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村,位于太保镇东部,属保城行政村,距太保镇政府2千米。该村临山环水,地势险要,是历史上的军事要地。明天顺六年(1462)至1946年,为连山第三个县治地。1946年,县治迁到永和,此地取名为旧县城,又称旧城。世居村民有罗、李、吴等26姓,属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连山话。


  明天顺六年,连山县知县孔镛把县治从程山(永丰司城)迁到太保大象山小水坪(即今旧城);明成化四年(1468),“叠石成垒”为小城,四面设有门楼,东为迎旭门,西为秩成门,南为离照门,北为宣威门,从东门至西门的直街,长百余丈,宽丈余,均用山石铺垫。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改为绥瑶直隶厅署。辛亥革命后,复为县城,为县、厅公署共计484年。1928年,城内有大小公署70多间、民居矮屋100多间。沿山建筑分为6级。 


  旧城作为连山县治地,历任知县、同知、知事、县长共221人,旧县志有传的有22人。当中有促进民生、推进民族和谐的孔镛;有兴办书院,使连山文风为之一振,编纂《连山书院志》《连阳八排风土记》的河南才子、教育家李来章;有清如水、明如镜,爱民若赤,离任时村民扶老携幼拜叩挽留的孙瑛。


  旧城内建有学宫、书院,作为村民子弟学习儒家经籍、参加科举学习、祭祀孔子的场所。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时任知县李来章始建连山书院,后称桂阳书院。

  清同治四年(1865),同知蒋震举倡建学宫于大象山麓,名象山书院。历经80多年,先后办有高等小学、乡村师范学校、初级中学,培养了不少人才。民国版《广东连山县志》记载,象山书院以“象山春风”被列为当时“连山八景”之一,时任县佐藏承宣诗云:“郁葱佳气接蓬莱,广厦千间迤逦开。几度春风吹绛帐,满山桃李尽成材。”





  村中主要文物遗迹有西门楼、南城墙、文庙、武庙、文武官员下马碑、全国人民抗战纪念碑等。其中,西门楼始建于明成化四年(1468),清乾隆年间重建,砖木结构,歇山式,被评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代诗人唐自辉作《旧城西门楼》诗云:“雨打风吹五百年,城楼耸峙势岿然;峥嵘岁月云烟逝,历史长存成美谈。” 


  解放节是村民为纪念1949年12月8日(农历十月十九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旧城和太保圩而设定的。每年的这天,村民摆设宴席、制作汤糍,宴请众多客人,并以汤糍作为“手” 信”相送。2017年12月6日,旧城村举办连山解放68周年暨民族“感恩·团结”庆祝活动,村民制作2万多只汤糍,设宴380围,以《舞春牛》《炸火狮》等13个文化表演节目款待5000多名来宾,展现了“古县城村民奋发齐心协力奔康,新时代党政英明远瞩高瞻图强”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