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水头镇——丰联村
水头丰联村是解放战争游击区,村内有上丰村、下丰村、东队(东莞围)、西队(五福堂)、湾仔、湴田共6个老区村庄。该村东面与丰二凤山隔江相望,西面有一条小道直穿到三八诚迳黄蜂冚,南面为潖江、北面有独石山,是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作出过很大的牺牲和贡献。1993年3月,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建立中共地下组织进行革命斗争
1939年6月,中共地下组织在丰村祠堂举办第二期党员骨干培训班,主持人邹华衍、李玉华,参加学习的有廖鉴明、刘健芸、刘荫环、廖道明、廖特航、廖诗标8人。1939-1940年,该村青年黄日怀、崔清廉分别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6月至1944年7月,地下党接上级指示,暂停活动,执行“三勤”。1945年,地下党派崔清廉在丰村祠堂任教,一方面组织青年学文化,宣传马列道理;另一方面考察培养建党对象,不断发展壮大党组织。
1946年地下党组织在该村发展崔水招、崔榕海入党,并成立丰联党小组,由崔清廉任组长。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该村的党组织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胜利。
1947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地下党领导陈镜文、黄超然在水头地区发动武装起义,攻打国民党乡公所,由该村党员黄日怀作内应。起义前,事先安排党员黄日怀晚上到乡公所与自卫队人员玩乐器、打牌、聊天,以便麻痹敌人。当部队攻打乡公所时,黄日怀即打开大门引入游击队,控制全部武器,使自卫队成了瓮中之鳖,全部举手投降,取得了起义的完全胜利。
1948年2月,该村建立同益盛商店情报站和上丰村情报站,主要由温汝行、廖昌杰和黄超然负责。情报工作搞得很出色,对敌情了如指掌。攻打乡公所的兵力部署是由情报站提供情报才最后决定的。1949年春夜袭水头国民党联防队驻地,国民党县长吓得龟缩在当铺楼连动也不敢动,天未亮就仓皇出逃,以后不敢再来水头了。
二、建立民兵、农会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建立民兵组织。1947年9月20日成立红军(民兵)小组,组长崔庆、副组长崔松康,组员有崔青山、崔耀营、崔水根、崔焕田、崔犹步等18人。同年农历九月九日晚,佛冈人民义勇大队及陈镜文、黄超然带领的游击队攻打水头国民党乡公所,该村为部队提供24支步枪,并且有13名进步青年参加战斗,使战斗获得全胜,缴获敌人步枪30多支、弹药1批。第二天部队从潭洞出发,攻打凤山村陈家祠国民党粮仓,丰联村群众给部队送茶送饭,并与独王山、西田、青竹、荆竹园、红星村的群众一起破仓分粮,把敌人的1万多公斤谷分发给贫苦群众。同年10月,地下党派出红军小组成员黄清打入国民党关帝庙粮仓打杂工,以便掌握敌人的情况。1948年农历正月初八晚,陈镜文带领的游击队攻打水头关帝庙粮仓,该村的民兵积极配合,用机枪、步枪同时射击,黄清开仓门引进游击队,使战斗获得全胜。当晚把敌人粮仓的1.5万公斤谷分发给贫苦群众。1949年5月,该村红军小组听区委陈镜文传达说:“目前司令部驻在荆竹园,粮食、油、盐和其他生活物资都很困难,伤病员缺医少药。”当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饥荒月里,该村割下青苗炒熟支援部队,由红军小组冒着生命危险爬山越岭送去食物。几年来该村支援北一支荆竹园司令部及驻独王山游击队的粮食共4000多公斤。
建立农会组织。1947年10月,该村成立农会组织,主席黄日怀,副主席黄清,成员有崔榕海、崔水招、崔金锋等15人。农会主要做了下面4项工作:(1)实行“二五”减租。地主郑大山拒不执行民主政府的决定,多收群众2000多公斤谷,由农会出头,限期5天内要他退回各农户。(2)加强统一战线,孤立敌人。如五福堂的黄达志原是敌联防大队长,农会主席黄日怀对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他当了一个月的大队长就向伪乡公所提出辞职,以后未再出任。(3)对国民党的乡政在职的主要人员记红、黑点。农会成员经常对其家属做工作,说明红点多的可将功赎罪,黑点多的要给予惩处,使身有劣迹的人员胆颤心惊,日不安宁。如下丰村的国民党粮仓主任、县参议员崔伯杨,农会经常了解他有多少黑点,促使他安守本分,不做坏事。(4)开展帮耕活动。农会帮助参加游击队的军烈属及老弱病残者耕种。如崔平章在战斗中光荣牺牲,农会主动组织会员在农忙季节帮其家属耕种。
三、建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开展革命活动
解放战争时期,丰联的保长为中共地下组织所掌握,使之从事革命工作。崔树芬是丰村的保长,又是游击队员崔青山的父亲,地下党利用这个“两面政权”为党做了不少的工作。
1947年,为游击队提供武器如下:太公的枪有俄式七九步枪15支、步枪2支、驳壳枪2支、左轮手枪1支;私人筹集的枪有驳壳枪3支、曲尺枪1支。
1948年7月,用太公粮款为游击队认购胜利公债券3500万元(旧币,胜利公债券在佛冈解放后可抵公粮)。
1949年2月,部队派该区的游击队员崔松康、崔青山、崔水根、崔跃营等5位战士回家担祖公粮供应军需,得到保长的暗中支持。当敌人发现有游击队入村时,从乡公所调来自卫队,把全村包围。在这危急关头,崔松康叫崔犹步找保长崔树芬商量,决定把背底山脚的茅屋放火点燃,然后再叫崔树芬发动群众灭火。在浓烟滚滚的火光下,游击队5人混入扑火的人群,冲出虎口上山掩蔽,安全脱险。
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
该村的群众在共产党和民主政府的领导下投入参军参战,出现父母送子、妻子送郎上前线的动人事迹。无论是在东纵北撤的严重困难时期,还是在反“围剿”斗争中异常艰苦的境况下,该村人民群众与党和子弟兵血肉相连,同甘苦共患难。特别是红军小组(不少是少年儿童)在组长崔庆、副组长崔松康的带领下,不论白天黑夜还是酷暑严寒都奔走于荒山野岭,通过敌人封锁线,为游击队送粮、送情报。1939-1946年,该村入党的有黄日怀、崔清廉、崔水招、崔榕海4位同志,他们经常教育青年,为祖国的解放事业要积极参军参战。
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先后参军参战的有黄日怀、崔清廉、崔水招、崔榕海、崔庆、崔松康、崔水根、崔耀营、崔平章、崔焕田、崔干步、崔犹步、崔松胜、崔力生、廖有间、崔庆云、崔奇云、崔杨生、崔青国等20人。在解放战争期间,该区的革命群众支持部队武器有各种步枪共24支,弹药一批;支援粮食6000多公斤,筹款4500万元(旧币),认购武工队的胜利公债券3500 万元(旧币)。青年战士崔平章(邓大猷部队)在1948年的汤塘地区战斗英勇牺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