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岭邓光头村有谢屋、王屋、围子营3个老区村庄。3村是烟岭北部连成一片的边远山区,东面与野猪湾、柯木岗、井前村接壤,南北与课田村隔河相邻,北通五洞坑、门洞、鱼湾(英德县)等村,西可入水洞坑、礼溪村。该3村背面群山重叠,山林茂密,是开展革命活动和武装斗争的理想之地。该3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自1939年起,中共地下组织就在这里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队伍,使3村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地下组织开展游击战争的根据地,为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1993年3月19日,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该3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建立中共组织并领导群众进行长期的革命斗争

  1939 年夏,3村谢夕文由李先士介绍加入中共组织,同期成立邓光头村党小组,组长谢夕文,小组成员王昌坛、王太俾,由李先士负责联系。1940年,谢夕文、王昌坛先后介绍3村谢夕威、王其等王其栋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3年至1944年上半年,党组织停止活动,3村党员执行“三勤”指示,1944年下半年党组织恢复活动。

  1945 年春,谢夕文任中共白石乡支部书记,由前所村转来的中共党员潘继善和由井岗村转来的中共党员李奀直接由谢夕文联系,同时发展王彩章入党。

  邓光头村自1939年有了中共党员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胜利结束,3村的人民在中共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二、建立农会(帮耕会)并在党组织领导下开展革命活动

  建立农民协会(帮耕会)。1940年上半年,3村党小组执行中共佛冈二区委员会指示,通过抗日自卫小队发动农民成立帮耕会(下设帮耕小组),会长谢夕文,副会长王昌坛。帮耕会维修水利,组织农户之间互相帮助,并在抗日自卫大队的部署下实行“二五”减租减息活动。
  1944年秋,3村党小组执行中共白石乡支部的指示,在帮耕会的基础上成立农会,会长谢夕文,副会长王昌坛,继续领导农户开展“二五”减租减息斗争。秋收以后,前所村的顽固地主李良象兄弟带领爪牙10多人,窜到该村追租逼债,农会即发动农户与之斗争,迫使其实行“二五”减租减息。1945年冬至1948年下半年,村农会配合地下粮站筹粮支援北江支队、李奀游击队和佛冈义勇大队武工队3000公斤。

  建立武装组织,开展武装斗争。1939年初,邓光头村成立抗日自卫队(二区抗日大队长是李泽民,中队长是李先士),小队长谢夕文,队员有王昌坛、王太卑、王义中、王彩章等10多人枪。自卫队后来全部参加中共领导的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成为中共地下组织掌握的抗日武装力量。1939年冬,自卫小队参加牛栏头和大枫凹的对日伏击战。1945年5月,成立佛冈二区基干民兵中队,中队长李司胜,副中队长王昌坛,指导员李立。同期由3 村基干民兵王昌坛带队,配合北支独一大队伏击国民党军,俘官兵17人,缴获长短枪20多支、子弹10多箱、军马1匹。同期,配合北支夜袭国民党曾兆基团部,俘官兵20多人,缴获枪支20余支、军用物资一批。同年7月,配合北支逮捕并处决邓光头地区反动分子刘启标。解放战争时期,该村基干民兵参加袭击高岗林瑞生反动联防队的战斗。该村基干民兵与李奀、王昌坛游击队一起,护送黄桐华、林名勋、汤山等上级领导途经邓光头到达英德鱼湾三山,为解放战争作出贡献。

  三、建立民主政权和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进行革命斗争

  1940年上半年,在中共佛冈二区委员会的领导下,由抗日自卫大队和中队展开对敌斗争,揭露国民党白石乡乡长李花发、保长李凤书和联防队反动头子李日华包庇烟、赌的罪行,逼使国民党县长黄祥光撤销李花发乡长职务,并将李凤书扣留审查,由范双龄(中共党员)出任乡长,统一管理全乡事务,使白石乡成为地下党掌握的“白皮红心”政权。

  1945年5月,根据中共佛冈县工委的指示,成立白石乡抗日动员委员会(即抗日民主政权),范双龄任主任,3村在动委会的领导下争取父老乡亲支持抗日,输送青年参加抗日队伍,筹粮筹款支持抗日队伍,维护地方治安。3村的各项工作得到“两面政权”的紧密配合,“两面政权”一直坚持到解放战争结束。

  四、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支援游击队

  发动青年参军参战。1945年春,3村党小组动员中共党员王昌坛、王太卑、王彩章和青年农民谢培、王中泉、王昌庭等参加东纵北江支队。1946年冬至1947年上半年,3村党组织又动员北支复员战士谢万就、李召根、王义中、王中泉、谢培等20多人参加李天、王昌坛为正副队长领导的游击队。

  筹粮支援游击队。抗日战争时期,3村筹粮2000多公斤支援北江支队;1946年筹粮500多公斤支持李奀游击队;1948年夏筹粮250公斤支持郑公侠领导的武工队。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胜利,3村共动员10位青年参军,其中王昌坛、谢夕文英勇牺牲;全村供应游击队和北江支队粮食3000多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