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冈高岗镇——竹头下、格田村
高岗宝山村的竹头下村、格田村是解放战争游击区。两村西北与宝结岭老区接壤,东南与墩下行政村属下的曹屋村、下张村相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两村人民与宝结岭老区人民同甘苦、共患难,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993年3月,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该两村为解放战争游击区。
一、建立中共地下组织领导开展武装斗争
1931年4月,鱼湾的鸡麻湖起义及同年7月鱼湾暴动失败后,7月下旬,由刘裕光、李静山、蓝田、钟恩树等率领的赤卫队来到该两村及宝结岭村,宣传抗日救国的真理。在他们的宣传和发动下,该两村的进步人士张白果(即张锦春)、张家兴、张适碧、张邦基、张飞志、张飞礼等参加赤卫队。经过一段时期的整训和准备,赤卫队于同年8月底攻打路下大地主罗东恒,在围攻中张飞志英勇出击壮烈牺牲。同年10月,队伍活捉高镇大围大地主李定滔,迫使他交枪缴粮给部队。当时一部分赤卫队进驻高镇,另一部分由蓝田、钟恩树等领导,继续留在该村及宝结岭开展武装斗争。
1940年春,中共北江特委黄松坚及陈托夫妇由英德浛光来到宝洞沙老坪。当时,上级需要他们到潖江指挥抗日工作,该两村张白果、钟凌云、李月等受上级的委托,组织武装人员护送他们安全到达目的地,使潖江的抗日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1943 年春,高岗地区成立抗日自卫队,中队长由该两村张白果担任,钟拔才任副中队长,钟凌云任小队长,队员有张邦基、张华春、张廷章、钟定增(残废)、钟召然、钟良累、李功模、李湾、陈针、何冠等人。
1944 年冬,中共地下组织派林栋才、钟恩枕任命该两村的张白果和钟凌云为地下交通站负责人,他俩接任后积极支持部队武装活动并汇报敌情,为迎接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前来抗日做了铺路引路的工作。此外,张白果还多次组织人员筹粮、运弹,负责高岗地区的税收缴交部队。
高岗地区抗日自卫队维持时间长达4年之久,到1947年初英翁佛先锋大队长李拔才派遣邬汉兴、龙国森等人来到该队把整个自卫队武装人员全部编入中岳中队。两村地下交通站坚持至佛冈全境解放。
二、成立农会、民兵组织
1944年,为发动群众支持革命,竹头下、格田村和宝结岭村成立耕种会(即农会),会长钟伯麟,副会长张白果,会员有钟凌云、钟初、张廷波、张家善、张邦昆、张福心、曹森等。农会成立后,发动群众向地主开展减租减息。
1947 年冬,宝山地区将耕种会改为农会,会长钟良村,副会长张廷长。此外,还在各自然村(包括曹屋、下张)设立农会小组并相应委任正副组长各一人,实行“二五”减租。农会会员在会长的领导下,团结协作,生产积极性很高,积极支持革命事业。农会把大地主何德敷存放在曹茂焕家的谷仓打开,将谷物没收后,除一部分分给贫困户外,其余全部交给部队使用。
三、建立支持革命的“两面政权”开展人民革命斗争
1947年冬,由李公安、钟拔才、钟凌云、张容等游击队领导研究决定:为了保护游击队的活动,做好“白皮红心”的“两面政权”的工作。游击队通过关系,委托格田村的张邦慈为保长,张邦慈在任期间多方面帮助部队筹粮 750多公斤及急需的菜物。当时,这些物品交给钟凌云,再由钟凌云儿子钟定湾等人转运给部队。这一举动后被国民党觉察,1948年春把张邦慈的保长职务撤去,转派该村张家燕担任保长,钟先汉、张福心任副保长。后来在钟拔才的宣传和争取下,保长、副保长积极为中共地下组织办事,在他们任职期间,对宝结岭的游击队家属及部分游击队员免费发放通行条,为老区人民和游击队出入购买粮油、食盐、菜物提供方便。
同年冬,反动头子何德敷、林瑞生疯狂镇压宝结岭人民,当时该两村的大部分人、畜、物资都疏散到竹头下、格田村隐蔽,村民积极做好掩护工作,使老区宝结岭村的人、财、物得到安全保护。
四、人民群众积极参队参战,支援部队
1947年李拔才、李公安到两村组织革命队伍,成立民兵第九中队,该两村张廷长、张邦左被委任为正、副中队长,队员有张邦良、张邦筹、张方帝、张继中、张邦辉、张邦强、张飞龙(后来邦辉、飞龙加入华山中队)。民兵中队建立后,有短枪16支、子弹300多发、粮食700多公斤。
1949年6月,该两村的武装民兵接到上级通知,配合路下、宝结岭、曹屋、下张等村民兵驻樟树凹。为了防止反动派及联防队的武装人员逃跑,该两村民兵夜以继日坚守阵地,毫不放松。是年下半年,为了做好支援前线工作,迎接南下大军,该两村的民工队长张飞前发动民工将何德敷家的谷仓打开,把其全部粮食运到大陂军管会。
从党领导的赤卫队来到宝山地区,该两村的青年积极参队参战,投身革命,两村群众积极支援革命,做好筹粮、运弹、税收、献枪、献弹、护送特委等工作,从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都一直坚持,从未间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