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镇——潖江红旗
围镇村(含新围、旧围、禾场埔三个自然村)是汤塘镇一个较大的村庄,新中国成立初有400多户,2000多人,为刘姓聚居的村落。
围镇村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战时期就建立了党的组织。1945年,该村革命青年响应党的号召,组织潖江抗日义勇大队,积极抗击日寇的侵扰。1947年底,建立起一个游击中队一一潖江人民义勇大队雄狮中队。解放战争年代,围镇村和四九镇的菱塘村、田心村是潖江地区游击活动的三大据点,被国民党反动派诬为“匪村”。
该村人民在残酷的战争年代,为掩护党的活动和支持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和牺牲,被誉为“潖江地区的一面红旗”。1949年9月,在该村召开隆重的群众集会,宣告潖江县人民政府成立。1989年11月,经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围镇村为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
一、较早建立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
1939年春,共产党员刘渭章回到家乡汤塘,组织建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潖江支队(简称抗先队)。围镇的革命青年积极参与抗先队活动。1940年初春,中共北江特委派彭英(即杨和)到潖江地区,任中共潖从区工委宣传委员兼围镇特支书记。彭英在围镇新球小学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开展党的组织发展工作。通过抗先队活动的培养与考察,1940年下半年至1941年先后吸收刘有常、刘朴煊、刘美荣、刘业华、刘济华、刘福铨、刘灼生、刘炎杞、刘益功等9人入党,建立以刘有常为书记的中共围镇支部。该支部坚持活动至1942年中共粤北省委事件发生后,接上级通知停止组织活动,但保持联系。
1944年春夏间,中共围镇支部在中共潖江县委的领导下,恢复党的组织活动。为筹建“三乡(兴礼乡、联卫乡、联升乡,即现在的汤塘镇辖区,其中联升乡为四九地区)抗日自卫委员会(两面政权性质机构)”和迎接党领导的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过境北上,做了大量工作。
1945年8月,中共潖江县委发动武装起义,建立潖江抗日义勇大队。中共围镇支部积极响应,选派了4人参加起义。1946年,遵照国共和谈的《双十协定》,南方中共领导的游击部队北撤山东烟台。大部队北撤后,地方党领导人作暂时撤离,暂停组织活动,但围镇支部仍然坚持地下革命活动。
1947年,上级党组织指示大规模开展武装斗争,各地领导纷纷在原所在地发动武装斗争。潖江地区党的领导人黄渠成、黄信明等回到潖江恢复武装斗争,围镇村党组织曾选送一批党员、民兵参加武装部队一潖江人民义勇大队(后期为东三支四团、北一支六团),一直坚持斗争到解放。
二、建立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
围镇村范围广、目标大,一直又是抗日军队驻扎的地方,抗战时期常遭日寇飞机轰炸,死伤20余人,炸毁房屋数十间,群众对日寇非常愤恨。各乡都组织抗日自卫团队抵抗日寇的入侵,围镇的青年也建立起一支属乡自卫团建制的小分队,由中共党员刘朴煊任分队长,中共党员刘业华、刘济华参加了抗日自卫小分队。这支抗日自卫小分队基本上为围镇党支部所掌握。自卫小分队曾多次与乡自卫团一起开赴鳌头(时属清远,现属从化)、古竹迳等地抗击日寇的侵扰。1944年,三乡抗日自卫委员会成立,围镇自卫小分队派人负责三乡抗日自卫委员会的警卫工作。1945年8月,潖江地区开展武装斗争,自卫小分队部分队员又成为潖江抗日义勇大队武装起义的成员。抗日战争期间这支队伍既是抗日自卫小队,又是村里的民兵组织,为保卫地方社会治安、协助农会开展减租减息活动和掩护党的组织发展都做出过重要贡献。
1947年,大搞武装斗争时,围镇村武装队伍的绝大多数队员都上了山,参加党领导的游击队一潖江人民义勇大队。后来以这些游击队员为基础,在村中发展为游击中队--清从花佛人民义勇大队雄狮中队。这支武装队伍配合大部队和地方武装民兵,参与过数十次战斗。例如,1947年,黄渠成回来恢复武装斗争后的第一仗一攻打联升乡自卫队;夜袭国民党联卫乡乡公所自卫中队,俘中队副以下2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智取良安炮楼,俘国民党驻炮楼保安队联防分队长朱世峰以下10多人,缴获枪支弹药一批;参加解放潖江重镇一汤塘圩的战斗,等等。围镇村的游击队曾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北一支六团团长黄信明曾高度评价这支队伍,称“刘家兵,确使得”。
三、建立政权组织,开展革命斗争
1940年夏,党为了更好地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抗日斗争,村党支部分工刘业华、刘美荣负责农运工作。同年7月,围镇村成立农民协会(带有民主政权性质),刘业华为会长,刘美荣为副会长。为了便于开展农民运动和争取合法地位,当时称其为耕种会而不称农会。农会建立后,在贯彻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减租减息、支援游击武装斗争以及组织群众帮耕代耕、解决贫困户度荒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1945年8月,党领导武装起义,建立潖江人民抗日义勇大队后,以游击队为后盾,旗帜鲜明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1948年春,发动农民进行“二五减租”,清算了本村反动官僚刘益志的家财和没收了大埔北闸村的公尝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和解决部队的给养。
