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概述:太平源头流布广
清远市域很多乡镇都有1处或数处由外市域或外省迁徙而来的姓氏族支的发祥地,但发祥点多、后裔流布广的乡镇当首推阳山太平。据初步调查统计,发祥于该镇而后裔流布跨县域的强势族支有李、冯、毛、伍、杨、黎、蔡、祝、谢、钱等10余家,有的还远播到海外。改革开放后,普罗大众逐渐脱贫致富,人们富而念祖,富而修谱。于是,偏处一隅的阳山太平镇,成了众多散居外地的族支后裔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嬗变为他们精神上的故乡。
这个成为众多姓氏族支在清远境内繁衍发展的“摇篮”,地处阳山南境,东、西边境分别与清新石潭、怀集新岗林场、连南寨岗相交。境内山岭连绵,但属平缓的丘陵地带,故称太平。在古代的阳山县境,太平乡是一处偏而不穷的地方。一批批姓氏族支迁徙到此,落籍创业,数传后又开枝散叶,分迁各地。
李应春家族。这位火德公(客家李氏显祖)的第10代裔孙,于明代前期从广州城内九眼井(今省科技图书馆所在地)北迁阳山,始在通儒坊暂居,不久则迁到太平大城岗定居,成为太平李氏开基始祖。这个家族已发展到好几万人,除阳山外,英德、清新、连州、怀集及湖南都有其分支。
玄育家族。冯玄育是明初人,原居京城南京。据其族谱记载,冯玄育因“服官东粤”而于明永乐年间举家由南京迁来阳山,后择居于太平三和洞,是为太平冯氏开基始祖。玄育生育5子。后裔除迁居县内白莲、杨梅、七拱、杜步、黄坌、大崀、黎埠等地外,还外迁到清新的浸潭、南冲和湖南的道州,远至云南省境亦有其分支。这个家族人丁兴旺,仅清新浸潭就有逾万丁口。
毛透文家族。明洪武二年(1369),毛透文由南京来广东南海县经商,期间曾娶妻生子,后又返回南京经商,未再来粤。其子仲举陪伴母亲长居南海。他生育4子。永乐二年(1404),仲举携眷由南海北迁阳山县城,后于永乐十九年移居太平牛鼻岩村。嗣后,仲举的儿子们各自择居置业。他们的后裔散布今阳山、清城、连南、连州,乃至广州、广西等多处地方,演绎成了跨县过省的大家族网络,人口数以万计,仅阳山县就有1.3万人。
伍少貌家族。伍少貌原居广宁狮村。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青的少貌外闯世界,一路走游阳山县域,最后相中太平沙陂大镇村,遂定居此地。其4世孙遇贤生育5子,各谋生存发展。嗣后,该家族人丁兴旺,支派林立,除散布阳山、英德、清新三地外,还扩展到连州、连山县域,演绎成遍布市域南北各地的大家族网络。
杨文德家族。该家族是避祸而来的,现已发展成为清远杨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关于该家族的来龙去脉,编者在前文《飞入菜花无处寻》中介绍甚详,此处从略。
黎三保家族。黎三保于元代前期从怀集转迁到阳山太平白竹山开创基业,生育7个儿子,后裔散布阳山、清新、英德、连州诸地,发展成为清远黎氏族群中的主体族支,仅清新石潭和英德黄花两地就有其裔1.2万人。
蔡秀清家族。蔡秀清于明初自三水独树岗来到阳山,置居于太平钱塘,至今已传25代。后裔散布阳山青莲、岭背、黎埠和清新禾云,连南寨岗,英德大湾等地,成为清远蔡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
太平还有罗滂脚谢氏,杏堂村祝氏、雷家寨钱氏等族支,均已发展成为跨县域的家族网络。为节省篇幅,不在此一一详介。
如上所述,阳山太平可以说是清远姓氏源流研究的一个宝库。她所以为众多姓氏族支开基祖所看中,编者认为,除了拥有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外,主要的优势是地下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并被持续开发利用。明初,朝廷直接经营的国家铁冶所共13家,广东仅占1家,而这一家的开采冶炼地就在今阳山太平镇内。明清时期,阳山太平工商人士用本地的铁矿资源所制造的铁刀、铁锅等生产生活用具,曾长期饮誉省内外。古语云:“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历史上的太平乡为众多姓氏大族的发祥地,当与经济利益密相关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