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背村,位于龙塘镇东面,距镇人民政府约3千米,村庄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一1850年),蓝姓族人将原址让给钟姓族人,从黄洞搬迁到现址建村。因有一条小河在村前自东向西流过,故取名河背村。村庄坐落于丘陵地带,位于汪尾山南面山脚下,依山而建,村后丛林茂密。民居朝南,村边有水塘、少量农田,村道蜿蜒、连通广清大道。

  清道光年间,河背属清远县回属。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回属连平祥安良分局。1930年,属回岐区连平祥乡。1948年,属龙塘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3年,属第三区三嘉乡。1955年,属龙塘区。1957年,属龙塘乡。1958年,属八一人民公社。1959年,属龙塘人民公社陂坑大队。1983年,属龙塘区陂坑乡。1986年,属龙塘镇陂坑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龙塘镇陂坑行政村。1990年,属龙塘镇陂坑管理区。1999年至今,属龙塘镇陂坑行政村。

  世居村民为蓝姓,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年)从福建迁移至广东花县狮岭;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年)从狮岭迁移至清远龙塘黄洞村;清道光年间让址给钟氏族人从黄洞移迁至今址。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144人。村民均为汉族,属客家民系,通用方言为客家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兼种植花生、薯类,以及饲养生猪、“三鸟”(鸡、鹅、鸭的简称)等。20世纪80年代初,因村庄附近建工厂,村中土地多被征收,因此大部分村民就近入厂务工,也有部分村民从事农业种养、汽车运输业、个体经商等。

  村中现有民居37座。其中传统民居现存8座,多数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三间两廊布局,泥砖墙体,人字形木梁,板瓦屋顶。部分房屋还有人居住。改革开放以后修建的房屋多为二层以上的楼房,部分楼房装修华丽。

  村中有一座蓝氏宗祠,始建于1934年,重修于2015年。宗祠坐北向南,三间二进布局,总面阔10.4米,总进深16.6米,建筑占地面积约173平方米。悬山顶,青砖墙,碌灰筒瓦。头门面阔三间,进深十九架7.2米,前设单步廊。凹门斗式门面,花岗岩石门框,门额石阴刻“蓝氏宗祠”,落款为“民国三十二年仲冬吉旦立”。墙楣彩绘花鸟诗文壁画,次间墙上原开方形直棂窗,现已被封堵。上堂面阔三间,进深二十一架6.9米,明间内设神龛,供奉祖宗牌位。堂前左右隔扇各种吉祥图案,雕工细腻精美。2011年,该宗祠被公布为清远市清城区不可移动文物。

  河背村有办弥月宴和担开学茶的习俗。小孩长满一个月,父母就会给孩子办“弥月宴”。当外婆的会给外孙送衣服、背带等礼物,酒席备有鸡酒、红鸡蛋、猪脚醋等食品。男孩子到了六七岁的年龄,父母为其举行入学礼,俗称“担开学茶”,亲戚朋友会赠送笔、墨、算盘、书桌、衣服等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