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水头镇——铜溪村
水头铜溪村(佛冈解放前属天水乡第十七、十八保)是解放战争游击区。村内有白沙、坪坑、耀洞、铜场洞(包括头洞仔、铜兴、竹园、中间、梁屋、永胜、水冚、楼仔、庙下、象湖、新屋仔、榕树塘、枫树下、簕竹兜等散围)、梅坝、大塘、嘉禾7个老区村庄。该村在佛冈解放前是一个山多地瘦人穷的穷山沟,位于水头镇的东南部。该村东北面与石潭红星村老区和西田、潭洞村隔山相接,东南面与从化县良口、吕田镇隔山接壤,西南通羊角山、大白洞村与黄花乡、四九镇革命老区相接,西面与坣下、新田村相邻,北面只有一条山间崎岖的羊肠小道通往水头圩和丰二村。铜溪村处在佛冈、从化两县棋盘山脉之中,是水头至良口、吕田的必经之路,坪坑、耀洞村更是重要关卡。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在该山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长期开展游击武装斗争,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的根据地和游击队的大后方,为革命作出贡献。1993年3月19日,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在游击队、武工队党组织领导下进行革命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铜溪村人民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树立抗日救国的斗争意志。坪坑村郑大轩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闹钟剧社和青年抗日先锋队,开展抗日救国活动。日军从良口窜犯耀洞村时,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耀洞村民和该村抗日自卫团战士郑大帮、陈祥桂等10多人,与当时爱国国民革命军一五七师一起,在耀洞山顶上抗击日军的侵犯。当时一五七师工兵营营长(中校)郑国雄是该村人,黄埔军校第七届学员,后是游击队的统战对象,也参加了抗击日军的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在水头地区举行武装起义前,白沙村黄立廷、黄北深、黄北池(部队叫高老七)等人参加在潖江开展武装斗争的黄渠成部队。1947年夏,水头地区中共临时一区区委宣布武装起义,组建水头游击队,陈镜文、崔清廉、黄超然3位领导带部队进驻该村组织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扩大队伍,建立据点。白沙村的后背山是游击队的长期驻扎营房,游击队在那里搭起寮屋,成为供游击队开会、学习的基地。
1947年冬至1948年夏,水头中共一区临时区委和游击队先后在该村建立地下交通站、联络站、税站、秘密医疗站。交通站设在白沙村黄立廷(游击队员)家里,黄立廷任交通站长,其爱人廖北连是交通员,负责与北一支和东三支部队联络;联络站设在白沙村郑成金家里,由郑成金负责和铜场洞簕竹兜联络;簕竹兜的联络站由游击队派出的战士郑成(女)、黄伦负责,负责与在水头地区各村庄的游击队联络;秘密医疗站在铜场洞尾金钟山脚廖福禄家。廖福禄是一个跌打土医生,他乐于为贫苦农民治病,义务为游击队员治病医病,战斗中的伤员和平时患病的战士都在这里医治,游击队员称这是“后方医院”。1948年7月初,东三支四团为了保证游击队的供应,加强根据地的建设,更换簕竹兜联络站人员,派郑成(民运组长)、黄伦、黄云深等战士到耀洞村建立税站,公开向水头至良口的来往客商收税。据统计,收有大米2000多公斤,食盐200多公斤,现金1万多元(旧币)供给游击队。
水头游击队与潖江黄渠成、二区朱继良部队接上关系后,队伍不断扩大,大部队来往更加频繁,中共一区临时区委和游击队的主要领导到该村更加活跃,活动的驻点普及铜溪村的各村庄。游击队白天与群众一起下田劳动,晚上组织群众办夜校进行解放战争形势教育。北一支的朱继良、朱德抱、朱如炯等也常到铜场洞活动。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发展中共党员有郑成金、黄立廷、温汝泉。其中温汝泉是在莲瑶冚尾村地下党员郑日恒家打长工时,由郑日恒介绍入党。
二、建立农会、民兵组织开展革命活动
建立农会和妇女会。1947年秋冬之际,在中共一区临时区委领导下,游击队在铜溪村新民小学(即后来的铜一小学)组织成立农会,会长是游击队员朱一鸣、朱文田(朱镜清的父亲),会员有朱文标、朱永相、朱文燕、朱玉新、丘暖日、丘士南、丘来福、丘习乃、丘仕稳等13人。
