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城传统村落:洲心街道青联行政村——牛面沙村
2024-05-02

清初,属清远县捕属靖定乡。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属清远县同和安良分局。1930年,属清远县兴靖区同和乡。1948年,属清远县兴靖区洲心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属清远县第一区洲心乡。1953年,属清远县第二区。1955年,属清远县洲心区联湖乡。1958年,属洲心人民公社沙湖大队。1983年,属洲心区沙湖乡。1986年,属洲心镇青联行政村。1988年,属清远市清城区洲心镇青联行政村(1990-1998年,青联行政村改称青联管理区)。2003年至今,属清城区洲心街道青联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郑、郭、杨、林、苏五姓。郑姓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从惠州博罗古仙村迁至清远洲心伦洲,清康熙五十一年从洲心伦洲迁移至现址。郭姓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从南雄珠玑巷迁入。杨姓于1952年从洲心沙湖岭塘村迁入。2015年末,村中有户籍人口617人(共122户)。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有17人、台湾同胞有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有9人,分布在美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语。
清代,该村郑大彪(字士刚)中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科武举。据《清远县志》记载,其官任肇协右营千总;据该村《郑氏族谱》记载,其曾署连平州。因村中出过功名武官,牛面沙村过去曾修建有镬耳屋十数座。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镬耳高高凸起,形似官帽的两耳,在封建社会往往只有考取功名的人才可修建此种类型的房屋。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发生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人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民间还有“镬耳屋”寓意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在古时候,牛面沙村一带流传着这样一首顺口溜:“六步湾,弯弯曲;牛奶头,水刺竹;牛面沙,镬耳屋。”可惜村中的镬耳屋在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了。

当地流行泰山石敢当习俗。据考证,泰山石敢当是远古先民对灵石崇拜的遗俗,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以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样,以镇压不祥,表达人们向往与追求
平安、和谐与吉祥之意。该习俗在全国各地和东亚的日本、韩国等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都流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