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姓源于古江国。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说:“赢姓,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伯益因助禹治水有功,禹要让位于他,他避居箕山之北。伯益的后代大约在商代或西周初受封建立江国。古江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正阳县东南大林乡涂店附近。据河南文物考古队考查认定,古江国都城北距正阳县城40公里,南距淮河1公里,往东不远与息县接壤,总面积约2.4平方公里。江国的疆域,按今天的地理位置说,东连息县西部,北到吕河,西及确山县境,南至淮河,总面积约900平方公里,人口总数约1万左右。


  春秋时期,江国因介于楚、宋、齐三国势力之间,常受这些大国的操纵,加之淮水泛滥,往往淹没都城,所以一直处于势弱受压状态,延至公元前623年,终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江国贵族,为纪念故国,便改为江姓。因其发脉始祖伯益为嬴姓,故又称江氏源于嬴姓。


  江氏发源于河南正阳,早期主要在河南发展繁衍。江国灭亡后,有一支在江贞的率领下北迁济水流域。后来,朝廷在这里设置济阳郡,他们成为当地著姓,史称济阳江氏。另外,还有一支沿淮河东迁,到达今河南淮阳一带留居下来,并发展成当地望族,史称淮阳江氏。故后世江姓人多以“济阳”或“淮阳”为郡号。还有宋初,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子六,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次子处慕,分得江姓,其后代亦以江为姓。后来处慕兄弟六人同中进士,皆称显贵,有“六桂联芳”之美誉,所以这支江姓人的后裔多以“六桂”为堂号。


  江姓尽管发源于江国,但在江国灭亡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当地都没有江姓人居住。直到清初,才有江文、江榜兄弟自湖北麻城返回江国故地发展,后称其居地为江家埠(现名江湾)。他们的后裔发展迅速,人丁兴旺,又由此分出3支:一支定居今河南罗山县子路乡江老坟山,另一支定居在正阳县兰青乡江店,还有一支定居在江湾西北3.5公里的大、小江庄。如今,正阳县有江姓3000多人,成为正阳县大姓之一。


  江姓发展至今,在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成为名列第79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6%。其分布甚为广远,尤以广西、江苏、安徽、四川、广东、湖北、福建为多,这7省区江姓约占全国汉族江姓人口的65%。


  在今清远市域,江氏是名列第44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2.3万,分布以清新为盛,达1.19万人,占全市江氏总人口的52%。


  清新江氏,主源来自惠州长宁县(今韶关市新丰县)。长宁江氏的开基祖叫江德旻,其先世祖于南宋末由江西南康府都昌县(今江西九江市都昌县)移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后裔江德旻再由石壁移居广东长宁遥田乡杨福高村开创基业,时在明中叶。江德旻的后裔从第3代起,陆续分迁清远、四会、阳山各地繁衍生息。迁今清新县的德旻公裔孙主要聚居于滨江地区,繁衍至今,桃源有3400人,石坎有2200多人,龙颈有1300多人,浸潭(不含桃源)有1100多人,禾云有逾千丁口,南冲有600丁口。他们的宗祠设在新丰遥田,1999年,清新江氏族人发出倡议,对新丰遥田的江氏宗祠进行了重修。当代,这支江氏的后裔江东海(清新龙颈板潭村人),曾担任过揭阳市市长、市委书记,后任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党组书记。


  清新县还有一支来自广州番禺的江氏族支,入迁于明中叶,现已繁衍18代,族裔主要聚居于升平,高田、江口等地,计有500多人。


  英德现有5000多江姓人,开基祖叫江源(法号江十三郎),明初由福建迁来,择居于石牯塘石下村。江源生3子:友滨、友谂、友明。友滨留居石牯塘,生5子;富溢、富浩、富昌、富胜、富美。后裔散布石牯塘石小、萤火、沙坪等行政村,约1000人口;友谂移居石灰铺美村,亦生5子:德富、德贵、德荣、德华、德昌,后裔散布石灰铺、连江口、大湾、浛洸等地,约3000丁口;友明移居横石塘,也生育5子:成广、仕广、颜广、百广、永广,因故全部改为邓姓。今横石塘现居江姓非友明后裔,是民国时期从清远桃源分枝而来的。


  英德江氏出了一位立传于新编《英德县志》的族人江拯球,他是英德浛洸鱼咀江屋村人。1943~1950年间,江在浛洸鱼咀、观塘等小学任教,在教学中自学中医。1951年弃教从医,在石灰铺竹田、独山圩的药店坐堂行医。1954年被县卫生科选送到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结业后,任县城中西医联合诊所副主任。1959年,在县中医培训班任中医教师。期间,自编教材、教案,为英德县培训了一批中医骨干。1964年后任英德县中医院留医部主治医师。


  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在总结提高中撰写了《内科草药疗法》。60年代初,省中医进修学校委托英德编写《伤寒论讲义》,江拯球担任主编,讲义稿后被该校选为教材。同时,他还参与编写《英德验方选集》(共3册,油印本,在县内发行),由他独创的“菊莲加减汤”、“南芪甘竹汤”等中草药方剂,疗效颇佳,很受病者欢迎。江拯球医术高明,更兼医德高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德中医界德高望重的名中医。


  阳山有2300江姓人,主要有来自长宁和永安的两个支派。长宁支派与清新滨江地区江氏共始祖,属长宁遥田开基祖江德旻的后裔,这支江姓人主要分布在七拱、太平两地:永安支派主要聚居于黎埠。永安,即今河源紫金县。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江盛元从永安县大仁岭徙居阳山黎埠,成为阳山黎埠江氏开基始祖。他生育3子,发展成3个房支,后裔除衍居黎埠外,还分枝到连州九陂等地。这支江氏人口虽然不多,但在清代出了2名国学生,在当代则出了2名留美博士。这在清远江氏族群中,堪称佼佼一族。


  连州有近千江姓人,主体族支于明代由福建迁来,分布于连州、西岸、龙坪等镇。明宣德七年(1432),连州江氏出了一位叫江永的举人,历官至广西柳州府同知。此公颇怪,自称蓬莱仙子谪居人世,致仕后居家,闭门谢客,潜心修行,后活到90多岁。


  连南有近500江姓人,主要集居于寨岗镇。寨岗镇江氏发族始祖江千一郎原居福建上杭,其10世孙江荣贤于清康熙四年(1665)由福建上杭移居广东河源蓝溪社前岭桃子村,其5世孙江上联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徙居连南寨岗石坑崀,后裔衍居石坑崀、老虎冲、安田等村,逾400 丁口。这个家族以江上联为一世祖,拟订了20代排辈字派:上粤朝仕兴,家声扬国英;经业能建立,渊源焕振新。今已传承到第9代。1948年夏参加连江支队属下“河西人民抗征自救队”,在革命斗争中英勇坚决,后不幸遭土匪袭击牺牲的江纪林烈士,即为江上联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