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塘家族领风骚的卢姓
卢姓的主流形成于春秋初期的齐国,是一个以采邑名称命氏而得的姓。齐国的始祖齐太公名尚,本姓姜,因其先祖于虞、夏之际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县西),“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吕尚因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于西周初受封于营丘,建立齐国。历若干代至齐文公赤,其子高有个叫傒的孙子,官至齐国正卿,食邑于卢(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傒的子孙遂以封邑为氏,称为卢姓。
田氏代齐以后,卢姓人散居北方一带,至秦朝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子孙留居于此,世称涿郡卢氏。三国时,涿郡更名为范阳郡,涿郡卢氏遂称范阳卢氏。这支卢氏在发展中独秀于卢氏族群,历代有影响的人物,如东汉名臣卢植、东晋文学家卢湛、北周名臣卢辩,唐代诗人卢照邻、卢纶等,无一不出自这一支。故有“言卢必称范阳”之说。范阳因此成了中国卢姓人的首要郡望。
卢姓人徙居清远,可远溯到南北朝萧齐时期。其时,中宿县(原清远县地)有个叫卢度的人,自幼聪颖,精通“老”、“易”,甚有才略。尝随张永北征魏,献策而不为所用,后张果然为魏所败。卢因怀才不遇而厌世弃官,隐居庐陵西昌三顾山,潜心修道。南宋永明末年去世。其后裔去向,今无从查考。
市域现居卢姓,以英德青塘卢氏家族为盛。该支卢氏入迁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一世祖卢莫瑞之妻冯氏携二子(千三郎、万五郎),由原居地福建上杭辗转至英德,占籍青塘,至今已传21代。后裔昌盛,分布甚广,发祥地青塘有其裔5600余众。
青塘卢氏实际上的开基祖是千三郎、万五郎兄弟俩,他们从千里之外的闽西迁来粤北,无父亲带队,只有母亲同行,且落籍青塘后,兄弟俩又不同居一地,而是分居两地,相隔有10公里之遥。由此可知,他们不是一般的谋生搬迁,其中必有不得不离乡背井的特殊原因。什么特殊原因呢?其历版旧谱只字无载。前几年续修族谱时,寓居香港的青塘卢氏族裔卢石托先生曾多次前往福建迁出地调查采访,遗憾的是,仍然未找到有史实依据的答案。看来青塘卢氏的迁因之谜,还将长存下去。
据其族谱记载,英德境内的卢姓人,基本上源于青塘,主要的聚居地除青塘外,还有黄花、浛洸、英城、沙口等处;移居英德境外的分迁点有曲江、乳源、翁源、新丰、从化、清远、广宁、三水、罗定等县以及广西、香港等地。
清城区的卢氏,多属青塘卢氏族属,直接从青塘分支而来的有卢家相、卢府三以及卢俊卿父子(盛留、盛元、盛根、盛皇);还有经新丰纳溪开枝散叶,分迁到清远县地来的青塘卢氏后裔。今清城凤城、东城、洲心、源潭、横荷、龙塘、石角等地卢氏人口逾6000,大多数属于英德青塘卢氏的后裔。属于其他族支的只有源潭大连东门卢氏、莲塘卢氏,这两支卢氏来自花县神山。
清新县地的卢氏,除青塘支派外,较大的族支还有清西石马卢氏,这支卢氏来自南雄珠玑巷。开基祖卢应华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南迁到清远石马,今已传至第17代,后裔散布今石马、南冲、龙颈等地,逾1500丁口。还有一支卢氏来自三水芦苞,入迁于清康熙末,距今约300余年,后裔主要分布于今清新山塘镇马安村和北江山塘河段的水上人家。
连阳四邑卢姓人口较少,总共只有4400余人。其中连山居多,有1600余人,分布在永和、上草等地,其开基祖卢志贤,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从湖南迁来;次为连州,1300余人,先祖来自多个地方,有从湖南迁来的,有从福建迁来的,还有从省内梅县、台山等地迁来的,主要分布在连州城区和东陂、龙坪、西岸等地。
在清远历史上,卢氏虽然不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姓氏,但亦非平庸之族,因为他拥有引以为荣的族星。
卢伯藩,清连州人。雍正十年(1732)特恩举人,次年赐进士,授广西武宣知县。善诗文,邑志存其诗作1首。
卢寿椿(1879~1938),英德青塘人。其父卢运南是光绪年间秀才。卢寿椿自幼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学业根底深厚。光绪二十七年(1901)参加县考,录为庠生。嗣后,先后在广州陆军中学和武备学堂读书。光绪三十三年春,赴日本经纬学堂留学。期间,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走上国民革命道路。宣统二年(1910)回国,是年10月,卢组建北江游击队,亲任大队长。翌年,辛亥革命浪潮席卷广东,卢带领游击队600多人攻下韶州府署,揭开了粤北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成功后,33岁的卢寿椿于民国元年(1912)9月出任英德县民政长(即县长)。次年2月调任曲江县民政长。民国3年,卢弃政从医,选择在广州开医馆,从事中医医务工作。他利用祖传的医疗技术为病人服务,对一些付不起药费的贫困患者经常施医赠药,因而享有很高的威望。民国7年,广东省卫生厅举行中医师考试,卢被聘为评卷委员。民国16年冬,邑人有创办英德中学的倡议,县教育会议推举卢为筹备委员。翌年开学,卢出任首任校长,他为此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民国37年去世,享年59岁。综观其生平事迹,卢寿椿称得上是位传奇的人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