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三八镇诚迳村(新中国成立前称神迳村),位于观音山下,由20多个村庄组成,共有人口2000多人。

  观音山主峰海拔1219米,是佛冈境内的最高峰,跨越清、英、佛三县边界,重峦叠嶂,纵横百里,山的西北面俯视京广铁路和北江,东南面钳制广韶公路,中有贯穿南北的界牌峡谷通道,地势险要,是军事重地。

  诚迳人民有革命斗争传统。在大革命时期,诚迳农民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下,生活极度穷困,大批青年农民离家到广州做工。其中,在广州当榨油工人的宋华投身革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8月,进入第二届农讲所学习。结业后,由广东省农民运动委员会任命为农民运动特派员,派往清远建立党组织和到粤北各县指导农民运动,组织农军,成立苏维埃政权。宋华作为广州油业工会领导成员,参加过省港大罢工和广州起义。广州起义失败后,宋华又派工人回乡继续搞农运工作。诚迳的农民运动就是在宋华指导下开展起来的;当时建立4个农会,共有会员500余人,公开以犁头会、耕种会、禾黄会等名称出现,由农会领导建立农民自卫军,开展反封建斗争。1931年6月,部分农军参加由英德刘裕光领导的鱼湾鸡麻湖农民暴动。“九一八”事变以后,以学校师生为主体进行抗日宣传,反帝反封建斗争持续不断。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诚迳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一批热血青年参加党领导的闹钟剧社、佛中学生宣传队、军事训练班和抗日自卫团,他们中有宋礼民、宋礼遂、宋礼屏、宋礼慈、宋振、宋礼通、宋业海、宋歧山、宋家均、赖永伦、宋礼拥以及高大彪、宋振式、赖优、黎成佳等人。经过抗战的血与火的洗礼,涌现出一批抗日积极分子,为诚迳地区建立党组织和抗日武装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宋业安(宋劲),诚迳村人,1938年夏在广雅中学毕业后,被派到国民抗日部队151师工作,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皖南事变后,宋业安请假回到家乡诚迳,在大岭头国民学校当教师。同年冬,北江特委派洪文亮(洪韵)来到佛冈和清远,接上宋业安和汤塘街尾小学教师许明(许剑虹、许国豪)的组织关系,成立清佛特别支部,宋业安任书记。1944年冬,宋业安的组织关系转给中共佛冈特派员林西平,并由林西平领导,后成立中共佛冈县工委,宋业安任工委宣传委员兼一区总支书记和诚迳支部书记。诚迳支部根据县工委部署,以武装斗争为中心,建立民主政权,以公开的合法形式,反对国民党的反共投降政策,做好迎接东纵北江支队挺进粤北的工作。在政权建设方面,成立一个两面政权性质的抗日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宋业安,副主任委员宋振均,秘书宋业隆。下设办事处,主任宋业安(兼),副主任宋礼屏,秘书宋礼遂,财务宋学舜,并成立以宋礼慈为队长的十余人的抗日宣传队。抗日动员委员会的任务是自卫自治,领导农民减租减息,维持地方秩序,调处民事纠纷等。在武装建设方面,抗战初期建立了抗日自卫团,到1944年夏,重新成立抗日自卫大队,下设三个中队和一个常备中队。大队长宋业安,副大队长宋利民、宋歧山。武器装备有步枪80支,冲锋枪1挺,手枪5支,弹药一批。抗日自卫大队的供给来源是征收稻谷和设卡收税。大队成立后,曾在打击日军进犯,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做出贡献。日本宣告投降后,抗日自卫大队也就解散了。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诚迳村有山高林密、千丘万壑的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好,成为北江第一支队和东江第三支队活动的根据地。诚迳人民在这两支部队的领导支持下,先后成立两个游击中队和武装工作队。这些武装组织,在执行党的统战政策,发动群众参军参战,筹粮筹款,反对“三征(征兵、征粮、征税)”中做了大量工作。在军事上,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在诚迳地区进行过的大小战斗达38次之多,如大陂坑反围剿、攻打石龙、赤屎叨伏击战及挂牌歼灭战。

  诚迳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大革命时期至解放战争胜利的斗争中,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不怕流血牺牲,前赴后继,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在历次战斗中牺牲和被杀害的共有44人,被国民党投入监狱的战士和革命群众128人,被烧房屋200余间。

  1989年11月,经清远市人民政府批准,诚迳村为抗日战争老区村庄。

  (本文由中共佛冈县委党史研究室根据历史资料编写)