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石角镇——诚迳村
三八诚迳村是抗日老区,村内有格塘、高寨、水口、石龙、高围、大陂坑、大塘、大岭头、白沙9个抗日老区村庄。该村观音山主峰海拔1219米,是佛冈境内的最高峰,跨越清、英、佛3县边界,重峦叠嶂,山的东面是佛冈县石角镇、高岗镇境,南面是石角镇境,西面是英德县境,北面是高岗镇境,中有贯穿南北的界牌峡谷通道,地势险要,是军事斗争重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武装斗争的根据地。
一、大革命时期的革命活动
诚迳人民是有革命斗争传统的。在大革命时期,该村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的农民运动,沉重地打击地方封建势力,从此播下革命火种。诚迳农民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和剥削,生活极度穷困,大批农村青年离家到广州做工。其中在广州做榨油工人的宋华投身革命,勇敢战斗,意志坚定,参加共产党。1924年8月,被选送到第二届农讲所学习。结业后由广东省农民运动委员会任命为农民运动特派员,派到清远建党和到粤北各县指导农运,组织农军,成立苏维埃政权,掀起粤北农运高潮。宋华又是广州油业工会领导成员,参加省港大罢工,率领工人赤卫队参加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其中有诚迳的榨油工人和学生42人,诚迳农民运动就是在宋华指导下开展起来的。1925年,诚迳建立4个农会,共有会员500 余人,公开以犁头会、耕种会、禾黄会等名称出现。在农会领导下,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封建斗争。广州起义失败后,宋华又指派工人回乡继续搞农运工作。1931年6月,部分农军参加英德刘裕光领导的鱼湾鸡麻湖农民暴动。诚迳农运经历许多艰险坚持斗争。此后革命转入低潮,但革命活动仍在进行。九一八事变以后,以学校师生为主进行抗日宣传,反帝反封建斗争持续不断。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关头,诚迳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一批热血青年参加有中共党员领导的闹钟剧社、佛中学生宣传队、军事训练班和抗日自卫团,他们中有宋礼民、宋礼遂、宋礼屏、宋礼慈、宋振、宋礼通、宋业海、宋歧山、宋家均、赖永伦、宋礼拥、高大彪、宋振式、赖优、黎成佳。1939年12月30日,日军进犯粤北败退经过扬武堂,诚迳自卫团和中共佛冈县委书记邹华衍率领的水头自卫团严阵以待,迎头截击,日军受到痛打伤亡后仓皇向南溃退。广大青年经过全民族抗战初期血与火的斗争锻炼,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为诚迳地区建党建政和进一步组织抗日武装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诚迳建立基层组织,加强对诚迳村的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清佛特别支部书记宋业安(又名宋劲,诚迳村人)于1938年夏在广雅中学高中毕业后参加第四战区工作组,被派到国民抗日部队一五一师工作。1939年3月,宋业安在从化吕田一五一师九〇二团驻地,由汪绥祚(苏曼)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实行单线领导,最后调到一五七师补充团任上尉干事。1941年春,他调到佛冈驻防,由于政治形势紧张,宋业安借故请长假回到家乡诚迳,在大岭头保国民学校任教。同年冬,中共北江特委派洪文亮(洪韵)来佛冈、清远,接上宋业安和清远汤塘街尾小学教师许明(许剑虹)、许国豪的组织关系,成立中共清佛特别支部,宋业安任书记,吸收黄渠成参党后许明任特支组织委员,黄渠成任宣传委员。特支隶属中共北特委领导,由洪文亮直接联系。1942年,洪文亮回北特委汇报工作后,没有回来传达因中共粤北省委事件而停止组织活动的决定,故特支在停止活动期间,仍照常活动,吸收新党员。1944年冬,宋业安的党组织关系转到佛冈,成立中共佛冈工委,宋业安任工委宣传委员兼一区总支书记和诚迳支部书记。诚迳支部根据县工委部署,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建立民主政权,以公开、合法的形式,反对国民党反共投降卖国政策,做好迎接东纵北江支队挺进北江的工作。在政权建设方面,成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性质的“白皮红心”的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宋业安,副主任委员宋振均,秘书宋业隆,委员15人;下设办事处,主任宋业安兼,副主任宋礼屏,秘书宋礼遂,财务宋学舜。为了加强宣传工作,成立以宋礼慈为队长的10多人的抗日宣传队。动委会的任务是自卫自治,成立农会领导农民减租减息,维持地方秩序,调处民事纠纷等。在武装建设方面,全民族抗战初期的抗日自卫团,有战事就集中抗敌,无战事就分散劳动生产。
1944年夏,根据抗日形势,日军有打通粤汉铁路的企图,诚迳重新成立抗日自卫大队,下设3个中队和1个常备中队。大队长宋业安,副大队长宋利民、宋歧山;中队长有赖永伦、宋业兴、宋家均;常备中队长宋利民兼,后宋歧山兼;小队长宋远秋、陈光、宋家就、宋流英、宋礼务、李挠。抗日自卫大队装备有步枪80支、手提机枪1挺、手枪5支、弹药一批。部队的供给来源,是征收稻谷和设卡收税。大队成立后,打击日军进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45年7月,大队参加县工委组织的黄巢山起义,不幸被叛徒告密,国民党派兵镇压。经过8年全民族抗战,日本宣告投降,自卫军也转为武工队。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活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发动全面内战。诚迳据有山高林密、千丘万壑的自然条件,是人民游击战争的天然屏障,成为北江第一支队和东江第三支队活动的根据地。诚迳人民在这两支部队的双重领导下,发动青年先后成立两个中队和武装工作队。一个中队中队长兼指导员宋歧山,后中队长宋礼慈;另一个中队中队长钟文光,指导员宋振。先后任过武工队队长的有宋礼慈、钟文光、宋学中、宋礼遂,指导员有宋振、冯康。此外,还有宋歧山率领的武工队。所有这些武装组织,都严格执行党的统战政策,深入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筹粮筹款支持部队,领导人民反内战、反三征(征兵、征粮、征税)运动。在军事上,主动地配合主力作战,在诚迳地区进行大小战斗共38次之多,比较大的战斗有大陂坑反“围剿”,攻打石龙、七齿蚓伏击战,挂牌径歼灭战,最后支援南下解放大军解放佛冈县城。
诚迳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胜利的长期斗争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历次战斗牺牲的有44人,被国民党投入监狱的战士和革命群众有128人,被烧房屋200余间,损失财物难以数计。诚迳人民为革命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感到无尚光荣。
新中国成立后,佛冈县人民代表大会评定诚迳村为革命老区。1989年11月,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诚迳村为抗日老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