解放战争时期,随着游击武装斗争规模的不断扩大,驻在四九、良安的国民党地方武装被迫撤到汤塘、龙山一带。联卫、四九、黄花等地基本上为我党控制,这些地区相继建立了民主政权。联卫乡由围镇村进步青年刘伯辉出任乡长。原来围镇村的耕种会也公开打出农会招牌,刘业华任会长,刘福铨任村长,刘湛兴任民兵队长。这些组织的公开建立,使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局面,动员群众起来反“三征(指国民党征兵、征粮、征税)”,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维持治安,严防敌人破坏,保卫潖江县人民政府,筹粮筹物迎接解放军南下的支前工作等,农会、民兵、妇女组织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四、建立地下交通站和妇女、儿童团的组织
1944年党组织恢复活动后,上级要求党的地方组织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做好恢复组织的工作,积极发展组织。二是搞好统一战线,做好上层开明人士工作,确保东纵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从潖江地区过境的安全。地方党在做好统战工作的前提下,促成建立起联升、联卫、兴礼三乡抗日自卫委员会。在三乡自卫委员会党组织的指示下,建立围镇村的地下交通联络站,担负起北江支队、西北支队安全过境的向导工作。为了便于掌握敌我双方的情报,当年还在联和圩美兰号烟丝店(后在汤塘圩巧记店)设立交通联络点。1945年春,邬强率北江支队和西北支队即将过境时,党支部派出刘业华协同杨山一起侦察潖江一佛冈一英东的行军路线,探得路线安全后,为邬强部队过境北上做向导。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地下交通联络站为党组织做好通讯、运输、护送伤病员安全转移等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武装斗争年代,围镇村也组织过妇女拥军小组和儿童团。妇女拥军小组由党的积极分子刘源委、刘客杏负责,儿童团选出刘林川为团长。妇女拥军小组为驻村的抗日军队、游击战士缝补、洗涤衣被,动员妇女参加支前工作等。特别是潖江县人民政府在围镇村宣告成立,妇女拥军小组为大会召开做了大量的后勤筹备工作。儿童团在监视坏人的破坏活动、站岗放哨等方面,也很积极认真。
五、动员青年参加游击武装斗争,付出代价
(1)动员青年积极参加游击队。1945年7月5日,国民党潖江区反动武装突袭潖江地区党的活动中心一一四九中心小学。为了自卫,县委号召武装起义。围镇支部派出了刘有常、刘美荣、刘业华、刘朴煊4名党员参加起义,加入潖江人民抗日义勇大队。1947年恢复大搞武装斗争时,围镇村党支部动员了50多名青年参加游击武装斗争,组成雄狮中队,刘美荣为中队长,刘有常兼指导员。有20多名青年入伍后被选送至东三支司令部。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60多名青年参加游击队,坚持武装斗争直至全国解放。
(2)筹粮筹款,捐钱献物,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946年大部队北撤山东烟台前夕,供给非常困难。游击队连队指导员周强带领一班战士在定古石收税,解决北撤的经费,遭到国民党军队的袭击。周强负伤,支部派人把他接到黑山冚养伤,刘恒隆及恒婶历尽艰辛为周强治伤养伤,连家中的一只母鸡也宰给周强吃了。群众的无私奉献,使周强一直念念不忘。1949年9月,潖江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围镇村召开群众大会。为筹备这次大会,群众捐粮捐钱十分踊跃,共筹得粮食三四万斤,庆祝会热闹了三天,扩大了政治影响。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结束,围镇村为筹集粮食支援游击队和完成支前任务,捐献出粮食10多万斤。
为支援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10多年来围镇村共捐献出轻机枪2挺,冲锋枪1挺,长短枪64支,弹药一批(包括由该村游击武装攻打联卫乡自卫队缴获的长短枪29支和弹药,缴良安炮楼机枪1挺、长短枪23支和弹药)。
(3)为支持革命,不惜付出代价。围镇村人民为支持伟大的解放事业,曾有60多人参加了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刘霭然、刘贞培、刘朴煊、刘萝杞和刘显辉等5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1946年华南游击部队北撤山东烟台后和1948年国民党“净化”广东的几次大扫荡中,围镇村几经劫难:被国民党当局捕捉的游击队员家属有100多人次,被勒索的红谷万余斤,被毁房子10多间。刘美荣、刘边等10多户游击队员家庭被多次洗劫。围镇村人民为掩护党、掩护部队,维护革命的利益,付出过鲜血与生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文由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历史资料编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