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概述:同音姓氏话反差
2024-04-18
清远800多个姓氏中,同音姓氏占有相当的比例,如奉与凤,顾与固,何与河,利与力,尤与由,文与闻,伍与武,全与权,涂与图,秦与琴,傅与富,关与官、观,袁与原、员,余与俞、虞,童与仝、佟,杨与羊、阳,严与颜、阎、言,等等,都是语音相同的姓氏。
在同音姓氏中,人多者往往引领风骚,居该组姓氏中的主流地位;人口少且无名人耀族者,往往默默无闻,为主流姓氏所掩盖,鲜有人知晓,甚至每每遭到人们的误会。一批弱小姓氏延播到今天,实属不易。
“邢”姓是国人熟知的一个姓氏,在中国当代姓氏座次中排居第131位。古代有汉司空邢绥,三国魏太常邢贞,唐宰相邢文书,明尚书邢玠,清学者邢澍;当代有位著名的下乡知青楷模邢燕子。但与其同音的“刑”姓却无此历史荣耀,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当代中国500常见姓氏序列中亦无其位,故鲜为人知晓。此前,《清远市志》的《姓氏》志稿编辑初见连山史志办报来此姓时,以为是邢姓之误写,随即接到英德史志办上报的姓氏名录,又见到与邢并列的刑姓,方才引起注意,翻查有关姓氏辞书,果见有“刑”这个姓氏,至此才确信无疑。原来此姓起源于匈奴族,在历史上还出过几位名人,如汉代刑穆,官至大司徒;宋代刑害,官剑州法曹;明代刑哲香,官至知府。清远有此姓,说明当代的刑姓播迁已广。
与邢、刑两姓之间反差相似,侯姓的大树一直遮盖着“候”姓这棵小草。以爵位为姓的侯氏,自古至今都很风光:东汉有尚书令侯霸,南北朝有陈司空侯安都,唐有兵部尚书侯君集,宋有资政殿学士侯豪,明有时称当朝“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清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当代有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在时下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中,侯姓是名列第82 位的人口大姓,占有汉族人口的0.25%。在清远姓氏人口排序中,侯姓居第97位,共有4000多人。与侯姓相比,因官职得姓的候氏,历史虽然悠久,但因人口不多、族人不显,以至于常常遭到人们的误会。本书编者在调研中听到一则传闻,说是在我市某个学校,有个姓候的学生向新来的班主任打了个请假报告,没想到受到这位班主任的严厉批评,指责该生把自己的姓氏都写错了,不应该多写一竖。这位学生感到大受委屈,回家哭着将挨批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其父听后,火冒三丈,立刻跑到学校将那位班主任反训了一顿,说他太无知,弄得那位班主任十分尴尬。这个不愉快的插曲,说明在我市普及姓氏知识的宣传教育实有必要。目前,候姓在清远有600多人,主要分布于清城、英德和阳山。
梁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当代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21位。其在清远的地位更显,排居第6位,有13.48万人。人们对这“木”字底的梁姓甚为熟悉,但鲜有人知道在清远还有一个与之同音的“米”字底的“粱”姓。本书编者最早是从清新县住宅电话簿上发现有此姓的。清新太和镇具体有多少粱姓人口,编者不清楚,只知道其中安装了住宅固话的有8家,据此推算,至少有二十几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不仅外人鲜知此姓,连此姓的人也否定有此姓。本书编者曾电话采访过其中的一户,对方回答是电话簿印错了,他们姓“木底梁”而不是姓“米底粱”。但编者确信电话簿无错,因为它是按姓氏的笔画排序的,梁字11画,电话簿上将其与崔、常、康、黄诸姓排在一起;粱字有13画,电话簿上将其与溪、满、蒙、蓝等姓氏排在一起。二者之间,泾渭分明,绝无混淆之处,错从何来?所以那次通话后,本书编者常为通话对象那扭曲的心态而悲哀。后来英德上报的姓氏数量中也有米字底的梁姓,且有50人之多,说明清远市域确有此姓存在,也进一步证实本书编者上述的看法。
