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抗日烽火席卷全国。1938年10月,日军进犯华南,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出动飞机对广东各地狂轰滥炸。当时仁安乡(包括上岳、下岳、粮头铺3个村)上岳的敦厚里、祠堂、榕树脚均遭轰炸,炸死乡民十多人,其中妇女5人(孕妇1人),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乡民无比愤怒,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个个摩拳擦掌,他们痛惜国土沦丧,同胞受难。两岳青年踊跃参加中共潖江地方组织领导的仁安乡抗日自卫大队。1940年12月,日军300多人侵犯从化鳌头,自卫大队配合国民革命军152师911 团,在蔗园击退日军。1942年5月和11月,自卫大队先后4次迎击日军。其中一次有日军 70多人窜到下岳村,由自卫大队单独击退。

  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爱国力量,发动潖江人民起来抗日,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枪出枪,一致抗日,潖江地区组织成立潖江抗日自卫团,仁安乡组织成立抗日自卫大队。当时两岳村有30多人参加仁安乡抗日自卫大队,并成立两岳抗日自卫中队。当时大队长是朱锡康,中队长是朱桐生。我17岁当了勤务兵,负责警卫。自卫中队的经费来源靠鸦片烟馆和赌档缴纳的税款。当时自卫中队的报酬很低,每人每天只有4~5升米,相当于现在1.5千克大米的价值。自卫队员从不计较报酬的多少,一心只为抗日。两岳抗日自卫中队共有机关枪3挺,驳壳、七九等长短枪共 20多支,武器装备在当地抗日组织中是最好的。

  仁安乡抗日自卫大队成立以来,独立和联合参加过五次抗日战斗,仗仗打胜。1942年5月,驻扎在源潭的日军向北进犯,我们又与各乡自卫大队联合抗日,在高桥、三块田和斑鸠坑先后与日军进行激战,三次连续打退日军进攻。同年11月,驻扎在黄口的日军写信给下岳村,规定时间要我村向他们交纳猪、鸡和粮食,当时村中少数殷实富户主张妥协,以免触怒日军疯狂烧杀。当时毕业于军政大学并任职于广东省抗日救国青年团团长的下岳人朱琼书回家,狠狠批评那些胆小怕事主张妥协的人,提出坚决抗日,他说:“烧了房子建楼房,杀死老婆娶‘掘唛’(指剪短发时髦年轻貌美的女子)。”表示极大的抗日决心,号召家乡抗日自卫大队抗战到底,并写信给驻源潭的日军,约定日军到时前来取猪、鸡和粮食。果然,日军70多人按时窜到竹园、下岳抢猪捉鸡,两岳的抗日自卫中队在大队长、中队长的率领下与日军作战。由于我们熟悉地形,灵活作战,又有群众支援,我们以少于敌军的兵力,打退日军的进犯,迫使他们撤回黄口大本营。这一仗大长了潖江抗日自卫团的威风,浇灭了敌人的气焰,使日军一闻潖江抗日自卫团就胆战心惊。

  同月,有3个迷路掉队的日本军官被朱允宽和队员朱金满、程卓发现。经过一番搏斗,日本军官一个被击毙,一个逃跑,一个被活捉。被活捉的日本军官不肯跟我们走,我们就合力解他的脚绑,牢牢地捆扎他的手脚。第二天,我们就把俘虏和战利品送到当时设在龙南乡石脚下村的国民党军部,受到军长黄涛的物质奖励,并开大会表扬我们积极抗日,勇敢善战。潖江抗日自卫团英勇杀敌的事迹名扬省内外,人们都议论潖江抗日自卫团的英勇。

  我们的抗日自卫大队为什么能打败有洋枪洋炮的日军,朱允宽说,一是因为我们是自卫,得道多助,而日本是侵略,失道寡助;二是我们掌握运用了游击战的战略战术,做到避敌锋芒,以弱制强,扬长避短,日军怕打夜战,我们就用晚上打夜战;三是我们自卫队的作战目的明确,作战充满必胜信心,所以打起仗来都能胜利。


  (佛冈县史志办公室:《佛冈文史漫话》,韶关典经社印务有限公司,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