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姓的来源比较复杂,据有关史籍记载,来源有四:其一,出自古代九黎族。上古时期,生活在中原西部的黄帝部落与东方九黎部落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黄帝战胜九黎,擒杀了九黎部落酋长蚩尤。之后,黄帝将部分九黎人迁徙到邹屠(今河北涿鹿县东南)。这部分九黎人以地命族,为邹屠氏,后又分为邹氏和屠氏。


  其二,出自子姓,形成于春秋时期,系以封邑为氏。公元前11世纪周公姬旦平定武庚的反叛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殷纣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宋国。宋国为子姓,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微仲的后裔中有个叫正考父的,官宋国上卿,有大功于宋,被分封食采于邹(今山东邹县东南),其后代以他的封邑名称为氏,称作邹姓。


  其三,出自曹姓,形成于战国时期,系以国为氏。古代有邾国,亦称邾娄,系周武王封置的诸侯国,开国君主是颛顼的后裔曹挟,初都于邾(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鲁穆公时,以朱与娄合音为邹而改名为邹。邾国改邹国后,至战国时期为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从而形成又一支邹氏。


  其四,出自姬姓,为春秋时期越王勾践的后裔。据《史记·东越传》载,闽越王无诸,越东海王摇,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姓驺。驺亦作邹。


  上述4支邹氏,在以后的繁衍发展中,出自子姓和曹姓的两支最为兴旺,成为中华邹氏的主流族系。


  邹氏早期主要在山东境内发展繁衍,至秦汉时期,有一支迁至范阳(治所在今河北定兴县固城镇),后发展成为望族,故后世邹姓人多以“范阳”为郡望。西汉以后,范阳邹氏逐渐南迁,至宋代,广东境内已有邹姓人徙居。发展至今,在全国姓氏人口排序中,邹姓已成为名列第67位的人口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3%。其分布以四川、江西、山东、湖北、浙江、福建为多,这6省邹姓约占全国汉族邹姓人口的68%。


  在今清远市域,邹氏是名列第45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2.07万,分布以阳山、英德为多,两地共有1.06万人,占全市邹姓人口的51%。


  阳山是清远邹姓人口最多的县域,共1258户,6630人,其中业已外迁的人口达1100余人。他们分布于七拱、太平、新圩、阳城、青莲、秤架、黄坌、小江、石螺、凤埠、黎埠11个乡镇、27个行政村,中以南部太平、七拱、新圩为多,3地共有900多户5000余人(含外迁人口)。尤以太平最盛,有25个居住点,共590户、3171人。


  据《阳山邹氏族谱》记载,最早徙入阳山的是秤架盐洇村邹氏,时在清顺治十三年(1656)。其次是黄坌水吊村邹氏,入迁于清乾隆元年(1736)和小江大地塘,秤架东坑村、开崆村邹氏(均入迁于清乾隆十五年)。这批邹氏族支来自乳源县,其先世祖由粤东连平迁居乳源。族众最多的邹氏族支来自惠州龙川县,自清乾隆四十五年后陆续迁入。来自龙川的邹氏多为邹孟敬的后裔。邹孟敬是龙川邹氏的开基祖,其先祖邹希尧于北宋初因官江西吉州知州而安家于吉水,他于明洪武四年(1371)从江西吉水迁居广东龙川县谋求发展。其妻赵氏、徐氏为他生了13个儿子:文兴、文富、文贵、文华、文质、文彬、文彩、文荣、文显、文达、文所(均为赵氏所生)、均美、秀兴(为徐氏所生)。其中,文兴、文富、文质、文彬、文彩、文所都有后裔移居阳山,共1195户6200多人(含外迁人口),占全县邹氏总户数和总人口的91%以上,是为阳山及清远全市邹氏族群中的最大支派。


  阳山邹氏是一支较有文化素养的姓氏,在清代,出过1名进士(太平乡邹锦中)、4名贡生、3名附贡生、15名国学生、4名太学生和12名监生;在当代,阳山邹氏出了4名研究生、74名本科生、154名大专生,具有高中和中专学历者共451人。在这批有文化的邹氏族人中,评上高级技术职称者7人、中级技术职称者83人。


  英德是清远邹氏第二大聚居县域,现有5100余人,主要分布于浛洸、石牯塘、九龙、英城和英东的青塘等地。其中以浛洸最为集中,有近千人口,主体族支来自福建,入迁于明代,开基祖叫邹满忠。这支邹氏已传25代,族众散居于浛洸光南、丰收、麻坜等村,并有分支外迁他地。据清新浸潭六甲洞邹瑞文来信告知,他们的先祖始由浛洸分迁九龙,约于明代中期,邹福清由九龙移居浸潭六甲洞下迳村开基发族,至今已传22代。清新邹氏有2800余人,其中浸潭占居其半,这说明浛洸始祖邹满忠的后裔较为兴旺。英德的另一支邹氏于明代从邻县翁源六里迁来,开基祖叫邹二郎,定居今英东青塘青北村,现已传承到第24代,有800多人。


  佛冈有2700邹姓人,先代祖先邹浩,南宋末居南雄珠玑巷沙水村,生一子邹相。据传因胡妃事件祸及南雄珠玑巷,邹相为避祸南迁到南海泌涌都。他生有3子,长子继尧移居广西柳州,次子继孔和季子继孟留居南海。继孔的7世孙邹禄荫于明代迁居今佛冈水头镇王田,至今已传20余代,后裔衍居水头,石角、龙山等地,中以水头为盛,有2000余口。


  佛冈邹氏在现代史上出了两个颇有名气的人物,一个叫邹适,一个叫邹北珍,都是水头王田村人。


  邹适早年参加过中国共产党,后保送去苏联莫斯科大学深造。1927年回国后,适逢国共分裂,国民党认为他是共产党,下令通缉;共产党又认为他是托派,把他清除出党。邹适在走投无路时被戴笠收买,加入了军统组织。抗日战争时期,邹任军统局广州站站长,并以中将军衔出任过西江抗日游击队纵队司令,他在这段时间里,对收集日伪军事情报和打击日伪势力还是有功绩的。新中国成立前夕避居香港,初以针灸行医为业,后在香港大同中学任教,直到1980年病逝。

  邹北珍于1935年8月在广州加入秘密的抗日组织“中国青年同盟”,1936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春奉派回佛冈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秘密组建中共佛冈一区特别支部,发展党员30多人,由他担任支部书记。后以省战时工作队领导人的身份与佛冈当局建立联系,取得县长周正之的信任,出任佛冈县战时动员委员会秘书,利用合法的身份有效地开展了抗日救亡活动。不久,分别组建起佛冈一区“抗先队”和二区“抗先队”,成员发展到200多人。1939年5月,中共广东省委派谢永宽来佛冈组建党的县级组织,中共佛冈县委成立后,邹北珍担任县委书记。他发动党员和革命群众,组建抗日民众自卫队,在诚迳等地布防,狙击日军。1940年春,邹北珍受北江特委指派,到三水芦苞开展工作。他筹集一批资金在芦苞开设了“汇江盐行”,作为共产党的秘密交通联络站,开展情报搜集和联络掩护工作。1941年冬在三水芦苞被国民党暂八师抓捕,1942年5月在韶关芙蓉山监狱遇害,年仅26岁。


  三连(连山、连南、连州)地区邹姓人不多,总共只有2600多人。其中连州占2200多人。连州的邹姓人均源自粤东龙川县,入迁于清代,分布于九陂、西岸、保安、龙坪和连州镇等地的25条自然村,中以连州、九陂2镇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