所以出现这种不愿正视自己姓氏的现象,据编者推测,可能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姓氏起源的无知,以为人多势众的梁姓高贵,他们自己的姓氏地位卑下,以致违心地在上户籍登记时报的是“木底梁”(清新上报的姓氏统计表中无“米底梁”这个姓氏,但他们又觉得这样做愧对祖宗,良心不安,于是在安装住宅电话时又使用真实的姓氏,作为一种补偿方式,以求得心灵上的平衡。所以,在今清新县住宅电话号码簿上,太和、山塘两个镇的住宅电话中,都有“米底梁”用户的名单。这种户籍管理姓氏与电话用户姓氏相矛盾的现象,可视为姓氏文化中的扭曲现象。
其实,米底梁的起源也是很光彩的。据考,粱姓是一个与古代农作物及掌管农业的官员有关的姓氏。其姓氏所用的“粱”,原指粟中质量优胜的一种细粮,这种优质细粮在古代为富贵人家所专用,穷人家是享受不起的,只能吃粗粮,故古语中有“膏粱子弟”的说法,泛指那些吃美味佳肴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后来,粱便成了掌管农作物精粮种植征收的一些官员的姓氏。在古代,粱姓的名人有粱红、粱德、粱安等。当代,此姓在江西新余、浙江上虞、湖南湘潭等地有较多的数量。所以,粱姓人也有理由为自己姓氏而自豪。
谭姓是全国的大姓,也是清远的大姓。但与之同音的“潭”姓却鲜为人知。清远阳山、清新、清城都有这个姓氏。我们曾发函调查过,但未收到回应。据统计,潭姓在清远有83人,主要分布在阳山和清新。潭姓的来源与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有关。相传,在汉代的武陵县(今湖北竹山)一带有一些被称为蛮族的人,又名武陵蛮,其中的一人名叫潭戎,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潭姓人。另外,也有人认为,潭姓即谭姓,是一个与谭姓一样出自古代谭国并以国名为姓的姓氏。潭姓得姓以后,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名人,如唐代岚州刺史潭元澄、明代漳平知县潭贵等。在当代,潭姓在湖北、广西、山东、河北、北京、上海等省市区都有所见。潭姓虽然不见载于《百家姓》,但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的中国前500个姓氏中有其座次,排居第441位,属当代中国常见的500个姓氏之一。
类似函调潭姓得不到回应的情况还有很多,主要是一些人数甚少的姓氏和稀僻姓氏。由此看来,研究宣传姓氏文化,不仅要注意大姓,还要特别关注小姓,要加强对小姓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宣传,以求得使大、小姓氏的种族文化互补共荣、相映生辉的效果。这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巩固,是大有裨益的。
在同音姓氏中,人多者往往引领风骚,居该组姓氏中的主流地位;人口少且无名人耀族者,往往默默无闻,为主流姓氏所掩盖,鲜有人知晓,甚至每每遭到人们的误会。一批弱小姓氏延播到今天,实属不易。
“邢”姓是国人熟知的一个姓氏,在中国当代姓氏座次中排居第131位。古代有汉司空邢绥,三国魏太常邢贞,唐宰相邢文书,明尚书邢玠,清学者邢澍;当代有位著名的下乡知青楷模邢燕子。但与其同音的“刑”姓却无此历史荣耀,在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当代中国500常见姓氏序列中亦无其位,故鲜为人知晓。此前,《清远市志》的《姓氏》志稿编辑初见连山史志办报来此姓时,以为是邢姓之误写,随即接到英德史志办上报的姓氏名录,又见到与邢并列的刑姓,方才引起注意,翻查有关姓氏辞书,果见有“刑”这个姓氏,至此才确信无疑。原来此姓起源于匈奴族,在历史上还出过几位名人,如汉代刑穆,官至大司徒;宋代刑害,官剑州法曹;明代刑哲香,官至知府。清远有此姓,说明当代的刑姓播迁已广。
与邢、刑两姓之间反差相似,侯姓的大树一直遮盖着“候”姓这棵小草。以爵位为姓的侯氏,自古至今都很风光:东汉有尚书令侯霸,南北朝有陈司空侯安都,唐有兵部尚书侯君集,宋有资政殿学士侯豪,明有时称当朝“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清有女文学家侯芝,近现代有化学家侯德榜,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侯宝璋,当代有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等。在时下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中,侯姓是名列第82 位的人口大姓,占有汉族人口的0.25%。在清远姓氏人口排序中,侯姓居第97位,共有4000多人。