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姓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帝尧有裔孙叫刘累,因曾为夏王孔甲驯养龙,被赐为御龙氏,其后代在商朝更号为豕韦氏,西周成王时被迁于杜(今陕西西安东南),建立杜国,称为唐杜氏。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入朝为大夫,受人诬陷,无罪而被周宣王杀死,其子湿叔逃到晋国,被任为士师(法官,掌禁令、狱讼、刑罚)。湿叔之子𫇭,以官名为氏,称士蒍。其孙士会,字季,春秋时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襄公、成公、景公,于景公七年(前593年)率师攻灭赤狄的甲氏、留吁、锋辰,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修订法制。士会食邑在随(今山西介休东南),后更受范地(今河南范县),以封邑为氏,故又称范季、范会,死后称范武子。其子孙遂以范为姓。


  范姓得姓之初便显赫于时,继士会之后,范文子、范宣子、范献之,世代为晋国上卿。其中范宣子在晋平公时执掌国政,把过去公布的法令制订成刑书,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最早以法治国的国家。其时,范与韩、赵、魏、中行、智5家合称为晋国“六卿”。至公元前493年,“六卿”内部因争夺权势发生战争,范氏被智、韩等联军所击败,迁出晋国,其食邑之地也被其他各家所瓜分。从此以后,范姓人开始散居北方各地。秦汉时期,范姓人在高平郡(今山东金乡西北)发展成为望族,以至于后世的范姓人多以“高平”为郡望。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范姓是名列第61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6%,分布广远,而以河南、四川、辽宁、山东、江苏、黑龙江、湖南为多,这7省范姓约占全国汉族范姓人口的62%。


  唐末僖宗朝时,由于中原战乱,河内人范坤举家18口徙居浙江杭州,后移江苏南京,再徙福建宁化黄竹迳,是为范氏入闽始祖。其后陆续有范姓族人自江浙迁来福建。至宋代,范氏称盛于福建,人才济济,如建阳的范济美、范致虚、范如圭,建安的范致明,崇安的范师孔等,均为一时俊彦。此后,范氏除在闽南一带发展外,又派衍广东各地。今清远市域范氏的最大支派-范佛胜家族,亦源于福建。现全市范氏有3.08万人,是排居第36位的清远大姓,分布以英德、佛冈为多,占全市范姓总人口的70%以上。


  范佛胜,族谱称其为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裔孙,祖先久居福建。南宋末年以后,先世数祖几经转迁,后徙居今河源连平贵东镇。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地兵荒马乱,民不聊生,人们被迫背井离乡,逃难四方。其时,已挑起养家重担的范佛胜,为谋生计,护着年迈的父亲寿通与母亲陈氏,一路西行,至英城高基排(原英德烈士陵园下面近河的一条街道)安家。几年后,年老多病的父亲寿通公去世,范佛胜转迁到横石塘琵琶山安家,生下千一、千二、千三3个儿子。期间,范佛胜被石灰铺背村一位姓马的雇主雇请放鸭。他做事踏实,把鸭群养得又肥下蛋又多,马雇主甚为满意,便将一座旧房廉价卖给佛胜安家,于是佛胜一家遂从横石塘琵琶山迁居到石灰铺背村。其后,他的3个儿子长大后又在旧屋周边续建了数座泥砖房子,即成现今背村的范屋村,今已成为英佛两地范氏族众寻根问祖的吉地。


  明正统元年(1436)正月初四日,范氏兄弟分了家,千一留居背村,千二分家后不知去向,千三移居毗邻的转村。千三的后裔最为兴旺,他娶有两房妻子,生育了4个儿子,但不幸英年早逝。嗣后,妻蓝氏携带自己所生的万一郎、万二郎始迁英东大镇创业,不久再迁今佛冈烟岭定居。由是,万一郎、万二郎遂成为佛冈范氏始祖。后裔散布佛冈迳头、高岗、石角、汤塘等地,近万丁口。中以迳头最盛(5200人),次为石角(2800人)。妾曾氏带着所生的万三郎、万四郎留居原地置业发家,兄弟俩成人后,又各自成家立业。万三郎的后裔分别迁往沙口镇的上、下莲塘和青塘镇的汉塘、牛圩塘等地;万四郎的后裔除留居石灰铺外,亦分迁到邻近的英城、石牯塘、横石塘等地。这两个房支,以万三郎的后裔最为兴旺,仅沙口、青塘两地就有6000多人。


  发展至今,以范佛胜为始祖的英、佛范氏拥有2.1万人口,占到全市范姓人口的三分之二。佛冈、英德的山水田土成了这支家族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


  清新有近3000范姓人,其中石坎、禾云(含鱼坝、沙河)有1600多人,他们的先祖均于清代由三水县迁来。其中石坎范氏比禾云五爱范氏较早来到,入迁于清乾隆初。石坎范屋寨,原名大寨,后因全村户主姓范而改今名。


