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移民,尤其是客家姓氏,喜欢聚族而居,很重视祖祠建设,借以维系血亲关系,增强合族的凝聚力和自信力。

  宗祠、族居是家族精神的物态表现,往往蕴含着姓氏族支文化的特殊内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审美价值。

  英德下砍高砂岗有座三进两天井的回廊式陆氏宗祠,灰墙青瓦,乍看并不起眼,细心察之,方可发现其中的奥秘在于祠堂的空间布局暗藏着繁体的“萬卋其昌”四字,是祠堂设计者巧妙地通过门、通道、天井等有形空间体现出来的。它表达了主建人的殷切期望。这种寓吉祥词语于建筑中的设计理念,独具匠心,新颖别致,为我市宗祠建筑所仅见,甚有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已被英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阳山七拱石角塘光启堂是客家邱氏邱汝湘家族的祖祠。据阳山黄远奇先生撰文介绍,该祠坐西北朝东南,为两进七开间三天井式的砖木建筑,面积530平方米。设计上将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和谐地融为一体,祠堂主体建筑居中,祠门前的踏石为5根长石条,象征着开基祖邱汝湘传育5子发展成5个房支;祠坪前开挖有半圆形池塘,祠堂后垒筑有黄泥台地;在地理形势上,祠堂建筑前朝笔架岭,后靠大青山,左依马鞍山,右临沙河水,整体空间形象呈蛋形。蛋是生命的象征,隐喻着邱汝湘家族瓜瓞绵绵,生生不息。可见,这是一处严格遵循风水理论设计布局的宗祠,堪称阳山客家宗祠建筑的经典作品。

  连州星子黄村开居于南宋末年,村民都是北宋诗人黄庭坚的后裔。连州曹春生先生多次进村调研后发现,该村巷道全是按八卦图设计修建的,由村中央的水井和环井四周纵横交错的巷道组成一幅完整的“太极八卦图”。风水职业者宣称太极八卦图神通广大,威力无比,可以震慑邪恶。古人认为,人世间充满了天灾人祸,为防不测,宅居应建成为躲避灾祸的“避难所”。因此,黄村的先辈们将族居按太极八卦图形状设计建造,村内的每间住房的门楣上都编刻着相应的卦号,借此镇摄邪恶,庇佑平安。这种建村理念折射着黄庭坚后裔们的特殊心态:渴望过普通百姓的与世无争的平静的生活,不愿再过先祖黄庭坚那种屡遭打击迫害、迁徙无常的苦难日子。

  清城石角马头石山下有座钟家族居,俗称“九厅十八井”,是一座集宗祠、族居于一地的综合性建筑。村寨坐北朝南,由主体建筑加厢房、碉楼、围墙等配套设施组成,规模宏大。在东墙的南端,置有一凹肚形门楼,作为村寨与外界的唯一通口。院内,一字儿排列着三组屋宇,皆为硬山顶锅耳楼,成为村寨的主体建筑。中组屋宇卧于中轴线上,宗祠形制,面阔三间,纵深三进;左右两组,前后分置三座住房,均作三间二廊一井布局,四面山墙搁檩。在主建筑左右,分别自南至北排列9间厢房。这样,5列屋宇夹着4条巷道,巷道前后出口均有门楼,门加木栅,防卫森严。院内碉楼,原高3层,第二层楼面宽阔平缓,可骑马上落,故又有“跑马楼”之称。整座族居给人的印象是:气势壮观,防卫性强。该村钟氏原居潮州,清乾隆年间始迁清远,几经周折,方于嘉庆年间开居于此。其时,创建者钟声亮父子已经商致富,又练得一身武艺,为了保护族人和家族财产的安全,便不惜耗巨资营建防卫功能齐全的族居,前后历时十余年,仅夯墙就用了9年时间,可见营造之精细。钟家经过艰苦创业,终于崭露头角,不仅经济上富甲一方,在仕途上也开始显山露水。石角马头石这座钟家大院折射着中国古代农村新贵家族的立世心态。

  佛冈民安上岳村是我市现存规模最大的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之一。原占地4万多平方米,共置有18里(即18个门楼),现保存较完整的有4里,均为锅耳山墙,中央设门楼进出,其中有3里相连在一起。各里均有4座屋宇,其结构均为4房1厅(俗称“四门归厅”)2厨房1天井。整个建筑错落有致,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岭南建筑的风格。该村村民是南宋末年抗元志士朱文焕的后裔,先祖原居福建,入粤后仍保留客家的风俗,其建筑群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凝聚力特质。

  清远还有一座堪称粤北之最的华侨建筑一阳山七拱学发公祠(名为祠,实为豪宅)。该楼建于20世纪30年代,主建者朱海均是马来西亚华侨,他出身贫苦,后出洋到马来西亚当矿工,嗣后自办矿场,经营致富,成为当地工商界巨子。他成为巨富之后,遂在家乡以其父亲“学发”的名字建造豪宅一座,借以光宗耀祖。该楼通面阔90.8米,通进深120.5米,占地面积1.9万平方米,由前后两组建筑物组合而成。前卫建筑面宽7间,正中1间为中堂,左右称侧厅;后面的建筑是主楼,高4层,顶饰楼阁式碉楼,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外观上中西结合,气势恢弘。这座建筑的用料极为讲究,所耗水泥、钢筋都从国外进口;所有构件都精益求精,据说为保证柱石质量,规定了加工时间,不得提前交付使用。由于朱海均是当时的南洋富侨,又热心捐资抗日,故该楼竣工时,广东军政界委员陈济棠、余汉谋以及清远的末代榜眼朱汝珍等都纷纷题赠贺匾、贺联,他们的题匾、对联至今仍存,是为学发公祠的一个亮点。

  在清远市域,有特色的宗祠、族居不在少数,除上述外,其他如佛冈水头东坑祠,清新龙颈黄氏大宗祠,英德横石水的江古山林氏族居,阳山七拱莫氏族居、连州东陂塘头坪黄氏族居、西岸马带村唐氏族居、丰阳吴氏族居等,都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这些族祠、族居,存储着一个个家族文化的神韵,见证着一支支姓氏族支的繁盛,是一笔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