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居民很多是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去的后裔。他们中很多人虽然至今未到过自己祖先安居过的梅岭南麓的小集镇,但受到世代传述的感人的南迁传说的熏陶,从小就对珠玑巷萌生出一种特别的亲而敬之的情愫,将之视作精神上的故乡。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受经济条件和交通不便的限制,他们只能在聚谈中想象,在想象中神游;改革开放以后,人们逐步富起来了,交通也便捷了,他们的夙愿得以实现。于是,亲赴珠玑巷寻根问祖的人们便络绎不绝起来,构成广府人开展粤北文史旅游活动中的一条特殊的热线。

  这种不随时光流逝而淡忘的“珠玑情”也浸润着清远市域的千家万户,因为他们同样是珠玑巷人的后裔。

  滔滔北江,千古不废。她是千百年来珠玑巷人流入清远市域的历史见证。

  先说英德黄花梁氏的由来。历史上溯到南宋末年,元兵入主北京,占领中原,并以鲸吞之势向江南推进;大批中原和岭北居民被逼携家逃难,流离转徙。在此情势下,世居南雄珠玑巷的梁禹能家族,其6世孙兄弟6人为避元兵杀戮,聚在一起乘坐竹筏顺北江漂流南迁,寻求避难居地。当竹筏漂流到英德浈阳峡时,被急风巨浪掀翻,一家人从此生离死别。其长子都能、次子都统后在英德黄花找到落脚之地,成为英西南梁氏的开基始祖。他们的后裔散布今黄花镇38条自然村,9900余人,成为清远梁氏族群中的强宗巨族。英德黄花梁氏族人每提起这段先祖迁徙的往事,总是感叹不已,对梅岭脚下的珠玑巷甚为心仪。

  也是同样的珠玑巷,也是同样的腥风血雨的年代,迫使原居那儿的曹三隅家族洒泪南迁,沿北江顺流而下,至清远潖江口时始登岸择居,落籍于今佛冈龙山。

  与黄花梁氏、龙山曹氏历史遭遇相同,清城向氏亦由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玑巷逃难而来,至今已传30多代,主要聚居于横荷(4500人)、洲心(1500人)和老城区(900多人)。

  不惟战乱年代迫使珠玑巷人南迁,和平时期也有大批珠玑巷人南迁谋求发展。如明景泰年间,刘南寿随父由南雄珠玑巷迁居清远江口企湖塘创业。至正德年间,刘南寿的3个儿子又从江口移至今横荷岗头开基,并尊他们的父亲刘南寿为岗头刘氏始祖。嘉靖末年,刘南寿叔父的后裔亦从江口迁来横荷相聚,因而形成岗头刘氏四大房系。至今已传20多代,族裔散布清城、清新各地,成为原清远县地刘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

  从现存的族谱资料获悉,清远市域珠玑巷人的后裔,更多的是经广府和肇庆市域转迁而来。他们虽然拥有广府或肇庆地区居住过的家族历史,但都以南雄珠玑巷人后裔自居。为什么呢?盖因珠玑巷是他们的祖先入粤发展的第一个定居点。

  佛冈县地是最多由珠三角地区转迁而来的南雄珠玑巷人的后裔,兹举其大者简介于后。

  佛冈黄氏,其先祖于南宋末年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广府南海,元季动乱时期,黄文清携眷及堂侄黄凤廷由南海迁居吉河(今佛冈)。黄凤廷生黄胜。黄胜生育4子。后裔繁衍昌盛,今佛冈黄姓4万余人,多为其后裔。

  佛冈邓氏有1万多人,在全县姓氏人口中居第7位。主要聚居于石角和汤塘两地。他们的入粤始祖邓邦仁,宋太宗时因官南雄县尹而落籍南雄珠玑巷。至北宋元丰年间,后裔邓仲奇携8子2女由南雄珠玑巷迁居增城大埔田,后裔散布增城、从化、东莞等地。佛冈石角邓氏来自增城大埔田,佛冈汤塘邓氏来自从化流溪,均为从南雄迁居增城大埔田始祖邓仲奇的后裔。

  佛冈曾氏先祖曾瑜于明洪武初由南雄珠玑巷南迁广府南海九江村,其子曾孟哀由南海迁居增城,其孙曾理祯再由增城迁居佛冈。后裔主要集居于石角镇,今已发展到9000 多人,为佛冈的第11大姓。

  佛冈冯氏入粤始祖冯玄雄始居南雄珠玑巷,其孙锦等人于南宋末年避居南海、新会等地。后有分支迁入从化。明天顺年间,冯荣衍再由从化徙居今佛冈汤塘,成为佛冈冯氏开基祖。后裔发展到6900余人,成为佛冈的第15位大姓。

  佛冈徐氏的入粤始祖叫徐东露,南宋中期由江西移居南雄珠玑巷。东露生光顺,光顺生泽江、泽润二子。至南宋末年,为避元兵杀戮,泽江兄弟俩决定分散逃难。泽润一家迁居番禺,后裔再迁增城、从化等地。明初,徐以刚由从化迁居潖江车步村。后裔主要分布在龙山乐格村及水头西田村两地,共5100余人,在佛冈姓氏人口中居第19位。

  转迁到佛冈的南雄珠玑巷的后裔还有水头邹氏、黎氏,龙山谢氏、招氏等。其中,谢氏有6000余人,邹氏有3000余人。

  除佛冈外,其他各县也都有由广(州)肇(庆)转迁而来的南雄珠玑巷人的后裔。例如,原清远县欧氏的入粤始祖,始居地点亦在南雄珠玑巷,后裔于两宋之交南迁珠三角,散布广州、顺德等地。元代中期,欧达卿因经商清远而从顺德陈村移居清城。达卿生4子。长子居泰移居潖江乌石,次子居敬移居滨江,三子居德移居水关口麒麟里,季子居江移居山塘。各自开居立业,开枝发族。今清城、清新有两万多欧姓人,多为其族。

  清远黎氏有5万多人,其中最大的族支为黎三保家族。该家族先世居南雄珠玑巷,南宋末年避居怀集。至黎三保这一代,又从怀集迁居到阳山太平白竹山另立新支。此公生育了7个儿子,后裔散布阳、清、英、连诸县域,发展成为拥有数万人口的大家族网络。
南宋初年,南雄珠玑巷人组织了一个33姓97人参加的南迁珠三角地区的团队,带队人是世居南雄珠玑巷的乡绅罗贵。罗贵后在今新会冈州开村置业,后裔广布珠三角各地。至明代,其后裔亦有移居今清远市域者,如英德九龙金造罗氏、连山小三江罗氏,都是从广府地区转迁来的。

  像清远市域客家人普遍有“客家情结”一样,清远市域的南雄珠玑巷人后裔亦有代相传承的“珠玑情”,每当谈及家族来历时,他们都以“珠玑巷人”而自豪。这种浓烈的“珠玑情结”说明什么呢?说明粤人有很强的寻根意识。其实,珠玑巷并非珠玑巷人的发源地,她只是中原移民进入广东的第一个集散地。这一点,珠玑巷人后裔十分清楚。

  但有关姓氏为什么都会在族谱上浓笔记载并在口头上历代传讲呢?唯一的解释是,所谓“珠玑情”,实质上是粤人“炎黄情”的具体体现。因为珠玑巷人都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炎黄”二帝是珠玑巷人的终极始祖,故尊敬珠玑近祖,实乃崇慕中华人文始祖。这说明中华民族具有很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而由这样具有强烈寻根意识组成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任何力量都无法战胜的。正如一首流行歌曲所表达的那样:“我不管生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死在何处,誓做中国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