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岗地村,位于龙塘镇西南面,距镇人民政府约6.8千米。村庄始建于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年),由中原人口南迁而形成。因村内东边有一山岗形似鳌鱼,村民称此为鳌岗地,村名也由此而来。村庄坐落在平坦且分布零散的低丘陵地带、省道S269线西侧,村庄呈块状分布。

  清初,鳌岗地属清远县回属清平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民国时期,属回岐区连平祥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清远县龙塘乡。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清远县第三区。1955年,属清远县龙塘区。1957年,属龙塘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龙塘人民公社定安大队。1983年,属龙塘区定安乡。1986年,属龙塘镇定安行政村。1988年,清远撤县建市,原清远县分为清城区和清郊区(今清新区),龙塘镇隶属清城区。1990年,属龙塘镇定安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定安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郑、江二姓,郑姓族人较多。唐武德元年(618年),郑氏从河南开封南迁至福建福州,继迁至广东惠州,再迁到东莞石龙;清顺治年间,从东莞石龙迁到此地。江姓源流不详。2015年底,村中有户籍人口694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0人。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郑氏有一特色传统菜肴鱼冻,其制作方法是把鳊鱼煎至金黄,加盐、蒜、胡椒、醋等焖熟,有些还喜欢加上鸡汤,刚出锅时不好吃,要等到完全冷却了才好吃。据传此菜是郑氏先祖刚到此地时,正好遇上过年,当时连住处都还没有,就蹲在别人屋檐下做饭,菜肴只有鳊鱼和一些杂菜,由于食具不齐全,只好把所有的菜一锅煮,吃不完又怕它会坏掉,于是就加了醋,留到下一顿继续吃。没想到这加了醋的鱼冻味道很鲜美,也很开胃,后来就成了传统菜肴,延续至今。目前,鱼冻烹饪技艺已被清城区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鳌岗地村现存传统民居82座。现村宅多数为水泥钢筋框架混凝土红砖结构楼房。村中有宗祠2座。郑氏宗祠,始建于清初,是郑姓族人为祀奉先人而建的;坐南向北,三间二进布局,总面阔19米,总进深19.2米,建筑占地面积达364.8平方米;砖木结构,悬山顶,前有开阔的地坪。后人重修时盖黄琉璃瓦面,外墙贴满绿色瓷片。头门面阔三间,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花岗岩石门框,门额石刻“郑氏宗祠”。门前立有两对旗杆夹石,上刻“光绪二年丙子科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郑兆熊立”。上堂面阔三间,明间内设神龛,供奉先祖牌位。祠堂两侧有青云巷,与民居相通。

  桂轩郑公祠,俗称“八柱厅”,始建于清代,坐东南向西北,五间三进布局,总面阔20.8米,总进深35.5米,建筑占地面积达738.4平方米,两侧有青云巷与三路民居相隔;头门面阔五间,进深十三架7.7米,前设三步廊,以柁檄、斗拱承托梁架及檩条,柁檄、梁架均雕刻瑞兽、花鸟图案,梁下施木雕花卉雀替。两根石前檐柱,虾公梁上置驼峰、异形斗拱隔架,梁底刻花卉纹,石雕人物挑头。花岗石门框,须弥座门枕石,门额石阴刻“桂轩郑公祠”。明间前砌五级台阶,边饰抱鼓垂带石。台基花岗岩石包边。内设屏门。中堂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架9.55米,前设三步轩廊,博古梁架木雕瑞兽、花鸟图案。两根石檐柱,四根木金柱,抬梁式构架,瓜柱承檩。内设三关六扇屏门,堂内悬挂“经魁”及“佐理分猷”木匾(均为复制品)。明间前砌三级台阶,边饰垂带石。堂前带两廊两庑一井,两廊两庑面阔5.3米,进深7.1米,两廊为六架卷棚顶。上堂面阔五间,进深十五架6米,前设三步轩廊,博古梁架木雕花卉图案。两根方形石檐柱。堂内设神台。明间前砌五级台阶,边饰抱箍如意垂带石。堂前带两廊两庑一井,两廊两庑面阔4.1米,进深7.1米。该宗祠规模较大,保存完整,具有一定的历史研究价值,2011年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村中修有《郑氏族谱》,于1992年冬由王子官进行了第一次修谱,于2012年由编写族谱理事会进行了再一次修谱。《郑氏族谱》收录了劝人向善、遵纪守礼、勤俭拼搏、孝敬长上、和睦乡里等族规族训。

  村里有过元宵节的习俗。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鹅供奉祖先,还要做汤丸吃。汤丸馅料有豆沙、花生、芝麻、白糖,外皮用糯米粉加水揉成粉团,包上馅料放汤煮熟即成。汤丸寓意新的一年生活甜甜蜜蜜,家人团团圆圆。喜欢吃咸的以肉汤做助料,加些素菜拌之亦可,这种食品可当主食做正餐。过完元宵节,预示春节的结束,开始新一年的耕耘。

  村中的主要人物有:郑天培(1744一?),字桂轩,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巡政厅,被封为朝议大夫(散官官阶);郑兆熊,郑桂轩之孙,清光绪二年(1877年)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名举人。

  鳌岗地村保存有清代的郑氏宗祠、桂轩郑公祠和较多的古民居,整个村落布局合理,古色古香,2012年3月被省文联、省民协评为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