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头桂元村(佛冈解放前属天西乡)是解放战争游击根据地,村内有五洞、新村、白麻园、新龙围、仓边、白石镇、咸水塘7个老区村庄。桂元村位于水头镇北部,群山起伏。东面与桂田相接,南面是潖江河上游,西面与诚迳村的群山相接,北面是与迳头交界的群山。桂元多数自然村都在群山环抱中,交通闭塞,各自然村之间只有羊肠山道相通,是解放战争时期游击队活动的好地方。桂元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1938年邹华衍(又名邹北珍,水头王田村人)受中共地下组织派回佛冈县一区(佛冈解放前水头地区属一区管辖)发展党组织工作,吸收廖鉴明(白麻园村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之后,桂元村在中共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93年3月,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桂元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建立中共组织进行革命斗争

  1938年冬,中共天西乡支部在水头地区成立,这是佛冈县的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支部书记廖鉴明(白麻园村人),党员有廖特航(新龙围村人)、廖诗标(石潭村人)、廖道明(新龙围村人)、郑江萍(莲瑶冚尾村人)等。党支部成立后,领导桂元村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

  1939年9月,北江特委指示:由特委委员谢永宽主持成立中共佛冈县委员会,县委书记邹华衍、组织委员李玉华、宣传委员廖鉴明。此后,水头地区在中共佛冈县委的领导下开展抗日宣传救亡活动,桂元村的抗日救亡活动开展起来为以后建立游击根据地打下坚实基础。

  1947 年春,水头成立一区临时区委会,区委书记廖诗淦(红星村人)、组织委员崔清廉(水头人)、宣传委员陈镜文(水头人)。临时区委成立后,接回一批地下党员的组织关系。桂元村的革命斗争工作在临时区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后来根据该村的党员力量,经过一区临时区委批准,成立桂元地下党小组,组长廖昌杰(白麻园人),党员有廖道明、廖特航、廖敏生,党小组直属一区临时区委领导。桂元村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斗争。

  二、建立农民协会组织、民兵组织进行革命活动

  建立农民协会组织。1948年春,在白麻园村成立桂元农民协会,农会会长廖桂祥,副会长温文佳、李中良,会员有廖三泉、温汝珍、廖东柱、朱东炎、李东其等20人。农会成立后,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通过农会组织发动群众,为游击队筹集粮食款项,购买毛巾、布鞋、药物及生活用品等物资支援游击队。1948年至1949年10月12日佛冈解放期间,桂元村在农会的组织发动下,筹集粮食1万多公斤,并购买生盐50多公斤、生油25公斤、毛巾140多条、布鞋100多双送给游击队,解决游击队在革命斗争中的供给困难。同时农会组织佃农开展“二五”减租。该村的白麻园、新龙围、仓边等地农民有50%是佃耕农,承租桂田和本地的公偿田,他们的租谷是“铁板实租制”,佃户负担很重,进行“二五”减租后,全村约250户的农民获得减租。两年多来,共减租(谷)500多箩,使佃农直接获得了利益,从而激发他们支持革命斗争的积极性。农会还以会员为核心组织帮耕队,在农忙时对全村将近30户的游击队家属及老、弱、病者进行帮耕(收割和插秧),解决他们的困难,使群众知道共产党进行革命是为人民的,欢迎和拥护共产党。农会组织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逐年得到发展扩大,到1949年上半年参加农会的农民增加到105人,大大地增强了农会组织的力量,有力地支援游击队,支援解放战争。

