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姓的主源,出自秦国的由余。

  由余的祖先是晋国人,其远祖可追溯到黄帝。由余因避难逃到西北部的戎(古族名),后来,便在戎做官。若干年后,由余以使臣的身份出使秦国,见秦穆公豁达贤明,深为其德才所折服。回国后,见戎王整天饮酒作乐,沉湎于享乐,便在秦穆公的礼遇下弃戎事秦。秦穆公得由余的辅佐,一举灭掉西戎12国,辟地千里,成为西方的盟主。由余为秦国“广地益国”、“西霸戎夷”的伟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秦国朝野享有崇高的威望。他的子孙便用他的名字作姓氏,形成由、余二姓。

  除此之外,余姓还有其他的一些来源,如夏朝时,夏主少康的庶子无余受封为越王,无余子孙中也有以他的名字中的“余”为姓的;春秋时,齐国有人以余丘为姓,后来又简省为余,也成为中国余姓人的一部分。但这些余姓人后裔不显,人口不多,故大多数余姓人都奉由余为始祖。

  秦汉以前,余姓主要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发展。秦汉以后,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陆续东迁,相继定居在新安(今安徽歙县)、下邳(今江苏睢宁县)、高阳(今河南杞县)、吴兴(今浙江吴州)、南昌(今江西省会)等地,并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因此,这些地方后来也成为余姓人的郡望。

  唐初,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奉旨开闽,有余姓将佐随同前往,后来在福建落籍。唐末黄巢率兵入闽时,为避巢兵,建阳人余镐徙居闽南莆田,同安人余渊(字海渡)则迁居闽北邵武。至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徙居邵武的余渊再度移居,远徙粤北韶州,定居今韶关西河,是为余氏入粤始祖。他生有三子:从、咸、兖。余从留曲江,余咸徙居长沙,余兖迁浙江钱塘,他们的后裔分布甚广。

  出生于粤北曲江的余渊的五世孙余靖,官至工部尚书,为北宋名臣。范仲淹被贬时,谏官御史都不敢言,唯他上书反对,因此也遭贬逐,由此名声远播。他曾3次使辽,通晓契丹语,不辱使命,有大功于宋。广州昔有“八贤堂”,靖被尊为八贤之一。余靖的子孙广布粤、赣、闽及港澳地区。据梅县、兴宁等县县志记载,今粤东各地余姓人,均为其后裔。清远余氏亦多为其后裔分支。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余姓是名列第51位的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41%。其分布甚广,尤以四川、广东、江西、云南、河南、湖北、安徽为多,这7省余姓约占全国汉族余姓人口的77%。在今清远市域,余姓是名列第64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1.09万,分布以英德、清城为多,两地余姓人占全市余氏人口的61%以上。

  英东地区是英德余氏的主要聚居之地,拥有英德全境过半的余姓人口,其中又以黄陂为盛,逾1300丁口。英东余氏是北宋名臣余靖的后裔。北宋末年,金兵大举进攻中原,攻占了汴京,掳走了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北宋王室和大臣们仓皇南逃,史称“靖康之耻”。这场变故引起全国震动,部分逾岭南迁的中原人带动粤北原来的居民也跟着疏散避难。在这场避难中,原居韶州西河的余靖的后裔中有一支向曲江东南方向撤离,进入翁源新江一带繁衍发展,后来又分支到英东黄陂,在东水、大洞等地定居下来,族裔散布大镇、桥头、白沙、青塘等地,发展成为英东地区有影响力的著姓大族。这支余氏以余靖为始祖,现今传承到第38代。

  在解放战争中,黄陂余氏为革命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仅东水余屋就有余年、余积保两位热心青年,在战争中英勇牺牲。

  约在元末明初,韶州余氏始祖余渊长子余从的后裔余本富由韶州移居英德石灰铺山桠寨开创基业,一度发展到三四百人,并出过几位秀才,在当地颇有点名气。后来,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家族迅速衰败,人丁锐减。为挽回颓势,族人余宗景从山桠寨移至英城廊步棠梨坑开创新基,今已传到14代,裔孙300余口。英西浛洸先锋村岭背自然村有120余姓人,先祖清代从韶关南雄迁来;英西大湾长山有170余姓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由粤东兴宁迁来。上述两支余氏,也应属余靖的后裔。

  连州有1300余姓人,其中大路边镇占居其半,主要聚居原山塘的大坳、马占两村。开基祖余文俊,明嘉靖三年(1524)从乳源梅花乡(今属乐昌市)石带村迁来,至今已传20代。其迁出地石带村的余氏,系由韶州西河迁去。该村余氏修有族谱,记述他们是余靖的后裔。故寻根溯源,连州大路边余氏亦为余靖后裔。连州九陂余氏,来自粤东梅州,入迁于清代,现发展到150余人。与大路边余氏一样,这支余氏亦属余靖的后裔。连州还有另一支余氏,先祖来自福建,分布在连州城郊大坪村等地。这支余氏是否属余靖后裔,待考。

  阳山现有逾千余姓人,主要聚居于黎埠、阳城、黄坌、秤架等地。他们的先祖分别来自粤东平远和梅县,入迁于清末,至今只有几代人。溯其上源,亦属余靖后裔。
清城区余氏以东城澜水为多,先世祖于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自福建远徙广东郁南连滩,后因裔孙众多,至清乾隆十年(1745)又分枝外地,一支移居广西桂平县,另一支由益明带领迁来清远,定居今东城澜水葫芦岭,至今已传9代,逾800丁口。

  清新山塘余氏,先祖原居福建漳州府,明末徙居广东云浮县,因云浮地贫,生存困难,又辗转迁徙,最后来到今清新山塘定居。这支余氏的开基祖叫余善化。其二世祖仁修娶吴氏、禤氏为妻,后裔较为兴旺,至今已传12代,族属主要集居于山塘塘湾的湾头、新屋2村,附近太平、三坑亦有其裔移居,发展至今,约900口(含外迁人员)。这支余氏的排辈字派为:中和毓庆,绪振名扬,广其诸大,显耀祯祥。
清城、清新余氏,是否属余靖后裔,尚待查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