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乡贤英烈村:凤城街道古城社区——麦围
2024-04-19

麦围,位于凤城街道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1千米,是古城居委会所在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麦接湾(字学聪)来此开村定居,故得名麦围村。村庄坐落于清远旧城城池的东北面,周围过去有大片的农田和鱼塘。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以村前麦围大街为核心,成为楼房林立、店铺连片、巷道纵横、人流密集、经贸活跃的城市地带。
1931年前,该村属清远县兴一乡。1931年,属清远县联城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清远县城关区。1951年,属清远县清城镇联城乡。1958年,属清远县清城人民公社古城大队。1962年,属清远县清城镇古城大队(“文革”期间改为东风大队)。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清城镇古城行政村。1992年,属清城区松岗街道。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凤城街道古城社区。

世居村民有麦、刘姓。麦氏从香山黄角(今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迁移至此;刘氏于1940年从清远洲心岗头(今属横荷街道)迁入。2015年末,村庄有户籍人口94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同胞约有200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清远话。
传统民居为三间两廊砖木结构的广府民居,目前除两座宗祠一-接湾麦公祠和子绅麦公祠外,已全部改建为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楼房。

接湾麦公祠位于麦围大街49号,始建于1924年,为纪念麦围麦氏开基祖麦接湾而建,由当时麦氏商业巨子麦楚珍倡建。原为三间三进布局,现剩二进,由头门、两廊、后堂构成,占地面积266.7平方米。青砖墙,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红阶砖铺地。头门前设三步廊,雕竹节花式石檐柱,弓形檐枋,花篮状石驼峰,通花石雀替,石夹门框,门额石刻有“接湾麦公祠”阳文大字,墙楣彩绘人物、花鸟图案,内设一厅二房。上堂瓜柱穿斗混合抬梁,四根红木金柱带石柱础,梅花式石檐柱带莲瓣纹石柱础,后设神台。堂中匾额“嘉穗堂”由清远同兴会社秘书、擅长书法艺术的陈斗初先生题写。堂前设二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宗祠曾是麦围大队办公室,后归古城小学使用,2007年拨回古城社区做文化室。2001年,该宗祠被公布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麦楚珍家族在今清城龙船塘社:区上廓街建有商住两用的大型园林院落一麦天合。该院落原由东西两路、铺面和后花园组成,总面积近万平方米。其建筑风格继承了我国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又吸收西欧建筑的先进格调,布局独特。两路主体建筑均似祠堂式格局,三进三院,每进有天井庭院,雄伟壮观。1945年,日军侵占清城时,曾驻兵麦天合。1949年10月13日清城解放,中共清远县委驻麦天合,至1956年建新县委时始迁出。西路建筑、铺面和后花园于2004年拆毁,现剩下东路主屋。麦天合虽然历经沧桑,已经毁坏了很多,但仍能感受到从前的雄伟和磅礴的气势。麦天合于2001年被公布为清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麦围麦氏,是清城著姓,历代名人辈出,为清远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其中代表人物有麦瑞芳、麦楚珍和麦菁等。
麦瑞芳,字雪逵,为人品行端正,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中举,早年掌教县凤城书院,清同治元年(1862年),朝廷开孝廉方正科试,县人推举瑞芳应诏,朝考获一等,授职代理山东清苑知县,后补任即墨知县。瑞芳为官廉明精干,勤政爱民,有识人之明。工作之余,他关心学生学业,并参订校刊、县志。辞官回籍后,他热心邑中公益,倡修县志;清光绪三年(1877年),赈济救灾,存活甚众。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远再发大水,当时瑞芳已病重弥留,仍立下遗嘱捐巨款赈灾。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朝廷赐建“孝廉方正”牌坊于清城青云里以示嘉奖。邑志存诗多首。即墨民众对这位曾经的县太爷甚有好感,该县县志特为其立传。
麦楚珍,乳名纪传,字珩徽。其祖父原靠经营种养业致富,父麦霖芳在清城上廓石灰塘开设“天合”押店,经营钱银汇兑和典押业。清末,楚珍继承父业,立志以实业救国,和林实初、梁逸三等共商筹办工商企业。1916年,他集白银约5万元,创办了民兴火柴厂,同年创办光远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他独资或合资开办的其他企业还有当押铺3间,平码行、货栈、故衣店、粮油店等8间店铺,又在洲心、龙塘、源潭、太平、山塘、浸潭、石潭等墟镇开设店铺,经营当押或蚕茧、粮油、土产等项目,在广州、香港分别开设当押店、丝绸店、纸庄、五金行等5间商铺。1921年他被推选为县议会议长,1925年病逝。
麦菁,原名麦世安,岭南美术学院毕业。抗日战争初期,他在国民党的政治宣传队演剧队从事戏剧活动。1943年回清远,他参加县青年剧社,导演了大型话剧《王老虎》。他先后在岐新中学、县中心小学任教,任县中心小学校长;抗战后,在广州报纸同业工会任秘书;1946年到香港,从事美术行业;1968年在港逝世。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