潖江是佛冈的第一大河,其中以大庙峡为界,潖江上游称吉河。吉河是潖江的主流,发源于水头镇通天蜡烛山,通过大庙峡,傍汤塘,绕龙山,直奔大江。吉河大庙,位于大庙峡上下入口处西边山麓,面临清佛羊肠古道,对岸为106国道,距县城约5公里。

  大庙原名“大庙峡神祠”。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号召破除迷信,地方政府遵循进步人士之议,改为“吉河关岳大庙”。据清道光年间编撰的《佛冈厅志》记载: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吉河乡发生虎患,群虎在这一带先后嗜食乡民、行旅120多人,群众谈之色变。当时清远县令苏延龙写了一篇驱虎文,着人到这庙祭祷,凑巧虎患不久便息,可见此庙在400多年前已享有盛名。清嘉庆年间,此庙结构两进两层,楼上是神厅,神厅上有三尊菩萨,高约1米多,一位白发长髯,一位金发紫须,一位红脸短须,旁边还有几十个神态各异的小菩萨。

  大庙处于潖江峡口,舟楫往来,必进庙祈祷而后行,以求庇佑。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佛冈发生特大水灾,此庙被冲塌,因神像幸存,未随波冲走,更为乡人信奉。佛冈厅同知龚耿光捐养廉金作倡导,集资重建。此后直至民国期间,屡有重修。


  新中国成立以前,朝代几经兴废,地方屡历战乱,大庙里的几个泥塑木雕的偶像一直被奉为法力无边可庇佑全境、恩泽能普济众生的神灵。

  建庙以来,每隔五年秋收之后,由全乡各村族绅联合为大庙举行“万年缘”(民间称五年一次“小神功”,十年一次“大神功”)盛会。“万年缘”仪式极为隆重,还赴省城聘粤剧名班莅临演出,以酬神功,吸引各方上香礼拜者云集于此,人数甚众,热闹非凡。盛会经费除募捐外,则凭开设赌馆、烟馆、观戏棚等摊派解决。1958年间,大庙被拆毁。

  20多年前,由信女钟月杏(已故)和冯妙琴两位前辈带领一批善心信士四处筹款重建大庙,方便信众供奉祭拜,使得大庙再现昔日香火鼎盛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