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族众近九千的巫姓
2024-04-14
巫姓
相传黄帝时有个叫巫彭的大臣,以医术著称,是为巫氏之始祖。
巫氏很早就有出色的表现,如殷商时期的巫贤,是一位辅佐殷帝祖乙的名相;汉代的巫都,因著有《养性经》而留名青史。晋代以前,巫姓主要在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一带繁衍发展,并成为当地的望族,故后世的巫姓人多以“平阳”为郡望。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巫姓名列第283位,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江西、福建等省。
在今清远市域,巫姓是名列第65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1.08万,英德成为其发祥之地和繁衍中心,现有近9000人口,占全市巫姓人口的82%以上。
东晋末年,为避世乱,巫氏族人巫暹东迁山东兖州,随后又由兖州南移入闽,定居南平之建溪,是为巫氏入闽之始祖。隋末,巫暹裔孙巫罗俊随父昭郎公西移黄连峒(今福建宁化县)。罗俊年少殊勇,率领乡民平寇拓耕,开峒为镇(唐开元十三年黄连镇升为县,即今福建宁化县),使之成为闽西富庶之地。唐太宗为褒奖其开发功绩,于贞观三年(629)赐封巫罗俊为武威侯,任命为黄田镇守,并许其子孙世袭。后来,巫罗俊的后代都奉他为一世祖,视他为巫氏中兴的大显祖。
粤北和粤东兴梅地区的巫姓人,均为巫罗俊的后裔,都尊巫罗俊的裔孙巫大一郎为入粤始祖。巫大一郎原居福建上杭,后移居永定,他有7个儿子,后裔分居闽粤各地。先是大一郎长子仕聪、次子仕成、四子仕宗、六子仕敬一起从福建永定迁徙到粤北曲江杨梅村开创基业,后闻英土更沃,遂分迁英德发展。仕聪(念一郎)携子开基英东蒲岭高车坝(今属英东桥头镇);仕成(念一郎)一家徙居英德尧山石霞(今英德石牯塘石下村);仕宗(念四郎)迁居长铺东水竹径都(今英东大镇双寨海螺墩);仕敬(念六郎)有三子,长子福留居曲江杨梅村,次子禧迁居兴宁罗岗,季子禄移居英德三隅乡大塘面(今属英德横石塘镇)。其中迁居兴宁罗岗的巫禧,后裔最为兴旺,分居梅县、五华、龙川、和平、兴宁等广大客家地区,巫禧因此成为粤东兴梅地区客家巫氏的开基始祖。
大一郎其余三子的情况是:三子仕政生三子,迁居惠州金鸡塔下,有后裔再迁揭阳汤坑;五子仕慕迁居粤东大埔县,只有最小的儿子仕猷留居福建永定。
巫大一郎的后代大多在广东境内发展,故为其广东裔孙奉为入粤始祖。至于巫大一郎本人是否来过广东,尚待进一步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老人最终老死的地方是在福建。在他死后,作为长房的英德桥头巫氏特返福建接来巫大一郎的续弦王氏尽孝奉养,直到王氏死后,桥头巫氏又再返福建起取巫大一郎与其发妻吴氏的骨骸,与续弦王氏一起,合葬于桥头石陂头。巫大一郎的裔孙们还在桥头高车坝修建了粤地巫氏总祠,供粤北、粤东各地巫氏房支前去祭祖联谊。
巫氏徙入英德后,逐步形成了英东桥头和英西石牯塘两个繁衍发展中心。现桥头有2300多巫姓人,加上周邻的黄陂、大镇、青塘、鱼湾等地族众,计有3000多丁口;石牯塘现有2200多巫姓人,加上周边横石塘、浛洸、云岭等地族众,亦有3000多丁口。
英德巫氏在当地甚有影响。据桥头巫氏族史记载,明代有巫京二,万历年间官广西钦州中堂;巫茂才,天启年间官广西思州中堂。石牯塘巫氏族史载,清代有斯昭、斯晋、典文,子恕等,受封为奉直大夫。《英德县志·人物》载,清代石牯塘人巫翠峰,富而好善,曾筑桥五座,修路百余里,耗资万金。宗族中有孤儿,则收养,家境贫困者,则周济。其乐善好施举功感动乡人,被时人誉为“善士”。革命战争年代,英德巫氏也有不俗的表现,如石牯塘先后就有巫家苟、巫可挹、巫振余、巫开通、巫松、巫振信等6位巫姓族人为革命捐躯。时任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长的巫开立,也是英德巫氏族人。
