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传统村落:龙塘镇定安行政村——鳌岗地村
2024-05-02

清初,鳌岗地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民国时期,属回岐区连平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清远县龙塘乡。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龙塘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龙塘人民公社定安大队。1983年,属龙塘区定安乡。1986年,属龙塘镇定安行政村。1988年,清远撤县建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区和清郊区(今清新区),龙塘镇隶属清城区。1990年,属龙塘镇定安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定安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郑、江二姓,郑姓族人较多。唐武德元年(618年),郑氏从河南开封南迁至福建福州,继迁至广东惠州,再迁到东莞石龙;清顺治年间,从东莞石龙迁到此地。江姓源流不详。2015年底,村中有户籍人口694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0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郑氏有一特色传统菜肴鱼冻,其制作方法是把鳊鱼煎至金黄,加盐、蒜、胡椒、醋等焖熟,有些还喜欢加上鸡汤,刚出锅时不好吃,要等到完全冷却了才好吃。据传此菜是郑氏先祖刚到此地时,正好遇上过年,当时连住处都还没有,就蹲在别人屋檐下做饭,菜肴只有鳊鱼和一些杂菜,由于食具不齐全,只好把所有的菜一锅煮,吃不完又怕它会坏掉,于是就加了醋,留到下一顿继续吃。没想到这加了醋的鱼冻味道很鲜美,也很开胃,后来就成了传统菜肴,延续至今。目前,鱼冻烹饪技艺已被清城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鳌岗地村现存传统民居82座。现村宅多数为水泥钢筋框架混凝土红砖结构楼房。村中有宗祠2座。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初,是郑姓族人为祀奉先人而建的;坐南向北,三间二进布局,总面阔19米,总进深19.2米,建筑占地面积达364.8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前有开阔的地坪。后人重修时盖黄琉璃瓦面,外墙贴满绿色瓷片。头门面阔三间,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花岗岩石门框,门额石刻“郑氏宗祠”。门前立有两对旗杆夹石,上刻“光绪二年丙子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郑兆熊立”。上堂面阔三间,明间内设神龛,供奉先祖牌位。祠堂两侧有青云巷,与民居相通。


村里有过元宵节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鹅供奉祖先,还要做汤丸吃。汤丸馅料有豆沙、花生、芝麻、白糖,外皮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粉团,包上馅料放汤煮熟即成。汤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家人团团圆圆。喜欢吃咸的以肉汤做助料,加些素菜拌之亦可,这种食品可当主食做正餐。过完元宵节,预示春节的结束,开始新一年的耕耘。
村中的主要人物有:郑天培(1744一?),字桂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巡政厅,被封为朝议大夫(散官官阶);郑兆熊,郑桂轩之孙,清光绪二年(1877年)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
鳌岗地村保存有清代的郑氏宗祠、桂轩郑公祠和较多的古民居,整个村落布局合理,古色古香,2012年3月被省文联、省民协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