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塱村,位于东城街道西北部,距街道办事处3千米。村落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由黄姓先祖黄大宾、黄粤宾两兄弟到此谋生定居而形成。1983年起,大部分村民陆续搬迁到省道S377线清高公路南边新建住宅。随着人口增多,大部分村民陆续迁往村北公路边建房定居,黄茶塱村今分为东一、东二、西头、西一和西二等5个村民小组。旧村依山而建,村前有一口池塘;新村坐落于笔架山至大帽山一带山系南麓山脚的平地上。

  清乾隆二年至1930年,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1一1950年,属兴靖区联城乡。1953年,属第一区石板乡。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石板大队。1981年,属附城人民公社黄茶大队。1983年,属第附城区石板乡。1986年,属附城镇石板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附城镇石板行政村。1990年,属附城镇石板管理区。1999年,属附城镇石板行政村。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东城街道石板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黄姓。黄氏发祥于江夏郡(府址在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该村黄氏的先祖于明末清初从南雄珠玑巷迁至今佛冈县水头镇桂田村,清乾隆二年,从佛冈县水头镇桂田村迁移至此。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603人,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村中现存宗祠2座。大宾公祠和粤宾黄公祠,均位于旧村,始建于清代,2000年重修,占地面积近600平方米。三间二进布局,硬山顶,双龙戏珠彩塑脊,人字封火山墙,黄色琉璃瓦屋面,外墙贴彩色瓷片,墙楣镶人物、山水、瓷画。头门凹门斗式门面,花岗岩门框,门额石阴刻宗祠名字。后堂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现两座祠堂保存完整。

  大宾公祠前左右各有一对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旗杆夹石,上刻“光绪十一年乙酉科钦赐第一名举人黄昌祚立”。旗杆夹石保存完整,对研究当地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旧村东部有座大皇古庙,有280多年历史。古庙东侧栽种有一株白牙香树(又名“万紫千红”)。古庙背靠圆岭,坐南向北,庙前有一条小溪。旧村古井边还有一棵200多年树龄的杨桃树。

  黄茶塱村崇文尚武,人才辈出。现摘录主要人物事迹如下:
  黄昌祚,清光绪十一年乙西科“钦赐第一名举人”。黄昌祚从小喜爱读书写字,非常刻苦勤奋,15岁中秀才,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65岁时考取恩贡生,后81岁时仍参加清光绪十一年乙西科乡试,被朝廷依例钦赐为举人。其一生皓首穷经、钻研学问的精神一直鼓舞和鞭策着黄茶塱村的族裔。
  黄茂周(1891-1959年),香港洋务工会主席、香港清远同乡会副会长。1925年爆发反帝爱国运动省港大罢工,黄茂周和郑国强等人率领数百名清远籍工人由港回乡,成立清远县罢工团,发动各阶层人士以各种形式声援省港大罢工。
  黄文根(1895-1984年),1939年任清远平民医院第一任院长,1941年香港沦陷,黄文根与居港同乡朱汝珍(清末科举榜眼)等人组织归乡指导委员会,协助同乡3万多人疏散返乡,朱汝珍赋诗一首为之饯行。村民后来把朱汝珍亲笔赋诗手迹刻成石碑,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