迳头菜洞村在佛冈解放前属迳头保,是解放战争游击区。该村位于佛冈县与新丰交界地带,四面群山环抱。村东面翻过数十座山是新丰遥田乡,东南面沿着一条5公里多的山径羊肠小道直往青竹抗日老区,西南面是通向迳头圩集市的通道,西面穿过松林山是烟岭乡的中洞村。该村是开展游击战争的理想之地,是开展武装斗争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党就在这里建立组织,并发动群众组织起农会、民兵和革命的“两面政权”。在解放战争时期,该村支援掩护游击队、武工队的活动,为建立和巩固这块游击根据地作出很大的贡献。1993年3月19日,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发展中共地下组织,建立游击根据地

  1949年9月,中共佛冈县主要负责人谢裕德到该村,以该村小学教师职业为掩护进行党的工作。中共佛冈二区负责人朱继良等也常到该村宣传抗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1945年上半年,吸收该村朱建民入党,归属中共迳头支部领导。1948年初,中共佛冈迳头乡支部又发展该村朱求风入党。

  在发展党组织的同时,为了搞好这块根据地的建设,党在这里发动和领导群众建立农会、民兵、交通站和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为根据地建设打下基础。1948年秋,佛冈人民义勇大队根据中共滃江地工委的指示,将大部分人员编为两个武工队,深入敌后开展斗争。武工队成立后把队伍拉到该村进驻,以该村为据点延伸到各地,并在该村组建中共武工队支部,在该村举行第一次支部大会。此后,武工队、游击队常驻该村,中共佛冈县和区领导、北一支队和北一支二团的首长也时常进驻该村。如1949年北一支副司令黄桐华和北一支二团团长陈培兴以及佛冈县委李适存、朱继良等也常驻该村,并把指挥部设在朱金兰家里。

  二、建立农会和民兵组织

  1948年8月,该村建立农会,会长朱文卿,副会长朱沛塔。在建立农会的同时组建民兵队伍,民兵队长朱匡周。农会和民兵组织直接由武工队党组织领导,开展反三征、反“扫荡”、减租减息、护送情报和筹粮筹物支援部队等工作。1949年春夏,该村农会、民兵配合游击大队、武工队做好对国民党迳头联防中队和乡公所人员的策反工作。同年5月,村农会、民兵为了配合北一支主力团打好挂牌径伏击战,发动群众组织物资救援、担架队伍全力支援部队,取得歼敌一个整营的辉煌胜利。

  该村农会、民兵组织建立起来以后,开展反三征运动取得很大的成绩。全村没有被征过一个壮丁,没有向国民党反动政府缴纳过一粒粮。

  三、建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

  1944年,经过党组织的批准,朱继良出任迳头乡乡长,使该乡政府机构成为革命的“两面政权”。朱继良委任进步民主人士朱文考为迳头保保长,委任该村朱金兰为副保长。这个“白皮红心”的乡、保政权,为掩护中共地下组织的活动和支援游击队、武工队开展武装斗争做了许多工作。

  1944年,中共佛冈县委负责同志谢裕德由党组织安排在该村教书,后在烟岭前所区被捕,朱金兰得悉后积极参与保释。朱金兰这个副保长自1944年上任以后,一直到佛冈解放。在整个解放战争期间,他一方面应付敌人,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支持和掩护游击队、武工队进驻该村时想方设法做好安全防范的掩护工作。北一支副司令员黄桐华、二团团长陈培兴以及佛冈县委朱继良、李适存等也时常进驻该村,并在该村朱金兰家设立电台指挥机构,从来未出现过安全问题。每当游击队撤出该村时,朱金兰即去报假案说:“昨晚共匪深夜进村,未天光就向西(本来是向东)走了。”

  四、发动青年参军参战

  1947年至1949年春夏间,该村动员青年参加游击队,1947年参加武工队的有朱求风、朱建民、朱沛塔、朱文卿等10多人。这些青年在参加部队前都是基干民兵,参加部队前后配合部队参与多次战斗。1947年秋,李拔才部队和佛冈人民抗征救命大队围攻高岗社岗下反动联防队时,该村朱求风带领10多名青年基干民兵参与战斗并取得较好的战绩。该村朱求风参加游击队后,先后任小队长、武工队队长等职,他作战英勇,艰苦奋斗,积劳成疾,为革命贡献了青春的生命。

  在解放战争期间,该村为了支援游击队,先后捐出步枪7支、弹药一批送给部队。多年来为了解决游击队、武工队进驻该村后的给养问题,支援游击队粮食500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