与侯姓相比,因官职得姓的候氏,历史虽然悠久,但因人口不多、族人不显,以至于常常遭到人们的误会。本书编者在调研中听到一则传闻,说是在我市某个学校,有个姓候的学生向新来的班主任打了个请假报告,没想到受到这位班主任的严厉批评,指责该生把自己的姓氏都写错了,不应该多写一竖。这位学生感到大受委屈,回家哭着将挨批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其父听后,火冒三丈,立刻跑到学校将那位班主任反训了一顿,说他太无知,弄得那位班主任十分尴尬。这个不愉快的插曲,说明在我市普及姓氏知识的宣传教育实有必要。目前,候姓在清远有600多人,主要分布于清城、英德和阳山。
梁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在当代中国姓氏人口排序中居第21位。其在清远的地位更显,排居第6位,有13.48万人。人们对这“木”字底的梁姓甚为熟悉,但鲜有人知道在清远还有一个与之同音的“米”字底的“粱”姓。本书编者最早是从清新县住宅电话簿上发现有此姓的。清新太和镇具体有多少粱姓人口,编者不清楚,只知道其中安装了住宅固话的有8家,据此推算,至少有二十几人。然而令人不解的是,不仅外人鲜知此姓,连此姓的人也否定有此姓。本书编者曾电话采访过其中的一户,对方回答是电话簿印错了,他们姓“木底梁”而不是姓“米底粱”。但编者确信电话簿无错,因为它是按姓氏的笔画排序的,梁字11画,电话簿上将其与崔、常、康、黄诸姓排在一起;粱字有13画,电话簿上将其与溪、满、蒙、蓝等姓氏排在一起。二者之间,泾渭分明,绝无混淆之处,错从何来?所以那次通话后,本书编者常为通话对象那扭曲的心态而悲哀。后来英德上报的姓氏数量中也有米字底的梁姓,且有50人之多,说明清远市域确有此姓存在,也进一步证实本书编者上述的看法。
所以出现这种不愿正视自己姓氏的现象,据编者推测,可能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姓氏起源的无知,以为人多势众的梁姓高贵,他们自己的姓氏地位卑下,以致违心地在上户籍登记时报的是“木底梁”(清新上报的姓氏统计表中无“米底梁”这个姓氏,但他们又觉得这样做愧对祖宗,良心不安,于是在安装住宅电话时又使用真实的姓氏,作为一种补偿方式,以求得心灵上的平衡。所以,在今清新县住宅电话号码簿上,太和、山塘两个镇的住宅电话中,都有“米底梁”用户的名单。这种户籍管理姓氏与电话用户姓氏相矛盾的现象,可视为姓氏文化中的扭曲现象。
其实,米底梁的起源也是很光彩的。据考,粱姓是一个与古代农作物及掌管农业的官员有关的姓氏。其姓氏所用的“粱”,原指粟中质量优胜的一种细粮,这种优质细粮在古代为富贵人家所专用,穷人家是享受不起的,只能吃粗粮,故古语中有“膏粱子弟”的说法,泛指那些吃美味佳肴的富贵人家的子弟。后来,粱便成了掌管农作物精粮种植征收的一些官员的姓氏。在古代,粱姓的名人有粱红、粱德、粱安等。当代,此姓在江西新余、浙江上虞、湖南湘潭等地有较多的数量。所以,粱姓人也有理由为自己姓氏而自豪。
谭姓是全国的大姓,也是清远的大姓。但与之同音的“潭”姓却鲜为人知。清远阳山、清新、清城都有这个姓氏。我们曾发函调查过,但未收到回应。据统计,潭姓在清远有83人,主要分布在阳山和清新。潭姓的来源与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有关。相传,在汉代的武陵县(今湖北竹山)一带有一些被称为蛮族的人,又名武陵蛮,其中的一人名叫潭戎,是最早见于记载的潭姓人。另外,也有人认为,潭姓即谭姓,是一个与谭姓一样出自古代谭国并以国名为姓的姓氏。潭姓得姓以后,在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名人,如唐代岚州刺史潭元澄、明代漳平知县潭贵等。在当代,潭姓在湖北、广西、山东、河北、北京、上海等省市区都有所见。潭姓虽然不见载于《百家姓》,但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统计的中国前500个姓氏中有其座次,排居第441位,属当代中国常见的500个姓氏之一。
类似函调潭姓得不到回应的情况还有很多,主要是一些人数甚少的姓氏和稀僻姓氏。由此看来,研究宣传姓氏文化,不仅要注意大姓,还要特别关注小姓,要加强对小姓历史文化的搜集、整理和宣传,以求得使大、小姓氏的种族文化互补共荣、相映生辉的效果。这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巩固,是大有裨益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