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春夏间的一天清晨,我奉命去水头鸭仔坝村找地下党组织和武工队,研究如何对水头联防队队长黄如九做策反工作。进村后不久,放哨的人回来报告:“国民党军约有一个班的兵力,向鸭仔坝方向而来……”对于这个突发性的情况,应如何应付,我一时拿不定主意。
这是游击队文工团在一次祝捷晚会上演唱的一段快板书。快板书清楚地道出了地雷战的威力。大家对电影《地雷战》的故事也许记忆犹新,用地雷打击敌人确实是一种好办法。但今天我不是讲用地雷作战,而是讲用地雷来搞宣传。不是笑话吧?地雷怎么能搞宣传呢?这不是笑话,而是个真实的故事。
1949年端午节前后,武工队在水头下村一带活动。端午节那天,武工队队长想:每逢节日,村头榕树下都有人卖猪肉。队员们许久都没有吃过猪肉了,前去买几斤肉回来加菜也好!于是步出营房,向着村头榕树下走去。
1949年9月3日,共产党领导的潖江游击队,采用擒贼先擒王的战略战术,歼灭国民党驻守汤塘的一个保安连和一个联防自卫中队共300余人,一举解放了潖江地区重镇一-一汤塘圩。
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第六团有一个水头武工队,这个武工队的队员都是智勇双全的老游击队员,他们时常神出鬼没地活动在敌人的后方,用革命行动谱写出许许多多神奇的革命斗争故事。三进水头圩,就是其中的一些斗争片断。
1949年春的一天晚上,刘边(大家叫他小刘)随部队从佛冈龙南先鸡坑出发,到英德县老虎头峡收税。12日早上,天蒙蒙亮。当部队到达一个叫老虎头峡的山头时,透过薄雾,忽然发现山下有大批敌人(后来听说有五六百人),向游击队驻扎的山头移动。
良安炮楼位于汤塘至四九之间大路边的良安圩南边山包上,是1948年敌人对潖江游击区进行扫荡后,强迫群众建造起来的。炮楼分两层,常驻着保安队的一个分队20~30人,配有轻机枪一挺。它的存在,对潖江游击队的活动阻碍极大。
1948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军开展战略反攻已进入了第二个年头,在全国的许多战场上都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胜利,特别是辽沈战役已打响,并解放了东北大片土地。平津战役、淮海战役亦将打响。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华北、华东的战场处处失利,半壁江山已经丢失。
1949年5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一支四团(以下简称游击队)得到情报;双手沾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佛冈县参议员、保安营长、联防大队长范烈光定于5月18日到二区召开各乡联防主任、中队长联席会议。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入全面反攻阶段,革命形势发展迅速,游击区不断扩大。但是,游击队正面临着武器、装备、物资供给不足的困难,游击战士衣衫单薄,被盖短缺,而且战斗频繁,生活十分艰辛。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