  连阳4邑范姓人口较少,一共只有4300多人。其中阳山范姓,主要分布于小江、犁头、岭背、黄坌等地,先祖是在清代由英德迁去的;连州瑶安范姓,来自遥远的浙江庆元县,开基祖范维仕是位商人,他于清末来到连州经商,看中瑶安是发展冬菇生产的理想基地,因而落籍于那里。连南有500多范姓人,主要集中在寨岗镇。开基祖范昌有、范昌徐兄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从佛冈烟岭迁去,属英、佛范氏始祖范佛胜的后裔。


  清远范氏,以范佛胜家族的历史最为荣光,体现了祖先范仲淹的遗风,崇文尚武皆有成就。


  文的方面有范容(明佛冈人,授登仕郎)、范以礼(清英德人,举人)、范渠祯(清佛冈人,官至知县)、范本丰(清佛冈人,按察司)、范景文(清英德人,直隶州同)、范乘时(清英德人,直隶州同)、范家声(清英德人,直隶州同)等。

武的方面有范尚腾(清佛冈人,清光绪时任两广水师提督,赏戴二品红顶花翎)、范尚文(清佛冈人,清兵把总)、范振亨(清佛冈人,清兵千总)以及范廷良武林世家等。


  其中有两家武勇的事迹很有特色,值得特别记述。


  一是明英德白石乡(今属佛冈烟岭)人范汉、范潮兄弟,以武略闻名乡邑。万历四十四年(1616),十八山强人劫掠村民,范汉兄弟率乡人追至野猪湾,救出被掠男女数百人。后因救援不至,皆阵亡。乡人祀之于保安庙侧。万历皇帝披阅奏章后,特敕封范汉兄弟“勇冠三军”奖匾。


  二是范廷良武林世家。范廷良是佛冈烟岭人,早年拜河南少林寺高手“铁沙头”为师,学得一身武打绝技。后在家乡开设武馆,传授武艺和跌打、刀伤的医疗知识。长子少威,次子少雄,弟弟飞龙、侄儿华胜皆为其徒。在他的训导下,4人均学有所成,各怀特技。民国20年(1931)4月,范少威收到一封从泰国广东会馆寄给他父亲范廷良的信,述说英国武林高手皇里依玛在泰国打擂台,许多东南亚和中国的武林好汉都惨死在他的拳脚之下,气焰嚣张,不可一世,故特邀范廷良赴泰打擂,为国争气。少威阅信后,决心代父出战(其时范廷良已逝世),为惨死的同胞报仇雪耻。那个皇里依玛有两个绝招:一是“将军飞脚”,一是“双牛斗角”。跟他比武的对手多死于这两招,因被称为“皇老虎”。是年5月13日,范少威与皇里依玛决斗于曼谷。范少威开始以防为主,灵活巧妙地躲开其绝招,然后抓住其弱点,转守为攻,使出“崖鹰落爪”,直抓对方右肋,未能奏效;又使出“仙人摘茄”,直取对方阴部,还是不能奏效;最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直抓对方咽喉,接着猛击一拳,终于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皇老虎”打得气绝身亡。


  范少威打败英国“皇老虎”的喜讯,很快传遍东南亚各国,大长了东方民族的志气。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62军军长黄涛十分赏识范少威的武艺和人品,曾聘请他到军部做武术教练。


  还有一个叫范汉英的,也是佛冈烟岭人,是黄埔军校第三期学员,曾任国民党63军军需处长、国民党军中央后勤部储备司司长兼两广军需被服厂厂长等职。1949年去台湾后,曾出任台湾国民党海军总部军需处长。1971年病逝。


  在过去的革命斗争年代,范佛胜的后裔也有不俗的表现。出生于佛冈烟岭楼下村的范桂霞,为革命事业作出过特殊的贡献。他是1926年参加中共组织的老党员。大革命失败后,她赴香港找到中共广东省委,并在省委秘书处做接待工作。其时,周恩来在“八一”南昌起义作战中,由于过于劳累而得了严重的伤寒症,处于高烧昏迷状态,由叶挺、聂荣臻和汕头地区党的领导人杨石魂等护送周恩来至香港治疗,范桂霞奉命全程护理周恩来。经过她日日夜夜精心的护理,昏迷多日的周恩来终于苏醒过来。周恩来病稍好一点,便忙着会见党内各方负责同志和外界友人,并参加一些秘密会议。每次外出,范桂霞都以“夫人”身份陪伴左右。范桂霞在香港中共广东省委秘书处工作期间,还接待过李立三、恽代英、瞿秋白、彭湃、阮啸仙、林伯渠、董必武、叶挺等许多党的领导人物,工作细致到位,从未出过差错。新中国成立后,范桂霞一直在广州从事教育工作,受到周恩来、邓颖超的多次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范佛胜的裔孙,佛冈汤塘洛洞党支部书记范华罗曾被推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参加了1975年举行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