清远其他县域,巫氏人口甚少,最少的连山和佛冈,分别只有10人和20人,最多的连南和清城,也分别只有448人和573人。这些县域的巫姓人,分别来自英德和惠州。其中,清城区巫氏的主体族支明末由惠州永安县(今紫金县)迁来,族裔主要分布在龙塘镇的定安和石角镇的马头等村;连南巫姓人集居于该县寨岗镇,开基祖巫重秀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1)由惠州龙川县下塔迁来,徙居寨岗社墩,已传9代,发展到440多人。寨岗社墩建有巫氏宗祠,其堂联书:“俊公家声远,平阳世泽长。”昭示该族巫氏是从山西平阳走出来的,其中兴显祖是开发福建宁化的功臣巫罗俊。
最后谈谈巫氏入粤的时间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今广东巫大一郎的各房支存有两说:一说是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英东桥头和粤东兴梅地区巫氏都持这个观点;一说是始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英德石牯塘巫氏和横石塘巫氏均持这个观点。这两说在入粤时间上相差270~290年。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各方所持的依据不同。
持南宋绍兴年间入粤观点的房支,依据的是粤东巫禧后人修撰的以巫禧为开基始祖的《巫氏族谱》。该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修谱人罗以言是巫禧的10世孙,兴宁罗岗人,进士,是他首先在族谱中把巫氏祖先入粤时间定在南宋绍兴年间。之后,该谱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进行过3次重修,其中关于巫氏入粤的时间都沿袭始此说法。于是,这一说法遂在粤东巫氏族人中形成定论。英德巫氏没有统一修过族谱,英东桥头巫氏的观点来源于粤东的《巫氏族谱》。按照这个说法,英东桥头巫氏和粤东兴宁巫氏都有800年以上的开居历史,但桥头巫氏至今只传到27代,兴宁巫氏至今只传到28代,代数似乎不够,一般应在30代以上才合常理,因为从编者所接触到的诸多姓氏族支传承世系显示,平均每代的间隔都不超过25年。
英德石牯塘和横石塘巫氏的依据是《横石塘抄谱》。据传,《抄谱》系念六郎仕敬的4世孙巫昱、巫升兄弟遵祖训留记于簿,后经6世孙天山、天衢兄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修补重录并续记而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经九世孙巫可定依祖笔抄录保存。宣统二年(1910)再请石牯塘石下念二郎仕成的十七世孙巫玉华代为修补重抄而留存于今。因此,这个《抄谱》的出现时间要比粤东的《巫氏族谱》早很多年,且两者都是仕敬派下的裔孙编写的。《抄谱》云:“祖公大一郎于洪熙元年正月初葬在麻岭张校圳。”“洪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洪熙元年即1425年。此说法把大一郎的生活年代从南宋初拉近到元末明初了。这样一来,《抄谱》则把大一郎的子孙入粤时间定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石牯塘巫氏从开基祖仕成算起,至今已历570余年,传承23代。其传承代数与徙居时间很吻合,因为一般平均每代相隔25年左右。但又有顾此失彼之虞,因为这样一来,从福建宁化始祖到大一郎前后历时800余年,却只传了17代,平均每代的间隔时间长达47年之久,显然不可信,除非其间漏记了代数。
