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岭大村牛洞坑村在佛冈解放前属白石乡第三保(即课田村),是解放战争游击区。该村境内丛山峻岭,森林茂密,村北靠课田村和五洞坑村,可通英德鱼湾、大镇、桥-北江特委的红色地区;东和新丰遥田相毗邻;南与菜洞、青洞村接壤,可通从化、增城、龙门(东江纵队活动地区)。由于地形有利,早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春,中共课田支部成立后,领导成员就意识到牛洞坑所在地位的重要。故此,李先士、李泽民等到该村以开山种果为名进行秘密活动,在村内举办党员培训班。该村人民在中共课田支部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坚持斗争直到佛冈解放。1993年3月19日,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该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建立中共地下组织并在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

  1939 年春,中共课田支部建立,支部书记胡占丰,委员朱继良、李先士。不久,李先士兄弟、李泽民等到牛洞坑村以开展种果作掩护进行秘密活动,举办党员培训班。在此期间,朱继良、李先士、吴清、李立等人组成抗日先锋队,几次到该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号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一致,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努力奋斗。经过党的宣传教育,该村先后有李泽民(原籍前所村,全民族抗战初迁入该村兴办果园、养蜂)、李功发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课田支部党小组成员,由李先士联系。

  1940年年初,北江特委派金阳到该村后,长期住在李先士家。为了提高党员素质,金阳、朱继良秘密在该村举办几期党员训练班,参加训练的有李棠、李槎、谢夕文、黄昌坛等20多人。

  1942年,李先士传达上级指示,停止党的活动,教育党员“三勤”。1944年秋,上级派来谢裕德恢复党的活动。1945年春,李先士参加北江支队后,由谢夕文任支部书记。谢夕文牺牲后,由李立接任支部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上级派朱继良任中共佛冈县特派员,该村党员由李立联系。

  二、建立抗日武装,支援革命斗争

  1939年,成立白石乡(现烟岭乡)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李泽民(中共党员),中队长李先士(中共党员),牛洞坑村成立抗日自卫小队,小队长李功发,队员有李功登、李功富、谢万祥、谢德华、李功传、谢万淡等。同期抗日自卫队李先士中队全体参加中共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开展防奸肃敌活动。同年冬,该村抗日自卫小队在党支部和自卫大队领导下,参加两次截击日军进犯。一次在佛英边境的白沙牛栏头,在截击战中击毙日骑兵2名,缴获战马2匹;另一次在大风坳顶阻击。两次战斗成绩虽然不大,但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坚定当地人民群众抗日必胜的信心。

  1945 年年初,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派遣邬强、李东明组建北江支队,开赴英德鱼湾东乡一带创立抗日根据地,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号召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该村青年谢德华、谢万祥、谢芬、谢万淡等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参加北江支队,编入独一大队,大队长蓝田,副大队长李先士。留在村中的李功发、李功富等人参加基干民兵中队。民兵中队直接由县工委指挥,中队长李司胜,副中队长李某、黄昌,指导员李立,队员李功发、李国兴等数十人。

  1947年秋,李泽民率部队回牛洞坑,驻在墩子下围。由于奸细告密,反动头子范烈光、李日华带领联防队倾巢出动包围游击队。在激烈的战斗中,该村群众帮助游击队突围,使游击队减少伤亡。群众的革命行动,招致反动联防队再次到村报复,放火烧毁房屋6间,抢走猪3头、耕牛10头及物资一批。1948年秋,武工队伏击反动头子李日华未遂,立即回到该村掩蔽。1949年5月,该村民兵配合北一支队主力,在三江梅子坪伏击伪联防大队长范烈光,范烈光和伪军事科长范秀中当场毙命。

  三、建立民主政权

  1940年,在党组织的支持和协助下,范双龄(中共党员)通过合法斗争,出任国民党白石乡乡长,范双龄委派李先士任第三保保长(即课田村),从此建立起“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

  1940-1942年,在范双龄乡长、李先士保长领导下做了如下工作:开办民众夜校,由涂锡鹏到课田来该村轮流讲课,教农民识字,讲解抗日方针政策;严禁鸦片和赌博;开展防奸肃敌,维护社会治安。

  1945 年春,在中共佛冈县工委领导下,成立白石乡抗日动员委员会(即抗日民主政权),主任范双龄(中共党员),副主任李松开(中共党员)。在抗日动委会领导下,全乡开展了各项工作: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团结各阶层人民支援抗日斗争;发动青年参加抗日游击队;发动各村人民筹粮支援抗日游击队;实行“二五”减租减息,废除地主对农民的额外剥削,即废除田信鸡、批头、鞋脚(田信鸡、批头,就是农民租种地主的田,事先要向地主奉送鸡和定金;所谓鞋脚,就是要农民送给地主带田时的劳神费);发动群众锄奸肃敌,维护社会治安。

  1949年5月,北一支队消灭地方反动武装。6月,在大陂成立佛冈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陈培兴,副主任朱继良、李适存。在军管会领导下,成立各乡村人民政权。

  四、发展群众组织

  1939年,在中共课田支部领导下该村成立耕牛会。耕牛会具有互助性质,每年6月、10月解决缺牛农户耕种问题,深受农民好评。1940年,该村成立妇女会,会长邓壬,发动妇女剪辫和上夜校、学文化。1944年秋,该村在耕牛会的基础上成立农会,会长李功发。农会发动群众开展“二五”减租减息活动。

  在革命斗争中,该村输送9名青年参加部队,基干民兵多次配合游击队活动,有谢德华等4名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困难的环境下,该村支援部队粮食150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