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溪——革命根据地
礼溪村位于高岗镇北部,是英佛边沿的一个较大的村庄,全村分为坑一、坑二、坑三、坑四、中社、上楼、下楼、围肚、田一、田二等10个自然村,总户数206户,总人口968人。
礼溪是佛冈通往英德的门户之一,距礼溪十余里便是英德县的鱼湾镇。鱼湾是土地革命年代粤北的革命摇篮,1927年,党在那里发动农民建立起农会,1930年7月,党又领导鱼湾人民举行武装暴动,建立农民白卫军。鱼湾的革命浪潮波及礼溪,礼溪有10多名进步青年参与了鱼湾暴动。抗日战争期间,礼溪人民响应党“团结抗日”的号召,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组织抗日民众自卫武装,把礼溪建设成抗日活动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礼溪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建立游击武装中队,接受佛冈人民义勇大队的领导,坚持游击武装斗争,直至全县解放。1989年11月,经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礼溪为抗日根据地。
1927年,党派蓝醒初来礼溪活动,宣传革命道理,帮助该村建立农民协会小组,朱玉成为组长,朱玉党为副组长,组员有朱如钢、朱玉尔、左该利等10余人。农协小组成立后,曾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928年1月5日,中共英德县领导人之一刘裕光发动和领导了鱼湾、潭洞人民武装暴动,建立农民自卫军(简称农军),礼溪村的朱玉此、朱玉成、朱如应、朱如尔等10余名进步青年参加了武装暴动。
同年3月,潭洞反动头子陈开新、陈仁福勾结潭头乡反动分子邓老四出动国民党军二三百人,前来礼溪村“围剿”。礼溪农会组长朱玉成组织以农会会员为核心的武装队伍,利用有利地形进行反击。激战一天,毙敌排长1名,伤敌多名,迫使敌军退出礼溪。村中邓金凤(女)、朱如眠在战斗中牺牲,全村财产损失4000多元。
1930年3月,礼溪村农会小组(后改耕种会)开展“二五减租”运动,废除佃户要向田主送田鸡、田肉、田酒的额外负担。
1931年6月3日,刘裕光又一次领导了鱼湾鸡麻湖武装暴动,并一举占领了国民党区政府,活捉并处决了区长陈炳文。礼溪村的朱如应、朱如会、朱玉尔、左该利等10多人参加了这次暴动。鱼湾的革命活动使礼溪村人民受到深刻的影响。
1938年秋,中共地下党派遣陈监清(中共党员)到礼溪村以做师爷(神职人员)为掩护,进行抗日和革命的宣传活动。
1939年,中共英德地下党员钟恩杆、朱光怀到礼溪朱明貌、朱如应、朱玉勤家串联活动,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同年组织建立礼溪抗日自卫中队,朱明貌任中队长,朱超凡任副中队长,队员由三四十人逐渐扩大到120人。
1940年7月,黄松坚(中共北江特委书记,代号称“家长”)和随行人员黄仔、陈托夫妇、李拔才、陈灼、朱光福等来到礼溪隐蔽活动了一段时间。
1944年春,中共地下党员朱光福、朱光齐来礼溪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该村朱明貌、朱达观等在朱氏祠堂门口召开民众大会进行宣传演说,参加的群众数百人。
1944年夏,日军窜犯粤北地区,该村抗日自卫中队上山挖战壕、筑工事,随时准备迎击入侵之敌。朱明貌率骨干队员30多人,开赴英德黄岗地区与英德军民一起抗击日寇侵略。
1945年,邬强率东纵北江支队北上英佛边开辟抗日革命根据地。北江支队的独立大队经常到该村驻扎活动。北江支队叶名辉、廖日山等部队由该村出发攻打国民党佛冈二区区署(驻三江圩),开仓分粮给群众。
1945年,县地下党领导人之一朱继良到该村活动,同年7月吸收朱飞远、朱光闾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6年春,朱继良夫妇来礼溪开展革命活动。同年下半年,朱继良率该村民兵(原抗日自卫队战士)朱明貌、朱光营、朱玉聘、朱光活等10余人,配合佛冈游击队和新丰赖景勋部队,袭击新丰遥田联防队,俘国民党乡长兼联防中队长潘英华以下官兵46人,缴获长短枪38支。
同年7月,该村原抗日自卫武装在朱继良的指导下,经过整训,成立礼溪游击队朱明貌中队,朱明貌任中队长,朱光祥任副中队长。队员有朱光活、朱求应、朱光后等30余人,归佛冈人民抗征救命大队领导。
1947年10月,朱继良偕妻子来礼溪隐蔽分娩,得到群众的悉心照料和保护,充分体现了老区人民对共产党干部的关怀和爱护。
同年,反动头子范烈光、李日华率反动武装前来礼溪“围剿”,该村朱明貌中队在李拔才的游击队增援配合下,粉碎了反动武装的“围剿”。
1948年1月,国民党妄图“净化”广东,制定了“全面扫荡,重点进攻”的“清剿”计划。广东各地反动势力一时甚嚣尘上,配合国民党反动军警,对各游击根据地发动疯狂的“围剿”“扫荡”。礼溪人民为了保护和安排好游击队的隐蔽,上山砍树割草搭山寮给游击队居住,并为游击队送粮送物,使游击部队安全度过困难时期。
1948年和1949年上半年,北一支二团团长陈培兴和佛冈游击队常到该村活动,该村人民群众为解决游击队的粮食等给养做了大量工作。
(本文由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历史资料编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