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广东因高温湿热,瘴疠肆虐,被中原人士称为“炎州”,视为畏途。然而古代连州例外,颇受外来移民青睐。

  根据族谱和相关史籍记载,连州西岸韶陂邓氏始迁于南朝前期,开基祖名思露,南朝宋齐间人,原籍河南南阳。因统兵转战桂阳(今连州),见下卢水口(今连州西岸韶陂)风景幽美,遂举家迁居于此。其子邓鲁官至郡守,卒赠司徒,生有九个儿子,后裔繁衍昌盛,遍布连州各地,今连州邓姓人口逾20000,多为其裔。连州保安廖氏。先祖于南朝梁中大通三年(531)由岭北迁入,择居于斯,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一个县级市域拥有两个入迁于南北朝时期的现居姓氏,这种人文现象为广东境内所仅见。

  晚唐至五代人宋,连州更成为诸多外地姓氏觅居的风水宝地。其中,后裔延居至今的姓氏族支有:龙口邵氏、鹅江黄氏、保安孟氏、沙坊石氏、夏炉吴氏、丰阳吴氏、朱岗吴氏、阁侨骆氏、马带唐氏、冲口陈氏以及黄损、欧阳相、李廷珙等家族。加上前面说到的邓氏、廖氏,共有12姓15族。这些姓氏族支入居连州历史均逾千年,拥有族众约8万人,占连州现居人口的16%。历史上有这么多姓氏族支安居连州谋发展,脉延千年乐生息,说明什么呢?说明连州是古代广东难得的宜居之地!如果再下延两三百年,拥有七八百年居住连州历史的姓氏族支数量更多。如夏湟黄氏,星子黄氏、何氏,保安欧阳氏,大路边欧阳氏、唐氏、成氏、易氏,山塘唐氏,清江唐氏,丰阳胡氏、肖氏,龙坪流沙堡陈氏等等,都是有700年以上的居连历史。

  连州境内居住历史悠久的姓氏数量如此之多,在广东省甚为罕见。这种奇特的历史人文现象是连州所独有的流光溢彩的历史名片,值得发掘,值得研究,值得宣扬。

  连州之所以能成为古代广东的“宜居之乡”,主要得益于三大优势:一是“炎地不炎”的气候优势。古代连州虽处岭南“炎州”之地,但炎地不炎。“炎裔之凉墟”是唐人刘禹锡对连州气候宜人的赞评。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描写道:连州“环峰密集,激清储阴。海风驱温,交战不胜,触石转柯,化为凉飔。城压赭冈,踞高负阳,土伯嘘湿,抵坚而散,袭山逗谷,化为鲜云。故罕罹呕泄之患,亟有华皓之齿。信荒服之善部,而炎裔之凉墟也”。从气候地理学的角度看,盖因连州与湖南接壤,属广东高纬度地区,加上海拔高,故虽处岭南高温湿热地带,却能炎地不炎,气候凉爽,易为畏热的古代中原移民所适应。刘禹锡所说的“亟有华皓之齿”,在今连州亦可找到印证。2012年12月4日,中国老年学会正式授予连州“中国长寿之乡”牌匾,成为全国第14个“中国长寿之乡”之一。现连州市域逾100岁的老寿星有43人。

  二是“偏而不僻”的区位优势。连州在历史上曾由湖南和广东交替管辖过。无论对湖南而言还是对广东而言,连州均处一隅。位偏则得其静,故连州在历史上所遭受的战祸明显少于同处粤北的韶州。相对而言,古代连州的社会较为安定,有利于境内居民安居乐业,故吸引力强。一般来说,偏与僻是连在一起的,但连州不然,位偏却不荒僻,山高却不闭塞,境内有连江通连广州,又当中原与广东交通孔道,人流、物流、信息流长盛不衰。更兼是千年州郡治所之地,故社会经济文化相当繁荣,与外界联系颇为密切,是进可以发展、退可以安居的理想人居环境。

  三是物阜境美的资源优势。连州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古代广东境域开发较早的地区。远在两汉南北朝时期,连州古民就创造了令世人惊艳的物质文明。如连州龙口西晋墓出土的陶犁田耙田模型,表明自汉末以来,连州的农业生产就进入了精耕细作阶段,引领着当时全国稻作地区耕作技术的潮流;龙口另一西晋墓出土了一套酿制烧酒(白酒)的器具,将我国白酒的酿造历史前推了400余年!至唐代,朝廷“采连州白铜铸大钱,一当十,以权轻重”,使连州工商业异常兴旺,以至僖宗时,连州竟有“工商四五千人”响应黄巢起义,加入农民起义队伍。地富促人慧。唐至五代广东共产生过44名进士,其中连州竟占12名,与广州并居全省之首。延至宋代,连州的科举文化更加辉煌,出了100多名进士,令南粤士子惊叹不已。这说明美丽而富饶的居住环境是促成连州成为古代广东宜居之乡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