上述两种说法,差异性甚大,且都存在世系传承间隔年代与常见谱记相悖之处,有待粤北、粤东两地巫氏族人在今后的族史调查中发现新的有说服力的历史资料去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相传黄帝时有个叫巫彭的大臣,以医术著称,是为巫氏之始祖。
巫氏很早就有出色的表现,如殷商时期的巫贤,是一位辅佐殷帝祖乙的名相;汉代的巫都,因著有《养性经》而留名青史。晋代以前,巫姓主要在山西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一带繁衍发展,并成为当地的望族,故后世的巫姓人多以“平阳”为郡望。
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巫姓名列第283位,主要分布在广东、四川、江西、福建等省。
在今清远市域,巫姓是名列第65位的人口大姓,拥有族众1.08万,英德成为其发祥之地和繁衍中心,现有近9000人口,占全市巫姓人口的82%以上。
东晋末年,为避世乱,巫氏族人巫暹东迁山东兖州,随后又由兖州南移入闽,定居南平之建溪,是为巫氏入闽之始祖。隋末,巫暹裔孙巫罗俊随父昭郎公西移黄连峒(今福建宁化县)。罗俊年少殊勇,率领乡民平寇拓耕,开峒为镇(唐开元十三年黄连镇升为县,即今福建宁化县),使之成为闽西富庶之地。唐太宗为褒奖其开发功绩,于贞观三年(629)赐封巫罗俊为武威侯,任命为黄田镇守,并许其子孙世袭。后来,巫罗俊的后代都奉他为一世祖,视他为巫氏中兴的大显祖。
粤北和粤东兴梅地区的巫姓人,均为巫罗俊的后裔,都尊巫罗俊的裔孙巫大一郎为入粤始祖。巫大一郎原居福建上杭,后移居永定,他有7个儿子,后裔分居闽粤各地。先是大一郎长子仕聪、次子仕成、四子仕宗、六子仕敬一起从福建永定迁徙到粤北曲江杨梅村开创基业,后闻英土更沃,遂分迁英德发展。仕聪(念一郎)携子开基英东蒲岭高车坝(今属英东桥头镇);仕成(念一郎)一家徙居英德尧山石霞(今英德石牯塘石下村);仕宗(念四郎)迁居长铺东水竹径都(今英东大镇双寨海螺墩);仕敬(念六郎)有三子,长子福留居曲江杨梅村,次子禧迁居兴宁罗岗,季子禄移居英德三隅乡大塘面(今属英德横石塘镇)。其中迁居兴宁罗岗的巫禧,后裔最为兴旺,分居梅县、五华、龙川、和平、兴宁等广大客家地区,巫禧因此成为粤东兴梅地区客家巫氏的开基始祖。
大一郎其余三子的情况是:三子仕政生三子,迁居惠州金鸡塔下,有后裔再迁揭阳汤坑;五子仕慕迁居粤东大埔县,只有最小的儿子仕猷留居福建永定。
巫大一郎的后代大多在广东境内发展,故为其广东裔孙奉为入粤始祖。至于巫大一郎本人是否来过广东,尚待进一步查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位老人最终老死的地方是在福建。在他死后,作为长房的英德桥头巫氏特返福建接来巫大一郎的续弦王氏尽孝奉养,直到王氏死后,桥头巫氏又再返福建起取巫大一郎与其发妻吴氏的骨骸,与续弦王氏一起,合葬于桥头石陂头。巫大一郎的裔孙们还在桥头高车坝修建了粤地巫氏总祠,供粤北、粤东各地巫氏房支前去祭祖联谊。
巫氏徙入英德后,逐步形成了英东桥头和英西石牯塘两个繁衍发展中心。现桥头有2300多巫姓人,加上周邻的黄陂、大镇、青塘、鱼湾等地族众,计有3000多丁口;石牯塘现有2200多巫姓人,加上周边横石塘、浛洸、云岭等地族众,亦有3000多丁口。
英德巫氏在当地甚有影响。据桥头巫氏族史记载,明代有巫京二,万历年间官广西钦州中堂;巫茂才,天启年间官广西思州中堂。石牯塘巫氏族史载,清代有斯昭、斯晋、典文,子恕等,受封为奉直大夫。《英德县志·人物》载,清代石牯塘人巫翠峰,富而好善,曾筑桥五座,修路百余里,耗资万金。宗族中有孤儿,则收养,家境贫困者,则周济。其乐善好施举功感动乡人,被时人誉为“善士”。革命战争年代,英德巫氏也有不俗的表现,如石牯塘先后就有巫家苟、巫可挹、巫振余、巫开通、巫松、巫振信等6位巫姓族人为革命捐躯。时任广东省商业联合会会长的巫开立,也是英德巫氏族人。