  建立民兵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48年1月,为了保卫这块游击根据地,成立桂元民兵中队,中队长廖礼光,中队副朱东炎,民兵有温汝炳、廖礼元、廖荣甘、李东其、廖西平、郑纪芬等15人。民兵中队成为该村在革命游击斗争中的武装后备力量,紧密配合游击队做了下列的斗争工作:1948年,民兵根据当时革命斗争的尖锐性,组织民兵巡逻放哨、监视敌人的行动,维护地方的治安和游击队活动的安全;发动群众筹集粮食、生活用品等物资支援游击队;1948年农历正月初八晚,水头地区党组织和游击队组织武装队伍力量,攻打水头关帝庙国民党粮仓,并把敌乡公所重重包围,该村党小组发动民兵和群众30多人紧密配合攻打粮仓的工作。游击队把敌人打得心惊胆颤,龟缩在乡公所不敢还火,游击队打开粮仓门,把守仓人员捉住,该村的民兵、群众和其他区的群众共约几百人,一夜之间把粮仓的3万多公斤粮食担光,从而解决了群众的粮食困难问题。

  三、在党组织领导下,建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开展革命工作

  1947年2月选举保长时,中共地下组织有意识地推举廖昌钳(白麻园村人)出任保长,温汝翰担任副保长。他们以保长之名,掩护该区游击队和地下党小组开展革命工作。他俩担任保长后,遵照共产党的指示工作,表面是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实质是支持革命的地下政权;表面上听国民党指挥,实际上维护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如在1948年上半年,国民党军队拉伕(民工),要按壮丁名单每个保抽伕2人,做国民党军的随军挑伕。当时该村李党良、廖礼权被抽中,廖昌钳把此事向地下党和游击队报告,地下党和游击队通过民兵、农会组织告知被抽伕的家人,叫他们外出躲避,过几天乡公所前来要伕扑了个空。

  对于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保长是暗中支持的。例如对游击队的粮食和物资的供给问题,只要地下党和游击队的领导交待任务,保长就布置各村甲长从各村祖偿田租谷中筹集粮食交到游击队驻地。1947-1949年秋,保长出头筹集的粮食有2万多斤,还有毛巾、布鞋和生活用品等物资一大批(按当时谷值折算值稻谷100多箩),基本上解决了游击队的需要。关于地下党和游击队的活动情况,保长从不向反动政府及其人员泄露,而国民党的各种行动情况却及时地向地下党和游击队汇报,使地下党掌握情况并及时做好对付工作。如在1948年年初,水头敌联防大队长黄如九(桂田人)到廖昌钳家,从中透露前来白麻园村“围剿”游击队的时间,廖昌钳就把此消息告知游击队,叫游击队到时撤离躲避,以免受到损失。在2月4日,果然联防队前来白麻园“围剿”,结果扑了个空。

  这个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一直坚持到佛冈解放。从1947年2月至1949年9月的两年多时间,革命游击的斗争工作得到安全、顺利的开展。

  四、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部队开展武装斗争

  发动群众参军参战。1947年初至1949年9月,在地下党和游击队的领导下,该村先后发动和组织一批革命青年参加北一支和东三支的武装部队。参加部队的有廖东桂、廖有娴(女)、廖圣桃(女)、温秀容(女)、廖景、廖礼祥、廖礼江、廖礼权、廖锐涛、廖礼元、廖荣甘、温安静、温杨明、温汝金、温文佳、温汝炳、郑纪芬、李宗庆、王添等20人。他们参加部队后,遵守纪律,服从指挥,离家随着部队进行作战,有的立功后被部队提拔为干部。

  筹集粮款、物资支援部队。1947年2月至1949年9月间,黄信明、方觉魂、陈镜文、廖诗淦、崔清廉、黄超然、甘生、黄渡江等人率领的武装部队和武工人员,常驻该村的各村庄活动。为了解决部队的生活供给,该村筹粮1万多公斤,筹款200多万元(旧币),筹集生活用品等物资一大批,有力地支援了游击队,保障了他们生活的供给,使他们能坚持斗争到佛冈解放。

  为游击队提供枪支、弹药。1947年2月至1949年9月间,该村廖特航献出驳壳枪2支,廖锐涛献出步枪1支,温安静献出手枪2支,温汝金献出七九步枪6支、驳壳枪2支、短枪2支,廖昌杰献出短枪1支。全村共献出枪支16支、子弹1200多发。这些武器全部送给游击队使用,有力地支援和壮大游击队的武装力量。在抗日战争时期,该村廖鉴明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后人敬仰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