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塘一一潖江革命先锋
菱塘村又称菱角塘村(含菱塘、群丰、白石坳以及江坳的社咀等自然村),总人口1800多人。菱塘村位于佛冈县汤塘镇四九地区的西南部,村前田园广阔,四九河由东向西自村边流过,成为四九地区的出入要冲。新中国成立前菱塘全村400多户,除2户地主外其他都是贫下中农。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外读书的进步青年回到村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传播马列主义,其中黄信明、黄渠成等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后成为潖江地区党的领导人之一。菱塘村人民在解放战争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57年11月,经韶关专署批准,菱塘为抗日老区。
一、建立党支部
菱塘村青年黄信明、黄渠成在外读书,利用寒暑假期回到家乡,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传播马列主义,教育群众团结一致积极参加和支持抗日救亡活动,从而使菱塘村人民对共产党有了认识。
1944年间,黄渠成、黄信明同志相继回村,一方面倡办教育、宣传团结抗日,一方面着手发展党组织。同年建立菱江党支部,黄渠成任书记,黄积年任宣传委员,黄绍国任组织委员,有党员9人。由于积极倡办教育、宣传抗日,黄信明被推选为四九中心小学校长,黄渠成被推选为潖江三乡(联长、联卫、兴礼)抗日自卫委员会抗日武装区队区队长,黄积年为三乡自卫委员会抗日自卫武装常备中队中队长。当地抗日组织的建立,为1945年春东纵邬强部队安全经过港江北上英德开展武装斗争打下基础。
1944年,北江路东临委委员陈枫回到潖江后,恢复了从(化)潖(江)地区党的组织活动,建立中共潖江县委,黄渠成、黄信明为县委委员,县委机构和活动中心均设在四九地区。
二、揭竿起义
1945年春,邬强率领的北江支队和蔡国梁领导的西北江支队北上经过潖江,事前上级党组织已指示潖江地方党组织,要为保证两支北上队伍的安全做好准备工作,菱塘和田心两个老区的群众送茶、送水、送柴、送米、送菜,保证过境部队所需,还召开军民联欢晚会,密切军民关系。
北上部队安全经过潖江后,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对潖江党组织活动的注意。
1945年7月5日,以黄康平为首的地方反动头子调国民党保安营数百人,袭击四九中心学校,搜捕地下党的领导人黄信明,破坏地下党的机关和活动。
事件发生后,菱塘的群众十分气愤,人民群众鼓励黄渠成、黄信明“拿起枪来,公开跟他们斗争”!在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下,潖从县委做出决定:由黄渠成、黄信明领衔,动员在自卫队伍中的党员黄积年、机枪手黄礼昂、小队长黄谷银、班长黄妙等自卫队一个中队举旗起义,成立潖江人民抗日义勇大队,黄渠成任大队长,黄信明任政训室主任。
三、全力支持革命
潖江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成立后,菱塘村成了这支队伍的活动中心和后勤给养点,菱塘村的群众把抗日义勇大队看作是自己的队伍,竭尽全力给予支持。群众积极动员青年参队,义勇大队的70多人中,半数以上是菱塘村人。菱塘群众还在财力、物力上给义勇大队以极大的支持,把村里祖尝的20余支枪送给部队,并用卖掉祖尝一石二斗水田的款项买回白朗林机枪一挺献给游击队。在粮食方面,只要部队需要,菱塘群众克服困难设法帮助解决。此外,菱塘人民还经常给部队送衣送物,仅1945年就为部队缝制军衣上千套。
1948年春夏间,游击战士黄伟然中弹受伤不能跟随部队转移,村民黄允良冒着危险,把黄伟然背回家里,挖了一个地洞将他藏起来,请医生上门医治,经过医治和精心护理,使黄伟然伤愈回部队继续战斗。
四、英勇顽强保卫革命根据地
菱塘村是红色根据地,是游击队的家,反动派却把它看成是“匪巢”“贼窝”,总想把它踏平,不惜调集重兵进行“扫荡”。1949年3月,国民党军和地方反动势力勾结,纠集了1000多人,对菱塘、田心根据地和四九地区进行“扫荡”。菱塘村的民兵为保卫革命根据地奋起斗争,配合游击部队在古楼山设伏,和敌人展开激战。菱塘村群众送茶、送水、送饭到阵地,鼓励战士狠狠地打击反动派。在菱塘人民的支援下,战士们英勇顽强,坚守阵地,毙敌四五人,伤敌十多人,俘敌一人,终于把敌人打退。战斗结束后,群众杀猪置酒慰劳部队。

“扫荡”、“围剿”、抓人、坐牢都吓不倒菱塘人民,他们一如既往全力支持革命斗争,菱塘人民是打不垮、压不弯的。
(本文由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历史资料编写)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