清远其他县域,巫氏人口甚少,最少的连山和佛冈,分别只有10人和20人,最多的连南和清城,也分别只有448人和573人。这些县域的巫姓人,分别来自英德和惠州。其中,清城区巫氏的主体族支明末由惠州永安县(今紫金县)迁来,族裔主要分布在龙塘镇的定安和石角镇的马头等村;连南巫姓人集居于该县寨岗镇,开基祖巫重秀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1)由惠州龙川县下塔迁来,徙居寨岗社墩,已传9代,发展到440多人。寨岗社墩建有巫氏宗祠,其堂联书:“俊公家声远,平阳世泽长。”昭示该族巫氏是从山西平阳走出来的,其中兴显祖是开发福建宁化的功臣巫罗俊。
最后谈谈巫氏入粤的时间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今广东巫大一郎的各房支存有两说:一说是始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英东桥头和粤东兴梅地区巫氏都持这个观点;一说是始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英德石牯塘巫氏和横石塘巫氏均持这个观点。这两说在入粤时间上相差270~290年。所以有这么大的差距,是因为各方所持的依据不同。
持南宋绍兴年间入粤观点的房支,依据的是粤东巫禧后人修撰的以巫禧为开基始祖的《巫氏族谱》。该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修谱人罗以言是巫禧的10世孙,兴宁罗岗人,进士,是他首先在族谱中把巫氏祖先入粤时间定在南宋绍兴年间。之后,该谱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年间和民国期间进行过3次重修,其中关于巫氏入粤的时间都沿袭始此说法。于是,这一说法遂在粤东巫氏族人中形成定论。英德巫氏没有统一修过族谱,英东桥头巫氏的观点来源于粤东的《巫氏族谱》。按照这个说法,英东桥头巫氏和粤东兴宁巫氏都有800年以上的开居历史,但桥头巫氏至今只传到27代,兴宁巫氏至今只传到28代,代数似乎不够,一般应在30代以上才合常理,因为从编者所接触到的诸多姓氏族支传承世系显示,平均每代的间隔都不超过25年。
英德石牯塘和横石塘巫氏的依据是《横石塘抄谱》。据传,《抄谱》系念六郎仕敬的4世孙巫昱、巫升兄弟遵祖训留记于簿,后经6世孙天山、天衢兄弟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修补重录并续记而成。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又经九世孙巫可定依祖笔抄录保存。宣统二年(1910)再请石牯塘石下念二郎仕成的十七世孙巫玉华代为修补重抄而留存于今。因此,这个《抄谱》的出现时间要比粤东的《巫氏族谱》早很多年,且两者都是仕敬派下的裔孙编写的。《抄谱》云:“祖公大一郎于洪熙元年正月初葬在麻岭张校圳。”“洪熙”是明仁宗朱高炽的年号,洪熙元年即1425年。此说法把大一郎的生活年代从南宋初拉近到元末明初了。这样一来,《抄谱》则把大一郎的子孙入粤时间定在明宣德年间(1426~1435)。石牯塘巫氏从开基祖仕成算起,至今已历570余年,传承23代。其传承代数与徙居时间很吻合,因为一般平均每代相隔25年左右。但又有顾此失彼之虞,因为这样一来,从福建宁化始祖到大一郎前后历时800余年,却只传了17代,平均每代的间隔时间长达47年之久,显然不可信,除非其间漏记了代数。
上述两种说法,差异性甚大,且都存在世系传承间隔年代与常见谱记相悖之处,有待粤北、粤东两地巫氏族人在今后的族史调查中发现新的有说服力的历史资料去消除分歧达成共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