1948年夏,游击队在铜溪村的白沙、坪坑组织成立农会,会长杨其新,会员黄榕保、黄东相、黄北相、陈榕彬、黄贵牛、黄林。妇女会组长廖北连,会员温亚彩、廖亚彩、何连带。1948年7月初,郑成带着税站的同志进驻耀洞后,又将原来的群众组织义仓会改组为农会,会长是曾繁锡,会员有曾庆恩、曾繁林、许维发、许维池、许就、曾繁坚、曾连有、胡月波8人。农会成立后,在水头中共一区临时区委和游击队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捐枪、献粮支援游击队,并开展减租减息的斗争。铜场洞农会成员朱文田、朱文烟、朱文标各献手枪1支、筹粮1800公斤支援游击队。白沙、坪坑农会和妇女会轮流给后背山驻扎的游击队煮饭,送菜、送水,筹粮1000多公斤。耀洞农会将原来义仓会的存粮捐献给税站500多公斤。当时减租减息的斗争对象是一些富户和太公祖粮,几年来减租减息共计2万多公斤。农会还组织群众参加破仓分粮的战斗。1948年农历正月初八晚,游击队攻打水头粮仓和敌乡公所,在铜场农会和白沙村地下党员郑成金的发动下,白沙、坪坑、铜场洞、大塘、梅坝、嘉禾6个村庄共100多名群众参加担粮,担回来的粮食一部分解决了群众度荒,其余一部分供给了游击队。
建立民兵组织,开展群众性武装斗争。游击队为了扩大武装力量,在组建农会的同时,也组建成立民兵组织。白沙、坪坑的民兵由黄北桃、杨求炳负责,队员有黄北林、陈北桂、陈锦辉、陈庙成、黄北均、黄家、黄杰仔7人;铜场洞民兵由丘士相、丘士坤负责,队员有郑求彬、温汝金、丘仕海、朱玉波、丘来福5人;耀洞的民兵由郑大锦负责,队员有胡克纯、曾祥桥、胡克滔等6人。在游击队的领导下,民兵经常深入敌占区了解敌情,配合游击队战斗。1948年下半年,武工队长黄超然带领该村民兵,教育、瓦解郑某率领的国民党联防中队。1949年8月,铜溪村民兵小队配合北一支六团黄谷银中队和驻该村的武工队,从该村出发夜袭水头鹅乸厂的敌联防中队,为解放佛冈作出贡献。
三、建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开展革命活动
1947年夏,中共水头一区临时区委和游击队在该村开展武装斗争以后,就争取各方力量做好统战工作,建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安插游击队的家属任保长之职。十八保保长朱文田既是游击队员的家属,又兼任农会长,不但供应750公斤粮食给游击队,还鼓励自己的儿子朱一鸣、朱镜清参加游击队,并捐献了一支手枪给游击队,还坚持与青洞的北一支的朱继良、朱德抱保持联系。十七保保长陈北清是游击队员陈尉廷的父亲,他一直保护着游击队员的家属安全,并将他在村维持“谷会”结存的1500公斤稻谷捐献给游击队。敌联防队曾几次到白沙“围剿”游击队,都是由陈北清得知消息,预早通知游击队安全转移,免受损失。坪坑村副保长黄月虾与武工队关系密切,武工队在他那里活动、住宿从未出过事,耀洞伏击战牺牲的10多名战士的尸体,是他主动去掩埋的。
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部队
铜溪村群众在水头一区临时区委会和游击队、武工队的直接领导下,先后有15人参加游击队。郑成金、郑国灼、郑国镜、黄方廷、黄北池、陈尉廷、陈石如、黄北深、黄谷良、郑大轩、郑大锐、郑伟虾、黄贵银、朱一鸣、朱镜清等游击队员,分别参加过从化坪地、增城占果的战斗,还参加大白洞的战斗及攻打水头粮仓和敌乡公所、水头龙颈河鹅乸厂的战斗。其中陈石义在1948年5月的从化坪地战斗中光荣牺牲。
解放战争的3年间,铜溪村向游击队捐献粮食2万多公斤。其中,朱文田献谷700多公斤,朱文烟献谷100多公斤,白沙“谷会”献粮1500公斤,清洞“义仓会”献粮500公斤,游击队在同兴围芳钦公祖堂筹粮750公斤,向朱永唐家筹粮250公斤,向丘士隆家筹粮500多公斤。另北一支在新丰遥田成立、东三支四团在黄花成立时,该村朱文田、陈北清、郑大居、黄北桃、郑国树等人受群众委托,带着一批自制布鞋、大米40公斤、猪油10公斤分别前往庆祝;攻打水头关帝庙粮仓胜利后,游击队在铜溪村白沙与龙江村群众一起献烧猪1头给游击队庆祝胜利。解放战争时期,铜溪村群众向游击队捐献枪支共10支、子弹200多发。其中,陈北桂将太公遗留的七九步枪1支、子弹25发献给游击队,郑成金取郑榕贵一支左轮手枪参加游击队,郑大轩也拿家中一支驳壳枪参加游击队,朱文标、朱文燕、朱玉路各献出短枪1支,宋文田亦将家中的手枪1支交给参加游击队的儿子使用,耀洞义仓会将长枪2支献给游击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

关注公众号,随时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