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时代,姓与氏是有区别的:姓是一种族号,即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一个有血统关系的种族,取一个称号,用来和其他种族相区别;氏的本义为“支”,即分支之意,一个家族有若干分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称号,用来与家族系统中的其他支派相区别。自汉代以后,姓与氏合二为一,不再相区别。于是,姓氏便成了家庭、家族的符号,是人类个体的第一标志。

  与人世间其他事物处于永恒的发展变化中一样,姓氏也处在不断的产生、消失、归并和裂变中。这种动态性演进的结果之一是:中国姓氏大家庭中不断滋生出同祖同宗姓相异的新的姓氏来。个中原因,或因俗写,或因避祸、或因避讳,或因处境,等等,五花八门,不一而足。

  众所周知,在我市现居姓氏中并存着丘、邱二姓氏。这个现象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300年前,丘与邱原本皆为丘,清雍正三年(1725),因奉命避孔子名讳,丘姓人才不得不在自己的姓氏右边加上“邑”部,改成邱姓。辛亥革命后,有的改回,有的未改,遂成两个姓氏。在我市,无“邑”部的丘姓有3.2万人,比有“邑”部的邱姓多1.3万余人。这两个姓氏共有5.1万人,如果都改回为无“邑”部的丘,排名可前移到第23位;现在一分为二,座次大为后移,分别居第33位和第49位。

  近几十年,因俗写习惯而形成的新姓氏有肖、付等,还有一些因省写而分化出来的姓氏,如部分单姓欧等。这是一种因随意填报户口姓氏称谓而造成的带来麻烦的姓氏分化现象。

  先说“肖”这个姓氏吧,清远各地的肖姓均为萧姓的俗写,其人口远远超过原本的萧姓,现有15897人,成为排名第53位的清远大姓,而原本正宗的萧姓只剩下1780人,排名降至第123位。这种情况并非清远所独有,全国各地都普遍存在着“以肖代萧”的现象。时下,海内外华人兴起了寻根热,纷纷开展修谱、恳亲联谊活动,于是,麻烦就来啦!修谱要追溯姓氏起源,要梳理世系传承脉络,如以“肖”为姓,就无从追溯,必须返归“萧”才行。不过这还好办,族人自己改过来就行了,不用牵动其他部门。最尴尬的是海内外肖氏华人举办的恳亲会,会场上的大幅横额只得用“环球萧(肖)氏恳亲会”作会题,真有点不伦不类。为了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环球萧(肖)氏恳亲会执行会长萧良松(台北人)于2003年年初致函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请求解决萧姓写法不规范的问题,要求纠正“以肖代萧”的错误。他得到的答复是:“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姓氏用字的更改涉及户籍、邮政、银行、教育等诸多领域,需理顺和协调多方面关系。作为国家语言文字主管部门,教育部、国家语委将积极与公安户籍管理部门沟通,争取尽早促进这方面问题的解决。”看来,“以肖代萧”的不正常现象还将继续下去,短时间内难以纠正。

  与肖姓一样,付姓是从傅姓中衍生出来的新姓氏。英德望埠付姓人致信编者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他们的姓氏用字都采用师傅的“傅”,“文化大革命”以后,便逐渐习惯用付出的“付”作自己的姓氏了。像肖姓一样,现在的付姓也产生了苦恼,他们很想改回到傅姓,但因“付”不是“傅”的规范的简化字,户籍管理部门一关难以通过。现全市付姓人口有9981人,排名第69位,属清远大姓之一;而正宗的傅姓只有2662人,在全市姓氏排序中降到第105位。

  姓欧阳的族人将自己的姓氏省写为单姓欧的这种情况,在连州市较为突出。据调查,连州欧与欧阳两姓族谱,入迁时的先祖都是欧阳氏,主要有3个支派。一是欧阳相家族。欧阳相祖籍江西,五代末期因官连州刺史而安家于连州,成为最早入居连州的一支。这支家族在北宋初接连出过5名进士,显赫一时。后裔分布连州城和西岸、东陂诸地。二是欧阳修后裔分支。在今连州境内居住的主要是欧阳修长子和季子的后代,集居连州镇龙口村,保安镇的保安村、木公洞村和大路边镇的三村等地。三是欧阳时(字应裕)家族。始迁祖欧阳时于南宋嘉定年间由江西吉安迁连,定居于星子东村岗,后裔主要分布于星子、大路边、龙坪等地。这3支欧阳氏后裔中都有族人将自己的姓氏省写为“欧”的。连州市欧姓有8089人,他们原本都姓欧阳。

  阳山宋代就有欧阳氏入居,并出过一位叫欧阳诚发的才子,与黄庭坚相友善,过从甚密。黄庭坚在一首答谢诗中称:“欧阳子,出阳山。山奇水怪有异气,生此突兀熊豹颜。饮如江入洞庭野,诗成十手不供写。”又赞许之“爱公好诗又能多,老夫何有更横戈,奈此于思百战何!”至明洪武年间,江西吉安庐陵县人欧阳宪迁居阳山,后裔分居水口、小江、岭背等地。至今未发现欧姓人入居阳山的资料。可现在的情况是,阳山有欧姓19507人,而姓欧阳的只有2333人。这表明,经过数百年的演变,阳山境的复姓欧阳基本为单姓欧所取代了。

  所谓“亲繁疏简”造成的姓氏分裂,是指有些繁体姓氏族人不热心使用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颁布的规范的简化字书写自己的姓氏,因而使一姓分裂为繁简两个姓氏。这种现象在我市计有庄与荘、聂与聶、钟与鍾三对姓氏。不过,这三对汉字,每对之间的关系都是规范的简写与原本的繁体的关系,只有字形不同,并无音、义之变,若要合二为一,很容易办到。

  据上分析可知,姓氏这个有血缘内涵的符号,是通过文字来体现的,而文字大多是有音、形、义的。姓氏与文字的关系,是中国姓氏文化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