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特色产业村:东城街道白庙社区——白庙渔村
2024-04-20

白庙渔村,位于东城街道东部、北江飞来峡出口,距街道办事处约12千米,村域面积约1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此处原是墟市,名曰广利市。何、汤、黄等多个姓氏先后聚集在此经商或打鱼,其后代在此繁衍生息而逐渐形成村落。传说有一年,飞来峡江水上涨,上游漂来一尊神像,停留在峡口岸边,渔民几次把神像推至河中心让水冲走,但是往返数次又漂浮回原处,于是渔民把神像抬到山边,搭起竹棚,敬香供奉。此后,该村风调雨顺,渔获甚丰。后来人们砌起砖石小庙(禺山古庙的前身),在外墙涂上白灰,得地名“白庙”,故村得名白庙渔村。渔村原来规模较小,1966年,政府安置原来住在“疍家艇”上的渔民上岸定居,在峡口山边建房,村庄规模逐渐扩大。

村中有13个姓氏,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李氏以打鱼为生,从南海撑船而至此地定居,随后梁、冯、何、汤、黄、林、卢、罗、曹、成、朱、向等姓氏先后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885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禺山古庙,旧称白庙,始建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后历经多次重建、重修,1993年冬易地重建时改名为“禺山古庙”。古庙坐北向南,面积约150平方米,为五间二进四合院式布局,砖木结构,由头门、两耳房、两廊、后殿构成。庙内明间设神龛供奉龙王四太子神像,祭台上摆有香炉、祭品、龙舟头、龙舟尾;两次间各有一神龛和神像,左为观音,右为天后。

飞来寺,始建于南朝梁普通元年(520年),距今1500年。传说飞来寺本是舒州上元延祚寺(位于今安徽省中部),于一个风雨夜,被爱慕山水之胜的黄帝二庶子太禺、仲阳两仙人借神力将其移到清远峡山来,故称飞来寺。

渔村交通便利,有专线公共汽车往返于市区和白庙码头;白庙码头和对岸的五一码头均设有大型停车场,码头之间有渡船接驳;武广高铁清远站距离五一码头不足1千米。近年政府斥资重修飞来峡古栈道,从渔村出发,沿岸步行2.8千米便可到达飞来寺;飞来寺至飞霞风景名胜区路段正在修建之中。游客可在白庙码头或五一码头登船,溯江而上,可在峡中登岸,访寻名胜古迹;可直上飞来峡大坝,欣赏水库旖旎风光及现代工程的宏伟壮观;也可留在船中,观赏峡山风景之余,品尝当地美食清远鸡、乌鬃鹅及北江河鲜。北江河虾、河鱼味道鲜美,闻名遐迩。村民于冬至前后制作的腊肉、腊猪脚、腊鱼干等,风味独特,成为游客购买特产的首选。
清远飞霞山市民公园位于清飞公路以东、白庙码头以北、武广高铁两侧原清远氮肥厂地块,于2019年8月建成开放。公园集娱乐、观光、休闲于一体,规划总用地面积22.59万平方米。整个公园绿化面积约9万平方米,公园中部为主要景观区域和飞霞书院,东面以自然山体为主,西面以主景广场为主,设有游客服务中心、餐饮服务区和休闲广场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