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姓像我国其他许多大姓一样,并非单纯的“一脉相承”,姓源较为复杂。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源:一源出自族名,一源出自邑名。


  古代戎族中有一支叫允姓之戎,原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境),后移居到伊河流域的陆浑(故城在今河南嵩县东北),故称陆浑之戎。周景王二十年(前525年)为晋国所并,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即为陆氏。这就是《陈留风俗传》所说的“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西周初,舜的后裔妫满受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陈国。传至春秋的陈宣公,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姓田氏,称田完。公元前391年,田完的裔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齐君,史称“田氏代齐”。田齐政权传至齐宣王时,齐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封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县西南)陆乡,也就是原来帝颛顼的裔孙陆终的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称作陆姓。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


  陆姓在发展史上,形成“平原”、“河内”、“吴郡”、“河南”等郡望。这说明魏晋至隋唐时期,陆氏在上述四郡是繁盛显贵的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平原郡的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河内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吴郡的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河南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由此可知,早在隋唐时期,陆姓已播迁到中国南北多个地区。发展至今,陆姓中国人不仅遍布中国大陆,还播迁到台湾、港、澳和海外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当今名列第70位的中国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在中国大陆,陆姓人的分布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5省市居多,约占全国汉族陆姓人口的65%。


  陆姓人入居清远,始于明代,至今发展到2.95万人,成为名列第37位的清远大姓,分布以英德最为集中,占全市陆姓人口的64%。


  英德下砍高砂岗陆氏是清远陆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这个家族的开基祖陆太郎,是位喜好在迁徙中谋求发展的开拓型人物。其先世由浙江移居福建,至其祖父陆小郎,生万二郎、千七郎2子。及长,万二家一家留居福建祖地,千七郎于明正统三年(1438)携次子太二郎迁居广东梅县。太二郎在梅县住了26年,生衡、琼、钦3子,觉得居地不够理想,乃携带家室走上迁徙之路,从粤东移居到粤北始兴清化司上水角村。他在该地居住了7年,发妻邱氏去世,觉得始兴清化亦非理想居地,决心再更换居住环境,此时他已年过花甲(65岁),仍毅然携带续妻廖氏和3个儿子,于成化六年(1470),再次踏上觅居旅程。这是一次艰苦而浪漫的旅行,他们一家出始兴西南而行,一路爬山涉水,看议风水,苦中寓乐,最后辗转来到英德下砍高砂岗,认为高砂岗山环水绕,风景绝佳,是永久置居创业的风水宝地,遂决意定居于此。


  这个家族从第4世(以陆太二郎为一世)起,又陆续从高砂岗向外发展,散布县内外各地。其中,在英德境内的主要衍居点有下钛、黎溪、连江口、大站、英城、望埠、浛洸、大湾、石牯塘等处。人口逾千的镇有黎溪(3767人),大站(3124人)、下酞(2564人)、英城(2461人)、连江口(2133人)等。在英德境外,这个家族的成员流布到清远、佛冈、连阳、从化、四会和外省广西及海外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分布甚为广远。经过500多年的繁衍发展,这个家族已演绎成跨县域、省域,人口数以万计的大家族网络。


  清新县陆姓人口近5000。中以高田为多,逾2000丁口。其开基祖分别为陆太二郎的7世孙巽寅和8世孙万益(以上于明末迁入)及9世孙登贡(清初迁入)。清新山塘、鱼坝、沙河等地的陆氏,亦为陆太二郎的后裔。佛冈县的陆姓人主要集居于石角镇,有1200多口,多为陆太二郎第3子陆钦的后裔分支,已传11~12代,衍居石角镇的龙塘、里水、山湖、观山、吉田、凤新等6条自然村。清城陆氏有1500多人,亦为陆太二郎的后裔。阳山、连南、连州3地陆姓人不多,总共只有1800丁口,其主体族支亦为陆太二郎后裔。据连南《寨岗镇志》记载,寨岗陆氏先祖于清康熙年间从英德迁居阳山洞冠水白芒坑,清同治年间分支到寨岗秤架村、山心村等地。


  清远市域陆姓中,有部分为壮族,集中在连山境内,分福堂、永丰和上帅两个分支。福堂、永丰陆氏由广西贺县迁入,上帅陆氏由省内怀集迁入,以福堂、永丰陆氏为早(入迁于元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两支陆氏共1100余人。永丰镇人陆耀宝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以陆太二郎为开基祖的英德下砍高砂岗陆氏,不仅是全市最大的陆氏家族,而且还创造了全市宗祠建筑的设计奇观。该祠由陆太二郎始建,明嘉靖年间(1522~1565),其5世孙陆廷举秉承始祖营建永久性族居基地的遗愿,对原祠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改建。其构造特点是:三进两天井,置门36个,其中9门见光(指通院外),4门一组合,由门、通道、天井等设施构件,在建筑空间布局上形成繁体“萬卋其昌”字样的视觉效果。这种寓字于建筑空间的设计理念,独具匠心,新颖别致,为清远市宗祠建筑所仅见,甚有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已被公布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


  陆太二郎的“择居旺后”的心愿没有白费,自开基英德下砍高砂岗以来,后裔兴旺,代有才贤。其5世孙陆廷举,是当时甚有名气的堪舆师,陆氏宗祠改造成“萬卋其昌”的空间造型,即是他生平的杰作,一向为堪舆界所推崇。他的10世孙陆禧祯为当地名绅,乐善疏财,广结善缘。曾出资将石锦图(今大站镇)东崖咀至赤珠岗的泥土路改造成石板路,并出资办私塾,供本族和异姓子弟就读。时田从典(后官至文华殿大学士,行宰相职权)出任英德县令,大力兴建学堂,陆禧祯慷慨解囊,鼎力支持。为此,田从典特题赠英德陆氏对联一幅和“德庆堂”匾额一块。清光绪年间,陆太二郎的16世孙瑞怀官广西武宣县县令,瑞铭官台湾彰化县县令。他徙居马来西亚怡保埠的裔孙中,陆上省曾为当地华侨领袖人物。


  在现代革命史上,陆太二郎的裔孙紧跟时代潮流,坚持与时俱进。其中佼佼者是英德黎溪人陆奕年。他于1945年参加“挺二”第五中队,后该部队正式编入共产党领导的西北支队,他在支队宣传队任职。194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任武工队长,参加过多次战斗,屡立战功。新中国成立后,陆奕年历任副区长、区长、县委宣传部长、县长等职,1957年调任韶关专署工作,先后出任专署文化局长、教育局长、文教办副主任等职,勤政廉明,多有建树。1989年病逝,生前享受副厅级待遇。他的生平事迹,已入录新编《英德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