潦口围位于佛冈县汤塘镇高岭村,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村里以梁姓为主。围屋坐北向南,广五路六进布局,总面宽约83米、深约80.4米。建筑采用中轴线对称分布,平面以三间二廊形式为主,砖木结构,悬山顶,灰瓦青砖,各排民居门之间一通到底。
大陂村位于佛冈县迳头镇大陂行政村,建于明代,为郑氏人居住。村域面积1.4平方公里,坐东北向西南,依山傍水,门前是流向烟岭的文昌河。早年此地一带有大片农耕地,由于地域的落差较大,先人在此筑了拦河坝,俗称“陂头”,用于灌溉,故此地一带取名“大陂”,郑氏族人在此建造屋场、学校,村民崇尚农耕、读书。
海围位于佛冈县汤塘镇四九官山村。据传原来这里是一大块萝卜地,由于前方有条河,古时在海边而建,因而得名海围。海围为明末清初建筑,由官山始祖所建。建筑坐北向南,广五路五进一围布局。围屋现存门楼及22间护水屋,余已毁。门楼单间悬山顶,木趟栊,花岗石铺地。
古塘村位于佛冈县石角镇二七村,建于明代中期,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古塘村坐东南向西北,地处潖江与诚迳河流交汇处,因村中有一口古老的水塘而得名“古塘”村。古塘村是黄姓人居住的村落,现存头门楼、上中下门楼、月松黄公祠及民居。
八宅围位于佛冈县迳头镇湖洋村,紧靠湖洋大围和湖洋张屋围,四面环山,两面傍水。因围屋是迳头郑氏八兄弟中的八弟始建,故名。八宅围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二堂二横一围带二路民居,总面宽55.3米,总进深45.6米。围龙屋平面呈方形,内有24间护水屋和1座门楼
田心古围位于佛冈县汤塘镇田心村,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为广四路七进一围布局。建筑通面宽约70米,深约100米。围屋由门楼和多间围水屋组成。门楼为砖木结构,悬山顶,花岗石门框,墙上彩绘毛泽东头像和几何图案,台基花岗石包边。围内有广四路七进三间二廊民居,整体保存尚好。
水围位于佛冈县石角镇科旺行政村,因围屋前是潖江河而得名,过去能看到潖江水迎面而来,意即“水为财”,财源滚滚而来。围屋建于清代,坐西北向东南,广四路四进一围布局,通面阔46.9米,通进深34米,高5.8米。
大坝村位于佛冈县石角镇观山行政村,镇境西北部,形成于清乾隆元年(1736年)。据《广州市地名志》记载,大坝村因村旁有拦河大坝而得名。围村坐东向西,广三路四进三横一围布局,围龙屋平面呈方形,内有28间房连接一座门楼,六座单体二开间民居。门楼为凹门斗式门面,花岗岩石门框,素面门枕石。
墩下村位于高岗镇北部,形成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因房屋建在一个高约几十米的土墩下,取名墩下村(曾用名敦厚村)。墩下村为“蜘蛛网形”建筑,房屋坐向可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而定,连接原住屋的周围,形成庞大的民居建筑群,有建于清代或民国期间的民居,以“日”字或“口”字形带一个门楼,房屋坚固耐用,防盗防贼。
官塅围位于佛冈县迳头镇楼下村的东北部,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今有300多年。官塅围依山傍水,紧靠河西公路和烟岭河。围中自古名人辈出,历史以耕读为本,清代至民国期间,该村有范廷良、范飞龙、范少雄、范华胜、范少威武术世家,时称“范氏五杰”。
2024-03-31
2024-03-31
2024-03-30
2024-03-30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