立,街道井然,城市设施齐全,村庄成为城中村。村旁修建了朱围大街,内有远近闻名的朱围综合批发市场和水产批发市场。朱围大街多为村集体物业,部分为村民自有物业。村集体经济以实体物业、批发市场、商铺出租为主。

  本村朱氏,为南宋抗元义士朱文焕后裔。朱文焕官至大理寺评事。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元兵攻占临安,俘恭帝赵㬎。是年五月,益王赵是于福州登基,以文天祥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是时,朱文焕带兵护驾。不久,元兵攻占福建,宋廷君臣经海道退守粤地。文焕奉命于北江地区抗元,在大庙峡与南侵元兵血战,不敌身亡。其子继贤背其遗体连夜潜匿于清远横石,葬之于横石簕竹坦(今墓犹存,位于飞来峡镇社岗行政村鳡鱼咀,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筑庐守孝。三年孝毕,守义不仕,先后购得潖江上、下岳田庄(今属佛冈县龙山镇)作为栖隐基地。继贤晚年寓居广州诗书里。至元朝末年,文焕六世孙朱子英因避兵祸始携眷隐于上岳,后发展分支下岳。其后,有部分族人于明代后期迁居清城。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清初三杰”之一的抗清名将朱学熙。

  朱学熙,字叔子,幼名更生,自幼读书,以贡入太学,负名世望,可惜屡试不第,喜诗歌古文,好游览山水,曾捐数千金产疏治南禺北禺诸名胜,常与贤士大夫于峡山之苍林白瀑间研谈经史,谈论天下大事,人称“中宿异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上书福王,为反清复明献计,被授为翰林院待诏。清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与陈邦彦、白常灿戍守清城失败,自缢身亡。南明永历帝赠其为翰林院学士,赐谥“忠愍”。朱学熙曾与父士谅、叔士赞(皆贤士)等同纂《禺峡志》,并著有《禺峡疏略》《南越广艾》《花阡题咏集》《朱叔子集》等。这些作品惜皆已散失,现尚存诗歌十多首。

  朱围朱氏族人存有《两岳朱家族谱》和《下岳松轩朱氏族谱》。其中,《两岳朱家族谱》又名《清远两岳朱氏族谱》,由清宣统三年(1911年)岁贡生朱叔平(字云章,民国《清远县志》四分纂之一)于1925纂修,石印本。该谱由清末科举榜眼朱汝珍撰序,谱内除详细记载了上下岳朱氏的世系源流外,还于谱末的《杂录》篇记载了潖江地区发生的部分重要历史事件,如水灾、盗贼、剿匪等,对地方史料有增补作用,尤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