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埗墟,位于东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0.3千米。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当时南面有一个由北江水涌入而成的泥塘,北有一土墩(称“江埗墩”),有流水后有依靠之势,被认为是风水宝地,大小渔船、货船皆在此停靠,逐渐成为物流重要中转站,吸引众多商人到此开铺经商和居住,江埗墩由此变成江埗墟。

  村庄坐落于北江冲积平原地带。村舍大致坐北向南,形似一只宝蟹,村前东西两边各有一口古井,像蟹的两只眼睛正望前方宽阔的泥塘,恰似从土墩爬向湖泊觅食。村中有古井、古榕。

  明万历三十三年至1930年,该村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1一1950年,属兴靖区联城乡。1953年,属第一区江埗乡。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江埗大队。1961年11月,属江埗农场。1968年,属向阳人民公社江埗大队。1975年5月,属附城人民公社江埗大队。1983年,属附城区江埗乡。1986年,属附城镇江埗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附城镇江埗行政村。1990年,属附城镇江埗管理区。1999年,属附城镇江埗行政村。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东城街道江埗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李、梁、谢、许、叶、祝、廖、刘、周、董、谭、凌、何、朱、凃等15姓。李氏火德公后裔早年从南雄珠玑巷迁至佛冈县,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从佛冈县迁移至此。梁氏、许氏、凃氏和刘氏清代从英德迁人,谢氏、叶氏、黎氏分别从清远清城田龙、源潭大垯和佛山南海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532人,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清代,清远附城(现东城)一带有3个墟市较兴旺,即后岗墟、江埗墟和白庙墟。江埗墟在民国时期曾是乡公所所在地,故愈加兴旺,有米铺、榨油行、布行、饮食店、打铁铺和石灰铺等大小店铺四五十间,其中石灰从英德运到此处中转再销往各地。牛贩赶着大小牛只前来出售,当地村民将自家种养的蔬菜和鸡、鸭、鹅等农产品挑到市集上摆卖,各种货物琳琅满目,外地客商亦来赶集。

  江埗墟街巷建于明末清初,长约300米,宽窄不均,最宽处约3米,用鹅卵石灰砂铺就,平整顺畅。街巷两边现存20多间古建筑“火筒屋”,商业繁荣年代,火筒屋前为商铺,后做居室,因又长又窄、状似火筒而得名,多建于清代或民国时期。青砖墙,入户花岗岩过门石,木门槛,对开木门,方形直棂窗,屋与屋之间相隔一道公用墙。“火筒屋”以前多为有钱人家所有,现已破旧,仅有一间仍有人居住。

  村东南角有一座华佗古庙(碑额为“华陀古庙”),始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2011年重建。坐西北向东南,三间两进布局,砖木结构,硬山顶,顶盖黄琉璃瓦。古庙在20世纪30年代香火鼎盛,每年农历八月初二的“华佗诞”都会在此举行庙会,期间会有抢炮活动,故又称“华佗炮会”。近年来,该活动又重新兴起。

  传说有一年农历三月发大水,水位涨至江埗墩边,不知从何处冲来一神像。次日清晨,有村民发现神像竟安详端坐于村边,于是奔走相告,并纷纷猜测神像身份,后经考证此为华佗神像。于是村民便用竹子临时搭起一座小庙,将神像安放在庙内供奉。故事传开后,人们出于对华佗高明医术的景仰以及祈求消灾除病的心理,使得华佗庙香火鼎盛,后修建了砖木结构庙宇。

  村东面约100米的小山坡脚,有一座始建于1942年的抗日烈士墓。1942年6月2日,日军第104师团7000多人,从花县(今广州市花都区)沿粤汉铁路北上,攻占源潭,并由其137联队建成五指山军事据点。国民革命军第159师475团官兵于7月1日对该据点发起夜袭,成功将该据点守兵一中队悉数歼灭。时任该团第一营第三连连长苏汝慎在战斗中奋不顾身,壮烈牺牲。战斗结束后,苏汝慎的遗体被运回附城江埗墟边的山丘上安葬。烈士墓坐西北向东南,墓壁为青砖砌造,正中镶嵌青花岗岩墓碑,上书“陆军第一五九师四七五团击灭五指山之敌殉国连长追赠陆军步兵少校苏烈士汝慎之墓”,墓碑下有墓志一方,记载了烈士的生平和牺牲过程,碑文为国民革命军第159师师长刘绍武所撰,全文如下:

  烈士粤之合浦人,少怀壮志。九一八事起,愤倭寇之凶残,学万人敌。于武校毕业后,历充本师排连长,参加淞沪、南浔、桂南抗战诸役,迭建奇勋,盖勇者也。
  民国三十一年夏六月,敌一零四师团一三七联队突窜源潭,以五指山为炮兵指挥机关,经匝月之经营,遂成现代化之据点,自以为铜墙铁壁牢不可破。乃我忠勇将士目睹敌寇奸淫掳劫,咸欲灭此朝食而后快。
  七月一日夜,我四七五团官兵乘月色迷朦之际,以闪电勇猛之行动,一举突入敌阵,将该据点守兵一中队及其指挥官以下悉数歼灭。我第一营第三连连长苏汝慎同志奋不顾身,因以殉国。呜呼,孔曰成仁,孟曰求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重比泰山,烈士其无憾矣。惟抗战方艰,寇焰正炽,听鼙鼓而思勇士,望河山而泣同胞爱将。烈士壮烈事迹立之于石,以垂久远,且励来兹。
  一一陆军第一五九师刘绍武撰,民国三十一年(1942)七月七日清远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