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人口为主体的房姓
汉族房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是帝尧陶唐氏的后代。丹朱是帝尧的长子,本应继承帝位,但帝尧认为丹朱的才干比不上异姓虞舜,乃将帝位禅让于舜。舜登基后,封丹朱为房邑侯(今河南遂平县内)。丹朱的子孙继承爵位。春秋时期,房邑被楚人所灭,改封吴王夫概,更名为吴房县。丹朱的子孙失去爵位,为纪念故爵,便以封邑的名称为氏,即为房姓。
晋初,这支房姓有一个叫房乾的人,曾受朝廷派遣出使鲜卑族居住的地区,后因晋朝发生动乱,便留居出使之地。由于鲜卑语把房称为屋引,房乾随俗以屋引为姓。后来,鲜卑族从原居地南迁到原晋朝境内,建立了北魏王朝,房乾的子孙也随之南迁,在北魏孝文帝更改鲜卑旧姓时又恢复了原姓。这支房氏后来以“河南”为郡望。
丹朱的第49代孙房雅,在西汉末年任清河太守,举家迁往仕宦之地,成为当地望族,开辟了房姓的清河郡望。后来,房雅的第19代孙房湛,在十六国末期任职于南燕,举家迁居到南燕所在的济南郡,发展成为当地有声望的姓氏,从而开创了房姓的济南郡望。于是,“清河”、“济南”、“河南”,便被后来的房姓人奉为三大郡望。
房姓在4000余年的繁衍发展中,不断向各地播迁,至今分布很广,尤以山东、山西、陕西、江苏四省为盛,这四省人口约占全国房姓人口的2/3。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房姓名列第199位。
清远汉族房姓人口甚少,主要集中在英德、连州两地,共有700余人;清城、清新、阳山等地也有少量房姓人,累加起来,全市人口1000左右。
英德房姓人集中在大站镇,现有92户,523人。这支房氏始由东莞老坑迁徙到英德连江口,后又继续溯江而上,定居于今大站镇的上房、下房、书房、新屋等自然村。
连州房氏源于粤东大埔银江。大埔银江的房氏开基祖叫房万宝,明永乐年间由北京经福建南迁到大埔开枝散叶,他生有三个儿子,次子、季子留居银江,长子大贵移居梅县丙村。至清初,大贵的第12代孙廷梧与侄儿粤明两伯侄再北迁到湖南炎陵县千亩坪开基创业,另立新支。至清道光四年(1824),裔孙房赞闯外谋生,远涉到连州星子给陈、曹等姓人家打工,不久有所积蓄,乃返祖地千亩坪接来母亲、妻子和一个刚满4岁的儿子,在星子黄沙塘置居兴业,今已传承到第8代,200余丁口,主要分居于黄沙塘和连州城两地。
在清远,房姓之所以成为名列第38位的大姓,主要是因有数量众多的瑶族人口构成其主体族属,房姓瑶族达2.7万人,所占比例高达96%以上,他们主要集聚于连南境内,已发展成为连南的第一大姓氏。
改革开放以来,连南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士对包括房姓在内的瑶族迁徙历史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基本取得了共识。瑶族研究专家许文清在其《粤北瑶族研究》论著中说:“秦汉时期,瑶族先民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的中、下游和洞庭湖一带地区……进入南北朝时期,沅江流域的部分少数民族包括瑶族先民在内,向北迁移至长江、淮河之间的广大地域,后来,因为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压迫,又逐步向南返迁”。房先清、房泽荣于1999年合著的《房氏年命书》称其“祖先淮南迁徙岭南”,当属后来的“返迁”路线。
大概到隋唐之际,房姓瑶族与其他姓氏的瑶族在南迁中逐步集聚到湖南道州境内,后来由于人口增多,生存不易,又陆续外迁。据《房氏年命书》的记载,一些繁衍快的房姓房支今已传承到54~56世。瑶胞地区一般结婚比较早,其代隔时间平均不会超过25年。可能在二十一、二年左右。那么据此推断,最早从道州迁居到连南的房姓家族已历1200多年,始迁连南的时间当在唐代中期。尔后宋元期间,陆续还有房姓瑶族从道州迁来连南,从而形成数量巨大的姓族群。现连南房姓瑶族分布遍及全县,达140条自然村。据2003年连南县志办统计,房姓瑶族人口27646人,分布以大麦山镇居首,8980人,其余依次为大坪(5285人)、金坑(3398人)、三排(3209人)、县城与三江镇(1123人)、寨岗(220人)、寨南(123人)。
连南房姓瑶族因入迁时间早,人口繁衍快,在历史上对连南古代经济开发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连南房姓瑶族与其他姓氏瑶族一样,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与发展,涌现出一批引领时代潮流的先进人物:1956年,族人房七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4年和1999年,族人房卫党先后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房老君一被推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和中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代表;房亚水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房卫党被推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此外,还有受到国家部、委、办级表彰过的先进工作者房亚二、房介二等人。清远建市后,连南房姓有两位族人(房卫党、房瑞贵)先后担任过连南的县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