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架村,位于东城街道东北部,距街道办事处11.6千米,村域面积约0.8平方千米,东邻黄江村,西北近东一村,南望坪山村。村庄约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原名“福兴围”,因此处地形似两边套着架的牛仔头,当地俗语有“狗来富,牛来发万户”,且牛被视为吉祥之物,故得现名。
马颈村,位于东城街道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7.3千米,村域面积约1.4平方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土仓村、新围村、新五村和新二村。村庄始建于1939年,由赖氏迁居于此而成。该村坐落在笔架山至二帽山南麓的平缓坡地,地貌形成受山前洪积影响,有零星丘陵分布,民居坐向不一,多数坐西北向东南。南有新星小学旧址、东城颐养院,东有文洞河,北有汕湛高速公路,再往北约1千米是二帽山,海拔637米。
莲塘二村,位于东城街道西南部,距街道办事处2.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是由石板分出来的革命老区村。1972年,当时的石板大队二至六村部分村民陆续搬迁到此地耕作、定居,逐渐形成新的村落。由于当时田地属石板大队所有,故初名石板新村。
园仔角村,位于东城街道东部,距办事处约15千米,村域总面积约1平方千米。南面与黄金布村和移民新村相邻,北面与坪山村毗连。村落始建于清代,村落四周被竹园包围,故得名园仔角村。村庄坐落于北江北岸、峡山西麓,聚落呈点块状分布,房舍坐东北向西南,四周有绿树、翠竹环绕,清静幽雅。
上黄塘村,位于横荷街道南部,距街道办事处约8千米,面积0.3平方千米。村落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一1795年),因村址选在黄塘(水塘之名)的上部,故取名上黄塘村。村庄坐落在大燕河与北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村屋坐东向西,整齐有序。村边竹林繁盛,村前稻田连片,水塘星罗棋布。村庄距上游大燕河水利枢纽约1千米。
明眼塘村,位于横荷街道东南部,距街道办事处8.5千米,面积约0.3平方千米。村庄始建于清代,据村中老人口述,村名原叫“盲眼塘”,因村边有一水塘地势低洼排水不畅而得名;后来疏通了水道,“盲眼塘”变成“明眼塘”。村庄坐落于大燕河和北江冲积平原,地势平坦。
大围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7千米,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年),由张氏先祖张台率族人从英德迁移至此地定居而成。因地域开阔,人口较多,故取名大围村。村庄坐落于文洞村委会西侧的丘陵地带,民居坐西向东,依山而建,村前田园开阔,一条溪流绕村而过。高田乡道Y177线至此为终点。
毛叶坪村,位于飞来峡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7千米,南面与塘角村相邻,西面与太平坑村毗连。据村中老人口述,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年),先祖张琳由英德移居此地,繁衍生息而形成村落。村庄坐落于高田文洞山区,分南北两片,相隔约400米,均沿文洞河而居。
牛栏坑村,位于飞来峡镇西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南面大围村、北面大坪村、西面横坑村。据该村《张氏族谱》记载,先祖张钜于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从英德迁移至清远高田文洞牛栏坑村定居,后人在此繁衍生息。
下赤坭村,位于飞来峡镇西北部,距镇人民政府约23.5千米,东面与文洞大坪村、南面与高塘坑山林、西面与大田面村、北面与卢屋村和石屋村相邻。村落始建于民国时期。村旁有文洞河从大罗山流出,村内赤色泥土居多,故取名为下赤坭村。村庄坐落于大罗山南麓的山间谷地,四面环山,环境清幽。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