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特色产业村:东城街道黄金怖行政村——长丰村
2024-04-20

长丰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4千米,含长丰一至长丰六等6个村民小组。村庄坐落在北江河畔、飞来峡口北岸,东邻白庙渔村,南望洲心五一码头。村落始建于清初,此处原有沙堆、长兴社和大丰(风)寮(因位处峡口,江风极大)等几个居民点,20世纪50年代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保留原村历史,各取长兴社和大丰(风)寮中的一个字,取名为长丰村。
清朝至1930年,属清远县捕属兴一乡。1931年,属兴靖区合兴乡。1941年,属兴靖区白庙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3年,属第一区白庙乡。1958年,属附城人民公社白庙大队。1983年,属附城区白庙乡。1986年,属附城镇长丰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附城镇长丰行政村。2003年,长丰行政村合并至黄金布行政村,属清城区东城街道黄金布行政村至今。
世居村民有李、谭、向、黎、陈、郭、黄、阮、梁、汤、卢、叶等12个姓氏。李氏分支于清初从高要迁移至此地,是今天长丰村定居最早的姓氏,其居住点最初称麒麟村,后改称沙堆。谭氏,据平塘谭耀新撰写的《周成谭氏族谱》记载,于宋代从山东章丘县迁移至广东南雄珠玑巷,元代又移居至英德,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迁移到清远县平塘,清末从平塘迁入。向氏,据《向氏族谱》记载,清代从清远洲心迁入。汤氏分支于清初从清城洲心塘坦迁至清新山塘花岗,清代中期迁人。叶氏,清代中期从佛冈县迁入。卢氏,清代从南海县大沙镇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512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花生、红薯、玉米、黄豆、木薯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村民转种蔬菜,主要有菜心、芥菜、芹菜、萝卜、香芋、苦瓜等。有些村民成片种植冬瓜,亩产量达3000千克,有销售商上门收购。后村民又改种植砂糖橘,因生产过剩导致产品滞销,村民又改种桉树及其他果树。另有部分村民经营建筑材料或开灰油场,年收入达10多万元。还有两户村民承包了超过2.67公顷旱地,种植黄皮,兼养三黄走地鸡。近十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开始摆摊贩卖旅游物品以及各类北江河鲜。临街村民在自家开铺售卖各种生活用品。也有村民经营游船、渡轮等水上运输。造船业是该村的特色产业,北江及其主要支流滨江、潖江贯穿清远(原清远县)全境,水上交通的发达,催生了当地的造船业,清远的造船业在清代已具有相当的水平。该村位于峡口,毗邻白庙墟这一重要水运码头,自清代后期起就有人在此从事船舶的修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船舶修造业不断发展,目前,有私人船厂4家,岸线长达800米,主要修造钢质自卸砂船、自吸自卸砂船、射流式吸砂船、开底泥船、集装箱船、平板散货船、大型客船和客渡船等内河船舶。
传统地方特产为北江河鲜,有花魽、峡口鲈、边鱼、翘嘴红鲌(俗称“和顺”)、中华毛蟹、峡江鲤鱼、深水桂花鱼、凝碧虾、清水鲮鱼等。清蒸河鱼、白灼河虾、咸菜煮峡江鲤鱼等都是当地的特色菜肴。

每年端午节前后,当地都会举行龙舟竞渡赛,赛前先举行大龙舟巡游表演(又称“白庙游龙”)。据相关文献记载,白庙游龙习俗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它不是竞技活动,而是端午民俗活动中热闹有趣的一种民俗活动。游龙活动从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农历五月初十左右结束,历时一个多月,分起龙船、龙船下水取青开光、龙船探亲戚、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船盛典庆、收龙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庄严的仪式。巡游时,一人打鼓,两人打锣,其余划桨,一艘龙船最多能容纳60多人。长丰村的大龙船于1997年重修,长26.6米,宽1.23米,用杉木做成,船体色彩斑斓,饰有龙头、龙尾,龙身为黑色,装饰有北帝、哪吒、吕洞宾、何仙姑等神仙的旗幌。2011年6月,该村曾以白庙龙船队的名义组队,代表清远市参加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主办的第二届中国龙舟文化节(中国龙舟艺术表演赛),获银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